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学术篇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泰族壮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纳鲁密·…    文章来源:《壮族泰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字体:

泰族壮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纳鲁密·索素 素拉蓬·纳塔平图/ 著  黄翊/译

【编者按】1991年,广西民族研究所与泰国艺术大学合作进行“壮族泰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经过双方学者l0年的共同努力,该研究项目已于近期完成。今年3月,中泰学者在南宁召开项目结题座谈会,会后将出版《壮族泰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中文版和泰文版(300多万字)。该文是泰方研究的“总结”部分。

【提要】本文从地理环境,考古、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经济学、文化艺术、建筑学、科技、教育等方面对泰壮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关系作了比较研究,认为泰族起源于中国广西壮族地区和越南红河流域,因而其底层文化与壮族具有诸多相同性。但由于泰壮民族居住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其文化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泰族 壮族 传统文化 比较研究

【作者】()纳鲁密·索素、素拉蓬·纳塔平图,泰国艺术大学教授。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1)020048007

    从古至今,有关泰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后来,关于台语民族的起源地在广西壮族居住地及附近地区这一观点才越来越被广泛认可。为了检验这一推论是否正确,导致了泰国泰族和中国壮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的产生。这一比较研究的目的,就是从多学科和多视角进行论证,以便使这一推论更加明确。它包括地理环境、考古、社会学和人类学、语言学、经济学、文化艺术、建筑学、科学技术和教育学等领域。在此,按比较研究成果分为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有关泰、壮民族起源地各种观点的分析比较;(2)泰、壮文化的异同点;(3)总结。下面依次加以论述。

一、有关泰壮民族起源地各种观点的分析比较

    实际上,在有关现代泰族起源地的多种观点中,现在极受认可的观点是:应该起源于现今广西壮族居住的地区和中国南海沿岸及越南北部一带。在深入分析这一观点之前,有必要叙述有关台语民族起源地的五种主要观点:

        (1)台语民族的起源地位于今中国四川省境内;

        (2)台语民族的起源地位于阿尔泰山脉;

        (3)台语民族的起源地位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北部及印度阿萨姆邦;

        (4)台语民族的起源地位于现泰王国境内;

        (5)台语民族的起源地位于马来亚半岛或泰王国东北部。

    下面对有关台语民族起源地的各种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和总结

1.关于台语民族起源于四川省境内的观点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林·德·拉库伯利(Terrien Delacouperrie)。他认为泰族在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现代定居点之前,是从四川省的中部迁徒到云南省东部的,路程上千英里。此外,E·H·巴克(E·H·Parker)W·A·伍德(W·A·Wood)认为,台语民族还统治了中国云南西南部的南昭王国。但现在的观点普遍认为,台语民族从未统治过南昭王国。

2.台语民族起源于阿尔泰山脉的观点

    代表学者是W·C·多德(W·C·Dodd)。他认为台语民族的血统属于蒙古人种,称为“艾捞”或“达孟”,由阿尔泰山脉迁徙到中国南部并进入印度支那半岛。现在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泰族从阿尔泰山脉迁徙而来的观点不可信。

3.台语民族起源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北部及印度阿萨姆邦的观点

    代表学者是w·伊伯哈(w·Eberhard)F·英特和w·J·杰尼,他们认为泰族起源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北部以及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的广阔地区内。

4、泰族起源于现今泰王国境内的观点

    代表学者是素·声维迁医生和泰·郁迪教授。素·声维迁教授对北碧府班考遗址新石器时代人类骨骸进行分析时,发现其血红蛋白异常和患有地中海贫血症,这正是现代泰族人的特征。因此可以推断:在现今泰国境内生活过的古人类的体质特征与现代泰族人特征没有什么差别;再加上在班清遗址出土的青铜、铁制用具与陶器,说明泰族人在现今泰国境内居住的时间超过4000年。

