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僚人人物 >> 人物写真 >> 正文 今天是:
资深壮族研究员、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潘其旭
作者: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研究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9    
          ★★★★ 【字体:

资深壮族研究员、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潘其旭

 

 

壮学专家——潘其旭

  

 

潘其旭,男,壮族,193811月出生。广西德保县人。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1961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戏剧系理论专业,同年留校从事民族艺术研究兼教学工作。自19638月至19802月,历任广西文化局《广西群众文化资料》编辑室编辑、《广西文艺》编辑部理论组副组长、广西壮剧团党支部书记。19803月调广西社会科学,先后任《学术论坛》编辑部文学组组长、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壮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会员。曾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现任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文化项目库专家委员会顾问,广西民族博物馆专家顾问组组长。

 

 

潘其旭长期从事壮族文化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主要有:《壮剧历史及其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1962)、《广西壮族歌圩调查》(1965)、《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1981)、《从语言上看壮、老、泰的历史文化关系》(1990)、《加强壮学研究,促进广西对东南亚开放》(1991)、《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1998)、《壮语词序顺行结构的A+B思维模式与汉语词序逆行结构的B+A思维模式的比较研究》(1999)、《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2001)、《壮族麽经布洛陀的文化价值与壮族观念文化体系》(2003)、《来宾市壮族“筛”(师公)文化研究》(2005)、《壮族“嘹歌”的文化内涵》(2005)、《崇尚物我共存与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2006)等。出版专著《壮族歌圩研究》(1991)、合著《壮族》(1996,泰国泰文版)等。主编《壮族百科辞典》(1993)、《壮学论集》(1995);任《广西各族民间文艺研究丛书》(30种)副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8500万字)第一副主编;参与主持编纂《古壮字字典》(1987)、《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1990)等;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5300万字)。其中,《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和《壮族歌圩研究》、《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分别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获铜鼓奖。

 

 

潘其旭为知名的壮学专家,他提出的“那”(稻作)文化理论、万物“波乜”(公母)观哲学思想和壮语的“A+B”思维模式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开拓创性的贡献。其曾应邀在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学院、百色师专等作学术报告;并作为特邀嘉宾,多次在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有关专题节目中,就壮族历史文化及西南民族风情作文化解读。  (《三月三》编辑部 供稿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