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僚人人物 >> 人物写真 >> 正文 今天是:
名家专访·李平:左拥啵咧,右揽独弦琴
作者:蔡立梅    文章来源:南国早报6月26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7    
          ★★★★ 【字体:

名家专访

 

 

李平在演奏龙首独弦琴

 

李平:左拥啵咧,右揽独弦琴

 

人物档案

    李平:原广西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队长,著名独弦琴演奏家,壮族啵咧、龙首独弦琴研制者,上海音乐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20年前,啵咧只在中越边境一个小村的几位老人中流传。而今,啵咧已写进中小学音乐教材;10年前,国内会弹奏独弦琴的寥寥无几。而今,独弦琴已在一些地区呈普及之势,并且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推动这两种广西少数民族乐器新生和发展,李平先生功不可没。到今年,李平投身广西的民族音乐已20多年,他说,余生再也离不开啵咧和独弦琴

 

  62,星期六上午9时,广西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里过道上都站满了人。站在“八桂讲坛”上的,正是李平。他的讲座题为《传统与变迁——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近3个小时的讲座,没有人中途离座。一个出色的演奏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不一定是一个吸引人的演讲者。而李平做到了三者合一。人们不仅向李平,也向在现场演奏独弦琴的他的学生致以热烈的掌声。

 

  622日下午,应邀即将动身去日本讲学访问的李平先生,在南宁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随同李平一起出现的,还有他的两位亲密搭档:著名的芦笙演奏家、广西歌舞剧院的覃立兴、吴申纲。1985年,第一支改良后的啵咧亮相时,这三位音乐人分别手执啵咧、芦笙、侗笛合奏《啵咧、芦笙、侗笛山坡对话》,成为广西民族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

 

  啵咧篇

 

  壮话中,“啵”意为“吹”,“咧”意为“响”,“啵咧”即是喇叭之意。据李平先生介绍,啵咧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朝时在田阳、龙州等地盛极一时。

 

  李平第一次听说啵咧,是在1983年。那时,他刚从中央音乐学院学成归来不久。在北京求学期间,为提高技艺,吹唢呐的李平曾经练到吐血。他的勤奋好学和艺术天赋,深得著名民族音乐家、广西电影制片厂作曲家李延林的赏识。有一天,李延林告诉李平,1962年,他在广西的一个边远山区发现了一种古老的壮族乐器,音色之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时间太久了,他已经记不清具体地点。巧得很,当时的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馆长韦显珍也向他提到,他在龙州采风时曾见过这种乐器,他嘱咐李平:“一定要找到它!”

 

1984年,老艺人黄玉贞(右)用祖传啵咧为李平吹奏

 

  老艺人献出传家宝

 

  要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寻找一种罕见的乐器,谈何容易?李平想到了广西艺术研究所的范西姆,当时范西姆经常到各地去采风。半个月后,范西姆带回来一张照片,告诉李平:“乐器找到了!就在龙州县金龙乡金龙村。你是学管乐的,还是你亲自跑一趟吧。”

 

  金龙村地处中越边境,翻过一座山就是越南。要下基层调研,得有经费。几经周折,范西姆替李平申请到了100元经费。

 

  揣着这100元,19848月,李平下到金龙村。村中的老艺人黄玉贞拿出了一支啵咧——这个传家宝,从明朝传下来,已经传了7代人,至今已有400多年,这也是村中唯一一支古啵咧。李平细细地琢磨这支啵咧,十分惊讶:全木制的啵咧,和古双簧管非常相像,音色却介于唢呐和双簧管之间。李平想把这支啵咧买下来带回南宁研究,可他身上只有100元,再说了,这是传家宝,人家会卖吗?李平先把自己带来的一支唢呐送给黄玉贞,然后试探着问:“您这支啵咧能不能卖给国家?”黄玉贞一口就回绝了:“不卖。”但他接着说:“我把它送给国家吧。”刚被泼了盆冷水的李平不禁喜出望外。黄玉贞说:“现在村里只剩下这一支了,也只有我和几个老人会吹,都快失传了。”李平像是安慰,又像是发誓一般说:“您放心,我拿回去研究,改良之后,它一定会重新出现!”