    素吉·翁贴在《泰族没有从何处来;泰族就在此处》一书中认为,泰族、孟族、高棉族和掸族在古代就在东南亚河流人海口沿岸平原生活,他们具有某些方面的共同特点,因此有可能是来自同一文化群体的血统。但这本书没有直接解释泰族文化的起源。

5.泰族起源于马来亚半岛和泰国境内的观点

    代表学者是顺沙·攀顺奔医生和巴威·瓦希先生。他们从血型研究中来分析泰族人的迁徙。攀顺奔医生在对泰族人和印尼人的血型进行研究时发现,其基因密度一致,因此推断大约在20003000年前,泰族的祖先从爪哇岛经马来亚半岛往北迁徙建立了南昭王国。这一理论由于没有其它证据辅助阐述泰族人的迁徙,因此未能得到广泛认可。

    从上述有关台语民族起源地的各种观点来看,现在受到认可程度最高的是认为台语民族起源于南中国海沿岸和越南北部一带的观点,因为这一观点有语言学、社会人类学和地理学方面的证据 也就是说,台语民族原先的居住地位于相当温暖的山谷平地,并且大多数地方种植水稻。这些地方包括: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北部红河口三角洲。(BJ·特温,1990年,26)

    在语言学方面,詹姆斯·R·赞伯林发现:在公元前25年左右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发现广西境内已产生了台语的最初模式。巴色·那·那空博士研究认为:广西境内台语方言的多样性说明,台语民族在此地定居的时间已相当长。而维乃·蓬希翩博士发现:台语民族各支系的典故内容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复杂程度从东部的越南直到印度的阿萨姆邦慢慢增加,因此可以说,台语民族祖先的原居地应该在越南和广西境内,然后才慢慢往西和西南方向迁徙。

    总的来说,有关泰族人的祖先问题是与台语民族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境内及越南北部红河河口平原一带的观点是互相融合的,后来,台语民族往南迁徙,与生活在东南亚沿海河口平原的孟族、高棉族和掸族产生血缘关系,演变成后来的泰族。

二、泰壮民族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为了使泰壮文化比较研究成果的内容系统化和内容紧凑,这里按十五篇各章节的比较研究结果分成五部分来汇总:(1)地理环境方面的异同点;(2)人类体质形态的异同点;(3)史前文化的异同点;(4)泰壮具体文化的异同点;(5)泰壮抽象文化的异同点 下面分别叙述。

1.地理环境方面的异同点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泰国泰族和中国广西壮族的居住环境在地理学方面的异同点。

    关于泰族人的居住情况,虽然在泰国各部的泰族人在选择定居地的地理环境和房屋周围的环境方面有所不同,但可以总结出如下从古至今的几个特点:(1)大小河流沿岸平原;(2)沿海平原;(3)各种规模的静止水源沿岸平地;(4)山谷大块平地,这是泰国北部大部分人口定居地点的地形特点。

    至于壮族人口的分布,从获得的有关现代壮族人的资料来看,壮族人口大部份分布在山谷平地。而历史文献资料表明:秦以前壮族曾经在平原地区定居。但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长江以南地区后,华中地区的汉族迁徙到长江以南定居,使得原先在当地定居的人,包括壮族先民不得不往山区迁徙,从此以后,壮族的村落大都分布在山谷平地。因此有可能是这样:秦朝以前壮族人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可能与泰族的没有差别;但自从秦朝以后,两个民族的居住环境才产生差异;最后,壮族的居住环境只和泰国北部泰族相同。

2.体质形态方面的异同点

    对于两个地区的史前人类,也就是一万年前的人类,在体质形态方面还不能确定他们的相同、相异情况如何,因为对这方面的研究材料还不多,可供比较研究的材料也很少。但不管怎样,研究成果表明:广西境内大约1万年前的人类和泰国境内大约45千年前的人类,就其体质形态来说,即使有一些细微特征的差别,但还是同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对泰国和广西境内人口的体质形态的比较研究,有如下重要的几个方面:

