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僚人人物 >> 人物写真 >> 正文 | 今天是: |
![]() |
黄佩华:与红河对话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
|
||
黄佩华:与红河对话
个人简介 黄佩华,笔名老原,男,1957年8月出生,广西西林县人,壮族,中共党员,现任广西三月三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副编审,为第六届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长。现为鲁迅文学院第三期高级研讨班学员。 主要作品:1991年出版小说集《南方女族》(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长篇传记《瓦氏夫人》(接力出版社);2000年出版小说集《远风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入选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并出版文集《黄佩华》卷(漓江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生生长流》(长江文艺出版社);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美人窝》(编剧)。 主要奖项:1992年:(一)小说集《南方女族》获第二届壮族文学奖;(二)小说集《南方女族》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三)获第一届广西独秀文学奖。1993年:(四)中篇小说《涉过红水》获广西1993年度优秀文学奖。2001年:(五)小说集《远风俗》获第四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文艺创作“铜鼓奖”。2002年:(六)小说集《远风俗》获第四届壮族文学奖;(七)小说集《远风俗》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与红河对话
抹不去的“河流情结” 记者曾到过黄佩华的家乡。那是今年6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潘琦带领广西签约词曲作家赴百色西林县采风途中,当地领导在飞驰的车上扳着指头不停汇报着当地名胜特产,于好山好水处车一转弯,他们指着面前一个水墨画似的小村落,自豪地介绍说:“那是作家黄佩华的家!”记得当时,车上所有认识和不认识黄佩华的人都“哦”了一声,不再说笑,专注地“瞻仰”起来……作为一个“仍然活跃健在”的中青年作家,故乡旧居能被当地父母官当成“一景”来隆重推介,其作品其人品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年幼时的经历对黄佩华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小说《红河湾上的孤屋》就是根据划船老人所讲孤寡老人的故事创作而成的,随后的中篇小说《涉江过河》同样有着那位孤寡老人的影子。 虽然《红河湾上的孤屋》和《涉江过河》两部作品分别获得了1988年的广西首届青年文学作品奖和1993年的广西优秀文学作品奖,但黄佩华还是觉得不够过瘾。他说:“写完这两部中篇之后,我发觉它们的生活容量还是太小,还是不能将我对红河、对人生的思考完全表现出来。在这期间,我到红河流域采风,又收集到了许多与红河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加重了我的红河情结,我的创作激情也终于在这些故事的刺激下,迸发了出来。”
但是,随后他又发觉只有描写红河,他才能将红河作为这个家族的精神纽带,通过一种精神上的寻根,把无数个跨越时空的故事串连起来。所以这本书一开始的时候书名叫《地主》,后来又改为《失忆的河流》,最后才被定名为现在的《生生长流》。
“瓦氏夫人”了不起 除了河流系列小说,最让黄佩华满意的作品无疑就是《瓦氏夫人》了。谈起这部长篇传记文学的潜心创作历程,黄佩华眼中依然流露出欣慰和自豪。 瓦氏夫人是壮族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她曾为明朝抗击倭寇立下汗马功劳,也是受到朝廷封赏的女性第一人。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瓦氏夫人的描述大部分仅仅停留在民间传说中,在正史里对她的记载仅有3000来字,所以黄佩华当初要写瓦氏夫人时,觉得相当头痛,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为了把《瓦氏夫人》这部书写好,为了把瓦氏夫人这个人物塑造好,黄佩华不仅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还顺着瓦氏夫人当初东征抗倭的行军路线,沿途搜集了许多有关于瓦氏夫人的传说故事。 