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学术篇 >> 学术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声震神州话铜鼓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
|
||
![]() 铜鼓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中至今仍在使用。各民族无论是在过年、过节或婚丧嫁娶的时候,铜鼓都是用来娱神或自娱的一种重要乐器。 俗话说:北有皮鼓,南有铜鼓。铜鼓主要是流传在我国南方各省区的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广东、海南以及东南亚各国。而我国大西南则是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已发现的铜鼓至少在三千面左右,是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国家。 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 蒋廷瑜:铜鼓它主要是用于祭祀、节庆的一些制造一种欢乐的场面用的一种乐器,它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因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比较封闭,它是代表一种农业民族文化的象征,生活在相近的地理环境和地区的民族,他们有共同的文化心理,所以属于好多个民族共有的一种传统文物。 ![]() 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 蒋廷瑜:这些民族来看,历史上有的属于同源的,同一个古代民族发展下来的,有的是因为生活的地域接近,文化互相受到影响。跟这些民族接近的一些汉族,也接触到铜鼓,但是他们一般不使用铜鼓。 ![]() ![]() 货币用铜鼓来装盛,是铜鼓作为财富的象征,铜鼓成了"聚宝盆"。 ![]() 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王海涛:铜鼓在古代文化当中,是具有一种神权和法权的地位。古代民族他们好"诅盟",凡遇大事,像战争呀、祭祀呀这些大事,主要的部落一起订立盟约,在这种情况下,铜鼓往往是作为盟约一个见证,作为重器供奉。所以铜鼓的古代使用范围,远远超出了它是炊具或者是乐器,而是作为一种神权、政权、法权的代表。 ![]() 历代文人都有"铜鼓赛神"的记叙,唐代温庭筠《河渎神》词中有"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许浑《送客南归有怀》诗中称:"瓦樽留海客,铜鼓赛江神"。明人解缙《龙州诗》写道:"波罗密树满城 ,铜鼓声喧夜赛神"。这些描写都是把铜鼓与神相提并论,可见铜鼓在古代的神圣地位。 ![]() 在广西左江古代岩画中,可以看到许多用铜鼓祭神的画面,它正是唐诗"铜鼓赛江神"的生动写照。 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王海涛:直到现在我们民间使用铜鼓仍然非常广泛,而且民间在重大的节日、喜庆都要把铜鼓拿出来作为一种祭,作为乐器的功用越来越强,而古代那种象征神权,法权这种功用越来越淡薄了。 (二)铜鼓乐舞 铜鼓,是我国大西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青铜艺术瑰宝,是我国古代各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基于对铜鼓文化内涵的认识,文艺工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作演出了许多有关铜鼓的优秀节目,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 艺术家们把楚雄迷人的色彩,把彝州的神奇魅力,艺术的再现出来,为湮没得久远的铜鼓、编钟拭去岁月的尘埃,让它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 那少承(白族):铜鼓是彝族先民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遗产,对于这样一件历史遗产,人们早就期盼着把它的实际音响展示出来,把它的气魄展示出来,把它所蕴含的文化供给现代的人们来享受。正是出于一种弘扬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音乐,也在我们州的这个彝族音乐舞蹈创作上,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所以我们开始搞《威楚余韵》。 ![]() 这是一台向伟大祖国五十周年献礼的优秀剧目,它的成功演出,标志着我国铜鼓艺术创作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这个歌舞团是由壮、苗、彝、瑶、傣、白、纳西、满、汉等民族组成的文艺团体,长期深入边疆山寨,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文山州的山山水水,苗岭、瑶山、彝寨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为繁荣边疆的民族文化作出了有益的工作。他们的演出曾轰动了美国、日本、越南,为中外交流作出了贡献。