(1)对史前人类体质形态的比较研究

1)年代为7千至1万年之间的广西境内的史前人类,其体质形态与现代壮族相近。

2)广西境内7千至1万年前的史前人类的体质形态在细节(如颅骨)上与泰国境内大约4千年前的史前人类有某些方面的差别。

3)泰国境内大约4千年前的史前人类的体质形态与现代泰族相近。

(2)现代泰族和壮族体质形态的比较研究

可以总结出:泰国境内现代人类与现代壮族体质形态相似。

(3)现代泰族与广西境内史前人类体质形态的比较

可以总结出:现代泰族体质形态在颅骨方面与广西境内大约7千至1万年前的史前人类有一些差别。

3.史前文化的异同点

    泰国和广西境内的史前时期(即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和人类体质特征说明,在这两个属于东南亚的地区中,都曾经居住过现在这两个地区居民的祖先,并且在数十万年前就产生了自己的文化。

    这两个地区的史前时期,也就是在石器时代的各个阶段的文化,在石器工具方面有相似的特征。

    不管怎样,考古方面的资料表明,泰国和广西境内史前时期各阶段的文化特征大体上相似。这一特点在东南亚每个国家都发现。这说明整个东南亚史前时期即石器时代各阶段的史前文化特征一样,属于同一种文化类型;同时还说明,同一种文化的人口在亚洲东部的广大地区内来回迁徙而居如果以“南—北”方向来划定这一文化圈的区域,可以说它至少包括了长江以南一直到马来半岛的地区。如果以“东—西”方向来划定这一文化圈的区域,可以发现它包括了从印度阿萨姆邦往东到东亚南部沿海地区,即中国南部、越南、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几个国家的东海岸的地区。

    学者们大都一致认为:新石器时代以前史前文化特征的相似,可能是当时人们努力调整自己以适应和利用当时各地相同的居住环境的结果;而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史前文化特征的相似,极有可能是这些人群都转变成以种植稻谷为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定居人群。

    后来,到了史前时代末期,大约35004000年前,在现今泰国境内和广西境内已是人口稠密,有的已逐步学会制造和使用青铜器了。

    考古方面的材料表明:可以确定35004000年前是已经使用青铜器的时代。尽管在泰国各部发现的当时青铜文化可分为多种类型,但是,泰国境内的各种青铜文化与原先的文化相比,差别并不大;而且总的来说还保持着东南亚地区的地方文化的特征。这种特点应该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居民应该是当地原始居民的后裔;而且还意味着史前时代后期,泰国境内居民的文化是缓慢地发展变化的,还保留着原始文化的特点,即使产生新的文化分支仍是如此。

    而广西境内的居民(包括壮族先民)的青铜文化,虽然仍保留原始文化的特点,但是却接受了黄河文化,也就是商、周时期的中原文化,而与原始文化互相交融。例如:在壮族地区存在着西周时期的大型墓葬和丧葬习俗。自从商、周时期以后,中原文化一直就是影响广西地区的文化,也是使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泰国境内的居民则不受中国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其文化的发展变化才产生差别。

    考古方面发现的崖壁画,可以说是显示两个地区文化变化的又一种古代文化遗迹。它显示了大约2000千年前的泰国境内和广西境内居民的各自的文化特征。虽然两个地区的部分居民同样习惯于绘制崖壁画,但是其内容和壁画的构成则有明显的差别,每个地方的崖壁画内容因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环境内涵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不管怎样,这两个地区居民有互相往来关系,而且他们与东南亚其他地区的居民也互相往来。

4.泰壮民族在具体文化方面的异同点

    这里总结的具体文化的异同点,内容包括居住、生产、商业和交通运输及传统科学技术。

(1)居住方面

    在比较泰族、壮族在佛历2459(公元1916)之前的居住文化,可以发现至少有以下三个共同点:

    第一,村落分布的共同特点,都是开始在临近水源的地方定居,到了有必要扩大的时候才搬迁出去。而且,壮族村落分布的特点与泰国北部和东北部村落分布的特点更相似。

    第二、村落特征,泰、壮民族传统村落的房屋都是群体建筑,周围是稻田。

    第三,房屋特点,泰、壮民族房屋的特点都是全木结构的高脚屋,人居住在楼层之上,是三间结构的房屋,有分区和房屋前有小院。

(2)生产、商业和交通运输方面

    这次比较研究项目中有关生产习俗方面的研究,是对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研究。在农业生产方面,分为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泰族和壮族生产习俗共同的重要特征是,在作物种植方面都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主要依赖自然,对自然力十分崇拜,其表现是:两个民族都有与种植稻谷有关的各种仪式。虽然仪式的具体内容有差别,但是举行仪式的目的都是乞求自然保佑生产丰收,直至保佑社会繁荣。人们种植稻谷和其他作物的目的是供自身食用,并非为交易盈利的目的而种植;但是如果作物产量有剩余,则用来与别人交换其他产品。至于动物养殖方面,特点也一样。例如:养黄牛、水牛是作为农业生产的畜力使用;饲养猪、家禽等其它动物,主要是家庭自己食用或用来交换其它生活用品,而不是用来出售。

    而两个民族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大多都是为了满足家庭需要和社会需要,只有在产品有剩余时才和其他人进行交换,这和农业生产特点一样。后来的手工业产品有:陶器、纺织、铁器、编织、青铜器。两个民族生产这些产品时都是使用当地的传统工艺。在泰国和广西境内的考古发现,都有至少是2000年以前的手工业产品。

    这种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的生产习俗,使得泰族和壮族两个民族都不注意发展以买卖形式进行的商业,人们只与村庄内和村庄外的人以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物物交换。

    泰族、壮族在古代的交通运输、联络往来的路线有陆路和水路,水路是重要的交通线路,以船只作为交通工具。

    泰族和壮族的地方船只有一些差别,明显的是壮族人喜欢用竹子来捆绑成竹筏;另外,船具也不同,泰族人主要用浆,而壮族人则用竹篙或固定在船尾的摇橹。

(3)传统科技方面

    研究学者认为,这方面由于受到资科的限制,在比较研究中遇到了困难,因此学者们形成的一致意见认为:关于传统科技的比较研究应从日常生活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饮食、服饰、居住和医药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总结如下:

1)与饮食有关的传统科技

    泰族和壮族原先都是主要依赖自然的农业生产来获得食物,而且传统的农业都是种植稻谷以满足自身食用需要,而不是出于交易目的;动物饲养的目的也仅限于畜力使用和自身食用。

    泰族和壮族人生产食物的技术和工具相似,这可能是因为两个民族的农业生产形式都是以依赖自然为主,和以种植稻谷为主的农业。糙米是壮族人的主食,而糯米是用来制作糕点的。此外,为了祈求丰收和表示对自然的崇拜,两个民族都举行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宗教仪式,只是仪式的具体细节和一些仪式有差别而已。

2)与服饰有关的传统科技

    泰国境内和广西境内的居民从前织布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他们利用当地的原料织成布做成衣服来穿。泰族和壮族应该都是从当地的祖先那里继承了织布的传统技术,而且普通人都喜欢用蓝靛来染日常生活穿用的布料。

3)与居住有关的传统科技

    泰族和壮族在住宅方面的传统技术,从大的方面来说,都是改造利用周围环境所出产的物品来做成住宅的各个构成部分。

    在泰旅、壮族各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之前,两个民族的传统住宅建筑在村落分布、住宅外型和组成部分方面,都具有相似的特点。