 

  老艺术家幕后助力

 

  不改良,啵咧就不会有生命力。可是,要改良啵咧,“难度很大”,其中一个难点是既要保持它的原生态,又要解决它的个性与乐队融合的问题。唢呐的音量太大,很多人几十年一直在改良都没有成功。啵咧改良能否成功呢?李平把啵咧带到北京去测试,根据啵咧的音准、音域、音色,改进了啵咧的锥度,画了一张改良设计图。十分幸运的是,国内的管乐制作大师吴仲孚接了这个改良的“烫手山芋”,为此还专门设计了一把刻刀。“假若不是吴仲孚先生出手,啵咧的改良不一定成功。”李平说。改良后的第一支啵咧制作出来后,李平拿到上海音乐学院去测试,测试结果是:改良后的啵咧音量比双簧管大,比唢呐小,克服了古啵咧音色沉闷的缺点,适合于独奏、合奏、协奏,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啵咧的个性问题终于解决了!李平兴奋地给李延林先生拨了一个长途电话。而此时在南宁的李延林,已经在为啵咧创作作品了——李平启程去北京时,李延林就相信他一定能成功。

 

  1985年春节,广西春节晚会上,身穿民族服装的李平,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吹响了啵咧,他和乐队演奏的曲子《壮乡踏歌行》,是李延林专门为啵咧度身定做的,而担任指挥的,是特邀的著名指挥家、上海电影乐团的陈传熙。啵咧与管弦乐的协奏,一播出就引起了轰动,啵咧终于从民间走上了大舞台。当年,啵咧和芦笙被文化部选中,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迪斯尼世界艺术节。在这个有几十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参加的盛会上,广西的少数民族乐器啵咧首次亮相就惊艳四方。欧洲的艺术家更惊讶:以前只知道中国有唢呐,没想到壮族竟然有这样一种乐器,和欧洲的古双簧管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先于古双簧管出现。艺术节组委会很想把这支啵咧买下来收藏,但我国文化部不同意,因为当时全国也只有一支。还有多国艺员想跟李平学,被他一一婉拒,毕竟当时啵咧的研究刚起步。

 

  啵咧的挖掘和改良,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奖,同时还获得文化部的嘉奖。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引起了著名音乐家、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的重视。1986年,他对李平说:“这个乐器是壮族的宝贝,要发展,必须做好三件事:一要有教材,二要多出作品,三要培养一批有文化的学生来接班。”

 

  娃娃啵咧队走出广西

 

  李平谨遵先生之言,1987和农峰教授合作,编著了啵咧的第一本教材《壮族古老吹管乐器啵咧基础教程》。“啵咧来自民间,应还于民间。”李平开始着手培养传人,第一批传人,是南宁市江南路小学的40名小学生。要让这些小学生学会并且合奏啵咧,谈何容易?李平和他的同事黄有异、江南路小学的覃国路、哈密老师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把啵咧的哨片削薄。3个月后,江南路小学壮族啵咧吹打乐队吹响了!随后,这支娃娃乐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这支娃娃乐队的成功,使啵咧进入广西中小学音乐教材变成现实,推动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学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一个成功典范,央视为此还拍了专题报道。

 

  一次偶然机会,广东德庆县的领导从报上看到一张“广西壮族啵咧娃娃队”的照片,就联系了李平先生,派专车来接李平到德庆,培养了一支啵咧吹打队。为此,广东媒体报道说,“啵咧架起了两广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最让李平欣慰的是,儿子接过了父亲传承啵咧的衣钵。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儿子也研究起了啵咧,现在他已经成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啵咧独奏演员。

 

  独弦琴篇

 

  “独弦琴是哪个国家的乐器?”在“八桂讲坛”上,李平问听众。大部分人答:“越南。”“其实,独弦琴是中国的乐器,古时候叫一弦琴,殷商时候就已经出现,唐朝末年才传入越南。现在在日本,还叫一弦琴。独弦琴原来在越南只能用于宫廷演奏,现在变成了越南的国宝。”李平介绍,作为广西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独弦琴也曾濒临失传。

 

  1992年,李平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东方器乐管的顾问,院长对他说:“广西的独弦琴不能再沉睡下去了,要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于是,李平转而投身独弦琴的挖掘研究。

 

 

  制作“龙首独弦琴”

 