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编导 饶均裕:铜鼓跟少数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铜鼓文化来讲,它的乐舞至今少数民族地区还在完整地保持着。一定要把铜鼓敲响,基于这个意图,我们进行了舞蹈诗"敲响铜鼓"的创作。 ![]()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编导 饶均裕:第一段"祭鼓"是表示神器,少数民族对铜鼓的崇拜。祭鼓是祈求丰年、五谷丰登这个祭场的仪式。最后"敲响铜鼓"这一场表现一种铜鼓文化,把铜鼓敲向全国、敲向世界,向世界介绍铜鼓文化,让全世界都了解我们文山州、我们中国。 (三)多彩的铜鼓 许多人会以为铜鼓都差不多,其实不然,它因铸造的年代、地域、民族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 铜鼓分为八个类型,它是根据发现的时间、地点先后和根据铜鼓的造型、纹饰的不同而命名的。每个类型各具特色,又有相互传承和影响关系。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苏晖(彝族):万家坝型青铜鼓是1975在万家坝古墓群发现的。当时的发现过程是这样的,农民正在犁地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青铜器,那么就由于这件青铜器的发现,云南省博物馆、云南考古所和我们楚雄州文管所的许多专家就云集万家坝,开始了万家坝古墓群的发掘工作,在万家坝古墓群一号墓当中,我们发现了在大墓下边各有四个铜鼓作为支撑。万家坝型铜鼓呢,距今2700多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早期,万家坝型铜鼓它胸、腰、足三段都非常的明显,通体纹饰很少,只有简单的太阳纹,很多太阳纹都无芒、无晕,而且万家坝型铜鼓大家可以看到,整个铜鼓给您感觉制造原始粗糙,形制古朴。万家坝青铜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铜鼓。 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黄德荣:铜鼓现在一般的国内把它分作八个类型,它依照时代的早晚。 第一个类型是万家坝型类型,第二个类型是石寨山型类型,第三个类型是冷水冲型类型,第四个类型是北流型类型,第五个类型是灵山型类型,第六个类型遵义型类型,第七个类型是麻江型类型,第八个类型是西盟型类型。这八个类型根据分布,它有地区性的区别,像万家坝型类型跟石寨山型和西盟型类型,主要分布在云南。北流型类型、灵山型类型,主要分布在广西。 2700多年前的铜鼓,其铸造工艺非常成熟、精湛。南方丰富的铜矿资源,为铜鼓铸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我们的先民们又在青铜冶炼的同时注入了其它金属成份,使铸出的铜鼓不但质地坚实耐用,而且声音宏大、圆润,极具震撼力。 特别是在铜鼓造型和装饰上,突显出异彩纷呈的平面画像艺术和立体圆雕艺术两部分。它的构图精巧,题材丰富,体现出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黄德荣:石寨山型类型是属于纹饰发展一个顶峰的阶段,它的纹饰很丰富,比如说船纹啦,牛纹啦,还有太阳纹啦。鼓面上还有一种飞鸟,我们叫做翔鹭鸟,这些都是一些较写实性的纹饰。 ![]() 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黄德荣:古代先民对太阳也是很崇拜的,所以把太阳装饰在铜鼓的中央。还有一种叫鸟纹的,这种纹饰在古代装饰在铜鼓上它有一定的含义。古代的人认为这个翔鹭是铜鼓的精髓、灵魂,所以他就把这个翔鹭,装饰在鼓面上。 ![]() 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 蒋廷瑜:它是代表一种农业民族的文化象征,所以很多铜鼓上都有青蛙的塑像,这种也是一种民族图腾崇拜。 古代先民认为青蛙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会带来好年成。 另外,铜鼓上的牛、鸟、马、虎、龟等动物的塑像,大多是各地先民对这些动物的崇拜或图腾。 这些都说明与农耕民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四)铜鼓余韵 铜鼓的文化现象,早就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并为铜鼓的发扬、研究、介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艺术家们创作演出了有关铜鼓的节目,除此之外,铜鼓的艺术特色也在民间工艺和建筑工艺中得到了体现。 ![]() 根据太阳纹设计的"铜鼓坪",是贵州雷山县郎德寨苗族群众在节日里跳铜鼓和集会的最好场所,它是依照铜鼓的纹饰用鹅卵石铺成的,酷似一面巨大的铜鼓,园心有一方洞,是竖铜鼓柱用的,凡重大庆典,全寨男女老少都来这里"踩铜鼓",以示庆贺。 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山公园里的"铜鼓歌台"石雕群,是铜鼓造型立体化的再现,成为南宁市的一大景观,这里也是重要的群众集会场所。 许多宾馆、大厦里也将铜鼓艺术与其它造型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浓郁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浮雕壁画,不但美化了环境也给人以美的启迪。 