随着资料的一步步充实,瓦氏夫人形象的轮廓在黄佩华的心中逐渐清晰,他发觉瓦氏夫人不仅是个英勇善战的女将军,更加令人感动的是她血液骨子里流动的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虽然她手下的壮兵被取了个侮辱性的名字——“狼兵”,而且他们到了苏州等东部发达沿海地区时还不受欢迎,只能在城外风餐露宿,但他们依然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流血牺牲,瓦氏夫人本身更是在56岁高龄的情况下身先士卒,把倭寇赶出国土。 详实的资料加上巧妙的文学构思,黄佩华写出了9万多字的长篇传记《瓦氏夫人》,并在1994年由接力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详实反映壮族英雄瓦氏夫人的长篇传记文学。黄佩华塑造的骁勇善战的壮族女将领瓦氏夫人,在具备大勇大谋的同时,还拥有壮族妇女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高尚品格。 该书一经面世,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黄佩华说:“写这本花了我不少时间,但是通过写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同时也得到了洗礼,因为瓦氏夫人的保家卫国精神实在太感人了,我没法不把这位壮族祖先写好。” 据悉,《瓦氏夫人》即将再版。黄佩华在最新版本里,除了融进更多精彩的情节细节外,还涵盖了他多年沉淀思考从而提升的全新注解。 广西作家“牛气”非偶然 最近几年间,在中国文坛上活跃着一群广西“黑马”。 他们是东西、鬼子、李冯、凡一平等一大批广西青年作家,他们用一大批特立独行的优秀作品,不断在众多全国性评奖中脱颖折桂,根据他们的小说改编或亲自担任编剧的电影《天上的恋人》、《幸福时光》、《寻枪》、《理发师》和《英雄》等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一时间,文坛“新桂军”的异军突起成了许多人热炒的话题。作为他们当中的“老大哥”,黄佩华由衷地肯定了这帮“小兄弟”取得的辉煌成绩,并认为广西青年作家在全国文坛的崛起并非偶然。 广西这片红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资源,但长期以来本土作家仅会从中取材,去编写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文学作品的选材显得相对狭窄。此外,再加上广西地处偏远,许多作家又懒得去学习欧美流行的最新小说写作技巧,这就造成了广西小说与北京、上海等文化发达地区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从而限制了广西文学更好地被外界所接受和传播。 那时除了老一辈作家王云高所写《彩云归》获全国奖外,广西的文学作品在国内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那时候,在《当代》、《收获》等全国著名的文学杂志上,基本都找不到广西作家的名字。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随着一些广西作家到鲁迅文学院和全国一些高校深造,广西作家的眼界逐渐得以拓宽,黄佩华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我那时去鲁迅文学院学习,在那里看了许多欧美的小说,其中包括超现实小说和魔幻小说,我突然发现小说竟还可以这样写。” 通过学习新的小说技巧和与全国名作家的频繁交流,广西作家的写作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让全国一些著名文学期刊的主编们认可了创作实力,大家也因此得到在这些期刊上展现才华的机会。很快,1993年黄佩华的《涉过江水》就发表在《当代》上,东西、鬼子等人的名字也开始频频出现在《当代》、《收获》、《青年文学》和《上海文学》等著名刊物上,他们的影视剧本也成了制片商眼中的“抢手货”。这一切,首先得感谢黄佩华,是他第一个用优秀作品和诚实面孔打开这一局面的。 虽说广西青年作家在名声和存款上都取得不小的成功,但黄佩华还是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大家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真正在中国文坛站稳脚跟,那么广西作家还需要更多的毅力和耐心。 广西中青年作家群落确实让人不敢小看,但最近由于许多人都转头去写收入高的影视剧本,有点忽略了小说的创作。其实小说才是剧本创作的源泉,只有小说写得好,剧本才能写好。大家应该重新回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而不是把时间都花在闭门写剧本上,这样下去创作之路恐怕会越走越窄…… 不过,谈起广西文学创作的前景,黄佩华仍持乐观态度:如果大家能沉得住气,主动提高丰富自己,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创作素材,那么在未来的几年里,“新桂军”还将会在中国文坛刮起又一轮“文学旋风”。 这是就黄佩华,在不是“老子天第一”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当今文坛,像他那么真心牵挂创作、坦率表达担忧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