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僚人人物 >> 人物写真 >> 正文 | 今天是: |
![]() |
范西姆专访实录(2005年) | |||
作者:喻媛媛(… 文章来源:新桂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8 ![]() |
|
||
范西姆专访实录(2005年) 主持人: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全国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范西姆先生来到新桂网做客。范老师被誉为广西的“音乐之母”,他的足迹踏遍了广西81个县中的77个,还有上千个自然村屯,采录到2000多首各民族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民歌的宝贵资料。 范老师在发掘民族音乐的突出成就之一是首次发现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震惊,一发现反驳了国外音乐界对“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的说法,范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 范西姆: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发现在音乐教科书里说东方、中国以前都没有过多声部民歌。但是1980年我采风的时候到马山古零乡安善村收集到壮族三声部民歌,我感到很高兴。 当时正是夏天,我晚上到安善村去,很多老人见到我拿录音机都很高兴的,(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录音机,见这样有30 多斤的大录音机,很高兴,纷纷来给我唱很多歌。其中很多都是多声部民歌,有二声部、三声部。我感到很高兴,特别是唱了三声部民歌,我对我们壮族的音乐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感到高兴,我就马上打开录音机录了下来,然后马上开座谈会打了调查报告,并且和(村民)他们谈了很多,问了这些歌是怎么来,历史有多久。他们都不知道,就知道这些是好几代之前就传下来了,在民间里面原来是单声部民歌,后来发展到二声部、三声部民歌,三声部民歌的出现有助于在对歌中战胜对方,感动对方。第三声部的低声部主要是哼鸣来演唱的,造成气氛。这种美学的观念蛮有意思的,所以我们把这里整理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当时我们的新华社就发了电文,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发了,说范西姆发现三声部民歌,都有宣传。 1982年文化部在广西开个全国多声部民歌会议,当时我发表调查报告,标题是《壮族三声部民歌初见》,当时国内的专家和学者都感到很欣喜很高兴,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音乐理论家吕骥评价说:“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精神文明,像壮锦一样美丽,听了另人振奋,令人自豪。” 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他对民间民间的(音乐)了解比较深厚。 我当时记录下的三声部民歌《长工苦》,就是讲过去的苦难。后来我想怎么才能跟时代结合,我就把民歌又改编一下,尽量按照民间的审美习俗、民间的韵味,再经过加工整理,把这首歌改编为《生活美如霞》。把《长工苦》内容就翻新了,讲到现在的生活,歌词为五三五句诗,比较压韵的。比如“开口像朵花,笑哈哈,歌如水开闸;日子唱着过,多潇洒,生活美如霞”五三五五三五。这个歌我给它改编为无伴奏合唱,后来给当时我和其他老师我创办的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拿来演唱,后来文化部、国家民委邀请我们到北京演出,我们就用这首歌演唱,效果蛮不错,文化部也肯定这首歌,认为很有民族特点。 主持人:范老师,听说现在在上林也发现了三声部民歌,那么上林的三声部民歌和马山的三声部民歌,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范西姆:今年我去上林,也发现那边的三声部民歌,以前我就知道上林、马山一带都有三声部,因为我先写出来的是马山的所以介绍的是马山三声部,其实上林的三声部早就有。这里的民歌蛮有特点,第一,因为大家都知道上林和马山都交界,古代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现在我们才分各县各地,以前它们基本连在一起,风格基本一样的。它也是第三个声部用鼻音哼唱的,马山的第三声部比较高亢、嘹亮,上林的第三声部舒缓点,跟语言结合口语化,唱出来蛮动人感人的。 主持人:范老师有没有打算把上林的三声部的民歌也改编成几首脍炙人口的民歌给音乐爱好者们欣赏? 范西姆:看看我们再积累多点资料,向民间民族(音乐)学习多点,我也有这个可能,因为创作根据各方面的要求,我也想争取,现在我在上林办了个合唱团,给他们指导。