那笔屯名和鸭酱的由来
李炳彪收集整理 本站发布时间:2004-10-29 12:11:23
在距田阳敢壮山西面十余里处,有一个叫那笔屯的山村。“那”壮语是指水田,“笔”是指鸭子,“那笔”是满田垌都是鸭子的意思。
相传,布洛陀和姆勒甲在敢壮山养育了很多的壮人后代,子孙漫山遍野。但他们都不愿离开祖公和母娘,成天争着围住两老的膝下转。为了繁衍更多的壮人,布洛陀和姆勒甲把他们打发到各地去,让他们成家立业,教他们造田造地,种上五谷,自食其力。就这样,便形成了壮人居住的无数村落。子孙们虽然远离了敢壮山,但时刻都惦记繁衍他们的祖公和母娘。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布洛陀和姆勒甲降生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就从各地赶到敢壮山,不论男女老少,都烧上一柱香,摆上供品,祝福祖公和母娘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布洛陀见到他的后代对他如此孝顺,心里乐滋滋的,便到祭台走走,只见供品是一些红糯米饭、野果、小鱼和小虾,还有一些烤熟的鸟儿。这些东西就是孝顺他两老的最好供品了。他想,这世界的东西太少了,子孙们的生活太单调了,得改变一下。一天,布洛陀到外地出游,看看能做出什么对后代有益的东西。在一片禾苗枯黄的水田里,他蹲下细看,见禾苗上有好多虫子,有的吃禾叶,有的叮吸禾汁,在水面上还有好多蜘蛛和蚊子围着禾苗转。布洛陀怒吼道:“这些小虫,把我的后代害苦了,我要造出一种东西把你们吃掉,长大了又能给人们当食物。”这一吼,惊动了这里的人们。第三天,当人们来到布洛陀怒吼的地方一看,见到每块水田里都有好多的小鸭子,人们奔走相告,各自跑到自己的水田去看,都见到密密麻麻的小鸭子正在吃着禾苗上的害虫。到了晚上,各户水田里的小鸭自动成群结队地到各家去。第二天又去原来的田地吃小虫,晚上又回来,以后,天天如此。过了两三个月,鸭子长大了,成了人们的美食。从此,那笔屯的屯名也就由此得来。
自从布洛陀造出鸭子之后,鸭子遍及壮人居住的各个村寨,人们吃鸭的方法也多样化了,有白斩鸭、烤鸭、焖鸭、炖鸭等。可是,吃太多了也感到腻烦,留到第二天就发酸变味,不能吃了。有个聪明的壮人见到过夜的鸭肉会发酸,就干脆用米醋把它泡起来,第二天热了吃,谁知,鸭肉的味道更鲜美。他高兴极了,打来半碗米醋,杀了一只鸭,把鸭血和米醋放一起,放上盐巴,食油和打碎的蒜头,煮熟成了鸭酱,就把大伙儿叫来尝尝,大家把鸭肉蘸鸭酱吃,都赞口不绝,说是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味道。以后,哪家杀了鸭,都要做一碗鸭酱。这样,有名的鸭酱就问世了。
现在,在敢壮山所在地百育镇,人们经常讲这样一句话:“杀鸭没鸭酱,等于不杀鸭。”
(流传于百育四那、六联村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