  研究独弦琴,李平首先想到要在外型上把它复原。根据《新唐书》的记载,独弦琴是“刻木为虺首”,“虺首”,就是小龙头。反复设计、修改后,“龙首独弦琴”终于定型。拙朴古雅、线条流畅的龙造型,使醇厚温婉的琴声更显得意韵悠长。

 

  古老的独弦琴,原来声音非常小,并不适用于乐队演奏,这也是它慢慢失传的一个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平等人在独弦琴的共鸣箱内装置拾音器,放大了它的音量,使其音色变得更加柔美动听,也更适合独奏、合奏。

 

  向录像带“偷师”

 

  在京族,独弦琴的传承原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传男不传女。外族人要想学独弦琴,更是没门。多次上门求学无果之后,李平想起1991年自己随内地少数民族艺术家去香港参加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拍有录像,于是反复观看录像,仔细揣摩。幸运的是,当时的防城群众艺术馆馆长王能在独弦琴研究方面颇有造诣,他给了李平很大的支持,手把手地教他。李平很快就把独弦琴弹得行云流水。1994年,李平把独弦琴带到了法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这只有一根琴弦的东方乐器,以其曼妙之音征服了观众。回国后,李平寻思着,代代相传的演奏法左手紧握摇杆,缺乏变化,比较呆板,应该改进。可是,如何改呢?李平苦苦求索都不得其法。有一天,团里的同事在李平身边拉二胡,看着同事拉二胡的手法,李平忽然醍醐灌顶,得了灵感:左手就应该放松,舒展自如。他马上开始实践。但事情没有他设想的那样简单。“五根手指应该怎么动,以一支曲子来定位左手的演奏法,整整耗去了一年多时间,我的头发都不知掉了多少。”左手的演奏手法琢磨出来后,独弦琴的演奏更加舒缓流畅。同样是在南宁市江南路小学,李平开始教他的第一个独弦琴学生。教学中,他又琢磨出了分解式的独弦琴速成教学法,使这一民间乐器形成了规范的教学体系。2003年,李平与人合作编写了《中国独弦琴》教材,填补了中国乐界独弦琴教材的空白。

 

李平的学生雷滢(穿青衣者)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独弦琴

 

  维也纳金色大厅“龙的吟唱”

 

  1997年,广西艺术学院附中的二胡学生雷滢向李平求学独弦琴。在李平的悉心教导下,第二年她凭着独弦琴独奏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她供职于中央民族歌舞团,并考上了女子十二乐坊乐队。

 

  2002年,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春音乐会上,雷滢携带李平先生研制的“龙首独弦琴”,表演了独弦琴演奏《心弦》,并奏响了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世界名曲《摇篮曲》,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在一旁吟唱。演奏完毕,雷鸣般的掌声顿时响彻金色大厅。独弦琴首次登上世界音乐的大雅之堂,当地媒体赞誉这是“龙的吟唱”。

 

  2003年,中国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风靡日本,雷滢的独弦琴演奏《山歌好比春江水》如飘飘仙乐,令日本观众如痴如醉。女子十二乐坊的首张专辑《美丽能量》在日本的销量突破了200万张,连获20个金奖和10个白金奖。这支乐队在日本掀起了一股中国民族器乐热潮。“现在,日本有60个一弦琴协会。民族乐器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李平介绍这些情况时,有自豪,也有隐隐的忧虑。

 

  除了雷滢,李平已经培养了数百名来自海内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囊括了大大小小的奖项。不久前,李平收了一个香港学生——香岛中学的黄琳婉。这个18岁的女孩看了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后,迷上了独弦琴。她利用假期时间,专程从香港飞到南宁求教于李平先生门下。只学了100多个课时,她就在全国德艺双馨器乐大赛中摘得金奖。

 

  近年来,李平先生经常应邀外出讲学。但他最关心的,还是这些少数民族乐器的传人问题。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要去推广,去教想学的人。”他的学生中,从日本、荷兰、法国、新加坡等国来的,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来的,回去后都已经成为传播者。作为保护广西传统音乐文化的现行者,李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广西要图腾,中国要图腾,光靠我们几个人是不行的。”

 

  为了广西的少数民族音乐,现在,李平和农峰、覃立兴等资深音乐人,正在酝酿把独弦琴培育成一个学科,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架起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