我现在用上林三声部民歌写一首歌,叫《上林——南宁后花园》,是上林书记县长写的歌词,写得很美的,我给它谱了(曲),现在合唱效果也蛮好的,已经演出了。我尽量做得更好一点。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范老师能做的更好。2003年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中,龙州“天琴女子演唱组合”表演独具龙州特色的民歌《唱天谣》,那天籁之音赢得观众的如潮掌声。据有关专家称,龙州“天琴女子演唱组合”是广西继那坡县“黑衣壮”和马山县三声部民歌之后又一惊人发现。我想问一下范老师当时创办龙州“天琴女子演唱组合”是怎么想的? 范西姆:我80年代的时候已经到了凭祥、龙州 、宁明等地去,看到天琴(音乐)在民间是很丰富多彩的,在民间的很多老年人中都很盛行的乐器,这个乐器是我们壮族特有的。当时我还考虑很多,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到位,就没有机会。这次龙州县委宣传部的赵丽部长来南宁开会,在电视台有个处长说找范老师,他听说范老师到过龙州就找我来。大家一谈起天琴就很有共识,我就跟着他去龙州,把这个(天琴)打造出来。我感到壮族天琴是自古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要继承和宏扬就要有好的作品给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了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这个歌手班可以说是您在全国首创的,没有哪个地区和民族是专门培养自己民族的音乐人才,当初您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样的想法的? 范西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六七岁就会唱山歌,是我的母亲教我的。所以当我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时候,是安排我在文化部工作,但是我感到我离不开广西,所以我就回来了。回来后,我就想走到民间,所以广西的81个县我走了77个,还有上千个自然村屯,我就去采风。后来文化部有个指示,要广西集成编卷,后来我就管这个事情。我收集到下面来的几千首民歌,广西除了汉族外,壮、汉、瑶、苗、侗、么佬、毛南、京、彝、水和仡佬11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采,形式多样,韵律独特。广西是歌海,我个人是热爱民歌的,就想怎么把这些民族瑰宝继承和传承下来,所以我考虑要开办个民族歌手班。 一开始就在区党委政府、民委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来说是开创性的办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开始是个歌手培训班,按照招生的办法、教学的方法,首先的要求就是会唱自己家乡的民歌,会讲本民族的语言,个子、样子、嗓子、民族品格都到位了才能参加这个班。这个班当时第一届有87个,还有6个是跟班学习的,都还是很不错的。20多年都过去了,但是我感到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开创性的举办,就是为了宏扬我们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我们少数民族歌手,这是我们办班的宗旨。 主持人:我听说范老师第一届歌手班的学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的,而且年龄、素质、背景都不一样,会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范西姆:对。因为是第一届,都没有经验。我们主要要求的会唱本地的民歌,会讲本民族的语言才能来的,下面的文化部门、民委都推荐来很多很多的(歌手),所以第一届从文化素质上差距都比较大,有8个级别,有小学、小学未毕业、初中、初中未毕业、高中、高中未毕业、中专毕业的等都来这里学习。各民族的人都聚集在一起,非常有意思,民族文化的交流、民歌的交流。各地来的歌手都是很可爱,很勤奋,很好学,第一届是很不错的。国家民委,文化部邀请我们两次去北京演出,也鼓励我们,认为广西开办这个班很有特点。有的人说,这是民歌史上第一位,在全国、全世界来说都是很难得的。所以像这种歌手班办得很有益的, 它是宏扬民族文化、培养歌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歌手班)越走越好,填补了广西很多民族文化历史空白。我几次带队到北京参加中国合唱节、中国国际合唱节都得到最高奖金奖回来。带他们到香港演出,参加香港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都是很有影响的。所以这个班越办越好、越办越有民族艺术的特点,越办越受社会的尊重,受到人民的喜爱。 主持人:因为这些毕竟是我们民族的东西,我们知道范老师一贯非常重视对民族人的培养和发掘,我想问范老师除了开办少数民族歌手班,还在一些小学、中学开办了民族乐器的合唱团和演奏团的培训。 