在昆明"世博园"里贵州省的展区,我们看到把铜鼓与芦笙巧妙的组合,这成了世博园的一大特色。 ![]() ![]()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研究员 吴崇基(苗族):我们把广西最有代表性的几个类型铜鼓把它组合起来,有些是横着放,有些竖着放,有些高一点,有一些矮一点,高低错落,这样构图就比较好看。特别是正面这一面铜鼓是一个大型的铜鼓。用"灵山型"的铜鼓,它上面的花纹比较好看,变化比较多,还有很多立体雕塑,都把它放在对面,上面就有这个立体雕塑,这样组合起来,它有粗有细、有高有低,每一个图案呢,我都是根据广西最有代表性的鼓形来选定的。 铜鼓楼高度为14米,占地200多平方米,是建筑与雕塑相结合的典型之作。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研究员 吴崇基(苗族):我就把它的里面跟建筑相结合起来,里面有两个厅,有两个办公室、有卫生间、有接待室,我都把它安了排风,空调以及通风等等,使这个鼓,又能够作为一个建筑的使用功能来利用上。 铜鼓的纹饰和造型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素材,已引起艺术家们的重视,它成为一种极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而步入人们的生活中。 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铜鼓工艺品,设计之独到,做工之精良,堪称世界之精品。它是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时,为庆祝这一历史时刻,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代表贵州人民赠给澳门政府和人民的最高贵的礼品,以示永久的纪念。 (五)鼓声阵阵 铜鼓,作为古代先民的神圣的祭器,已经历了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它仍在我国南方许多民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广西红水河流域,河池地区的壮族盛行"青蛙节"。"青蛙节"是对青蛙的一种崇拜,春天万物复苏,壮族在新年的第一天清早,男女老少敲着铜鼓走出村寨,到田野里去找青蛙,青蛙是春天的象征,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谁找到青蛙便预示谁在一年中会有好运。这种习俗已延续了千百年,至今不衰。敲着铜鼓,抬着青蛙,走村串寨为人们送去祝福。 铜鼓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用处,就是同一民族有的用作喜事,有的则用作丧事。 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新寨乡的村寨,正值为过世的老人举行葬礼,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们坐在一起商议着取铜鼓和祭祀的事宜。 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新寨乡文化站长 赵文禄:我们文山州的铜鼓,各民族不同,有喜事的,也有祭祀的。比如说我们富林的壮族,还有我们的瑶族,他们都是用在喜事上。我们这个寨子就要用在丧事上。今天我们还是祭祀型的。整个程序就是姑娘来上祭的这个形式啦。(就是本村嫁出去的姑娘,现在回来上祭)。对,(就是女婿家到这儿来祭祀),对。老岳父,老岳母过世死了以后,来祭祀,来上祭。(是周年吗?)不,开始新死的,当时死的人嘛,快要"上山"了,今天就是做"大客"的时候了嘛。 老人过世成了全寨子的大事,男女老少都要来到场院上,为过世的老人送行。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跳"铜鼓舞"和跳"花姑娘舞"。 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新寨乡文化站长 赵文禄:我们这里就是属于彝族、白倮支系,白倮支系在我们文山州是很少的,我们这里只有两寨,现在已发展到989人,以前我们自称叫"倮倮",外族就把它喊成"倮族"。1958年国家在民族归系的时候,就归为彝族系。这里跳的这个舞蹈叫"花姑娘舞"。就是说花姑娘以前她们救了我们,后来这两个人死了,为了纪念她的功德,就在寨子后边修了个"老人亭",每逢过节都要到那边祭奠,为了感谢她对我们的救命之恩,就开始跳这个"花姑娘舞"。 白裤瑶也有砍牛击铜鼓送葬的习俗。元·李京在《云南志略》中说:白人"人死……击铜鼓送葬,以剪发为孝,哭声如歌而不哀"的铜鼓歌乐祭祀,亦为早期铜鼓文化的延续。 水族更是把铜鼓看得格外重要,因为它是水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布衣族的节日中,铜鼓阵阵,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色彩。 喜事也好,丧事也罢,总之,铜鼓在人们的生活里,在人们的心中已敲响了几千年,至今仍在许多民族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铜鼓声声,鸣响在神州大地,但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仍有待人们更深入地去发现去认识。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