范西姆:广西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我们怎么样把它更好的推广,就需要在中小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感情,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情。所以很多学校我都去辅导他们,有的是民族乐器,有的是合唱团,像我最近在上林、(广西)民族学院等一些学校,给他们组织了合唱团,准备给他们走向全国。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许多文化遗产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精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面临着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的影响,我们想听听范老师谈谈对民族音乐继承和开发的问题。 范西姆:这次我们到农村去,很多唱民歌的人少了,特别交通便利的地方,唱的人就更少了。而且现在艺术形式多了,影响是有的。社会在前进,历史在发展,我们民族民间音乐也要继承和发展,好的东西我们尽量挖掘、整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这么丰富,该继承就继承,该发展就发展,淘汰就淘汰,因为这是必然的。好的东西应该是既有时代特点,又受人民喜爱,这就要求包括很多心理学、美学的东西,否则也是会淘汰的。所以我们要出精品,内容和形式都要完美,要是我们创作的东西没有时代精神,没有民族特点,没有受到群众喜爱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努力创作更好的、更优秀的作品奉献给大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主持人:我们现在很高兴地看到,每年在南宁都会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都会推出广西不同各个的民歌,像以前推出的黑衣壮,“天琴女子演唱组合”的民歌《唱天谣》,今年是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那么,范老师在今年民歌节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奉献给我们广大音乐爱好者呢? 范西姆:我考虑了很多,因为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办以来,每年开幕式都有我的作品,但是也要考虑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广西的首府南宁举行,应该有我们广西壮族自己的东西,有广西的歌手。所以今年文化部叫我推荐了几个民歌手,也表现得不错。其中有两个12岁的小女孩,从小都会唱民歌,唱的《嘹歌》是两声部的,蛮有特点。我推荐去山西参加比赛也蛮轰动,在山西比赛完了,又要求去北京参加文化交流,演出了三场。 主持人:在北京参加了什么演出? 范西姆:就是文化部组织的综合演出,这两个女孩等于是我们壮家的骄傲,我们的民歌事业后继有人吧。我考虑我们现在培养歌手一定要后继有人的问题。所以我跑了十几个中学,找到这两个会唱《嘹歌》的,唱得不错的,给他们参加比赛,文化部也感到很高兴,认为我们广西推荐的几个歌手都很不错,很有特点。所以今年民歌节我就跟组委会说了,有机会给《嘹歌》参加,那就好了。 主持人:我想很多朋友听到《嘹歌》还不是很熟悉,能不能请范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嘹歌》的一些情况? 范西姆:《嘹歌》是主要流传在百色地区,平果、田东、田阳一带的两声部民歌。它的歌声比较嘹亮,音调的起伏比较动听,壮族民歌的特点是上声部和下声部的结合,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大二度解决到同度,很有特点的。国际民歌节里能有这个,能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感受我们广西民歌的风味。歌词主要是五字句,讲究腰脚韵,壮族的腰脚韵歌词是很有工夫,很深奥的。作为推荐出来的东西,一方面歌声要好,旋律要好听,另一方面歌词也要有特点,这种也代表了广西的品牌。 主持人:那些嘹歌一般是在什么场合的情况下唱的?是庆典的时候,还是说像在三月三或者祭祖的时候唱的? 范西姆:嘹歌这个歌种的曲调是高亢、嘹亮、豪放,在田东、平果、田阳一带晚上,白天都唱的,在节日就唱得更多。如果你现在到平果去,很多人都在街上唱的,很有意思的。这种歌什么内容都能放上去唱的,是即兴编唱的。 主持人:即兴编唱,是不是像对山歌那样? 范西姆:对对对,就是那样。因为嘹歌从曲调来说,我搜集到的就有六种,多是两声部唱的。所以文化部听到录音鉴别以后,就看中了,同意从南宁调嘹歌去山西参加比赛,然后效果很好,两个小孩又去北京参加演出。 主持人:范老师有没有打算把嘹歌打造成为继天琴女子演唱组合都的又一个新的壮族品牌? 范西姆:这个我已经考虑,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用女声小组唱还是合唱?这些形式我都用过,嘹歌用什么形式一定要考虑好。 主持人:我还听说范老师不仅在民族品牌的打造上成就很大,而且对民间音乐理论研究也很有成就。我们广西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西卷》都是范老师主持编写出来的,最近也通过了国家的审核,恭喜范老师了。现在范老师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论研究吗? 范西姆:我觉得这辈子活几十年觉得实在是太短了,做不完广西这些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音乐。几个国家的科研项目我也完成了,还做得不错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西卷》是从1986年开始,从开始的搜集、整理,包括音、谱、图、文、像等五方面。这些是很复杂的,两百万字是个大工程的,我是主管,广西很多音乐工作者都参与了,还有各地市的都很帮忙的。搞这个民族民间的东西,广西26个曲种,录音、记谱、表图、文字、录像都齐全了。也送上去,也国家一审二审终审都通过了。我参加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一书的编写,广西和泰国的关系很密切的,语言相通,生活习俗传统相近。民族文化传统很多雷同,互相促进的东西很多。我也去了泰国几次,现在书本也出来了。 主持人:那么广西壮族与泰国的民族音乐具体的相同在什么地方呢? 范西姆:主要表现在民歌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都是唱生活习俗。他们的生活里也少不了音乐,有的歌词也是和壮族的相近,都有腰脚韵,在曲调、调式等方面都和我们广西的很接近的,所以我们共同的东西很多,应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出来,也是另人高兴的事情。这个项目研究了13年,几十个专家学者的心血。 主持人:这些也是范老师的心血,我们也希望范老师能保重身体,将来给我们奉献出更多好的作品。 范西姆:我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永远也做不完的,我们这辈子的时间太短了。像黑衣壮的黄春艳,她是壮族一千多万的壮族歌手代表,我们很久以来在广西寻找自己特点的歌手,她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在这个时候出现,我们都感到高兴。 黄春艳是我们少数民族歌手班第二届的学生,当时考试的时候是每四年招一次,每次招生都有五、六千人考试,每一届只能招四十多名学生,招的是会讲本民族语言,会唱本地民歌,个子、样子、嗓子、民族品格都到位的民族歌手。黄春艳当时来考试的时候在武鸣广西民族中专,考试的人很多,不能给太久的时间唱歌,老师听的就是民俗、民风、民味是否十足,第一印象很重要的。她考试的时候认为老师会喜欢通俗歌曲,一开始就唱通俗歌曲。但是通俗歌曲音域比较窄,唱的又是普通话。黄春艳的普通话也不是很准的,所以她唱完了,大家也没有什么印象,就出去了。我当时看她穿的是农村服装,看她长得也不错,蛮憨厚的,我想她可能不错的,我就跟她到门口去,说:“那个考试的小姑娘,你会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民歌?”“会啊。”“那你就唱一个。”黄春艳就用她那嘹亮个嗓音唱那坡的高腔,当时的大家都感觉教室都要震破了,然后决定要她了。要是我不跟她出去门口的话,黄春艳的人生可能有要改写了。所以天时地利人和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范老师还是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啊! 范西姆:我们少数民族歌手班四年招一次,如果第一榜没有她,可能她就回到农村里结婚生孩子,不会再来考了。也没有现在的黄春艳了,后来我用她的家乡那坡民歌改编成《壮乡美》,然后她给他唱。这样就又有人又有歌,成名曲也有了,所以很快就传出去了。 主持人:我听说啊今年春节黄春艳去维也纳演出,在寒冷的冬天里吸引了大堆的观众,演出非常成功。 主持人:可以说黄春艳把我们壮族的民歌文化带到全世界。 范西姆:是啊,黄春艳她本身年轻,个子、样子、嗓子、民族品格都很不错的。她学习的时候成绩很好,她本身有好的嗓子,声音美,音域比较宽,所以她的歌就有山味、野味、壮味,代表广西壮族的特点,体现广西山美,水美,歌美。她用她的形象和歌声表现出壮族人民的自信,她就是代表。 范西姆:这也是她本身具备这些素质,我们才能发现她,给她创作好的歌曲,她才能成长起来的。我前几年在北京开会,我说我们广西有个“才旦卓玛”,北京那边的都很高兴,让她参加春节晚会,不过她因为要去台湾演出,错过了机会。所以机遇很重要的,参加春节晚会是全国人民都看到,宣传广西的很好的机会。 主持人:那的确的很可惜的,不过我们都希望范老师今后能为广西培养更多的像黄春艳这样的好歌手,把我们广西的民歌带到全国,带到世界。也希望范老师能创作更多更好的民歌,奉献给我们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当然也祝范老师能有好的健康的身体。今天非常感谢范老师能来到我们的嘉宾聊天室,陪我们聊了这么多的广西民歌。 范西姆:也谢谢你们,谢谢!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