4)与治疗疾病有关的传统科技

    虽然可供进行这方面比较研究的资料有限,但仍然可以总结出:泰族和壮族治疗疾病的传统技术的差别由来已久。两个民族治疗疾病时显然都是利用当地所产的草药为主,但是传统的、一直流传至今的疾病治疗方法,两个民族之间差别很大。泰国传统的疾病治疗技术以印度文化中有关保健的知识为主,而壮族传统的疾病治疗技术与中国的阴一阳理论有关。另外,广西方面的学者还提出,考古学材料表明:壮族先民比汉族人更早掌握了针炙治疗技术,汉族人的针炙治疗技术是从壮族的先民那里接受过去的。

5.泰壮文化中抽象文化的异同点

    这里述及的泰壮文化中抽象文化的异同点可分为五个方面来途述:(1)语言文字方面,(2)社会结构方面,(3)习惯法规方面,(4)生活习俗和人生礼仪方面,(5)教育、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方面。

(1)语言文字

    比较研究中发现,标准泰语和标准壮语的文字不同,姓名的确立不同,语音系统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具体的情况是,壮族文字受汉族文字的影响,泰族文字则受古孟高棉文字的影响。泰族人的名字喜欢用单音节,壮族人则多用双名。壮族重视姓氏,把它放在名字之前,而泰族名字则放在姓氏之前。泰语的元音和辅音比壮语多。但是,将泰语和壮语的基本词汇(包括700个基本词汇、短语和句子)和泰语、壮语地名进行比较之后,可以总结出:泰语和壮语应该属于同一个语支,即台语语支的语言。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借用的关系,可以确信:讲现代泰语和壮语的人,其先民必然有一段时间曾经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过,他们或者可能就是同一群人;在与操北壮方言的人分离后,操泰语的人才与操南壮方言的人分离。

(2)社会结构

    从比较研究中发现,泰族和壮族的社会结构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泰族和壮族社会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划分为双系,即父系和母系宗族亲戚的社会。在确定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的关系时,以资格为标准,并且具有婚后男方搬到女方家居住的风俗。在深入比较研究之后,可以发现一些区别:壮族人和汉族人一样,从宗族和家族两条线来确定亲戚关系;把祖宗视为关系的中心,采用父系姓氏;同一宗族、家族的成员供奉同一个祖先。而泰族在划分亲属关系时,以自我为中心,独立宗族中的其他人,以尚健在的父亲和母亲来确定双系亲属关系。此外,关于婚后的居住习俗,壮族人更多的是婚后女随男居,泰族人更多的是男随女居。

(3)习惯法规

    由于泰、壮民族社会结构基础的相似性,使得包括地方法律的习惯法规也具有相似性;当然,在细节方面也有一些差别。这些方面包括: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有关家庭和财产矛盾的观念、社会的安全稳定方面及生活环境和地理环境方面。由于泰族社会和壮族社会都是封建社会,社会等级和地位的划分相近,因此社会成员的身份划分为国王、官僚、平民、奴隶;而且社会推崇资格体制,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的地位。但是产生财产纠纷时,泰族是让丈夫有更大的权力来支配;而壮族则让财产属于儿子,特别是长子。对于侵犯他人或财产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差异的地方。差异的之处是泰族事先规定好处罚措施,那些有爵位和地位高的人受到的处罚更重。相同的地方是,如果有偷盗事件,壮族社会和泰族社会都是由同村的人共同承担责任。

    泰族社会和壮族社会都是农业社会,因此,与崇拜和保护自然有关的习惯法规也很相似。人们不允许冒犯和破坏对整个社会群体有用的自然。在具体行为方面,两个民族都是尊崇保护自然的信仰和尊重具有选择重要场所方面知识的有,例如,泰族供奉山神、土地神、田鬼,等等,对这些地方加以维护和种植树木。壮族人则供奉树神,父母为图吉利而为孩子种下树木,等等。此外.:壮族人还相信风水和选择各种适合风水学说的地点,规定各种禁令和明确对冒犯土地、河流、树林的行为的处罚措施。壮族和泰族一样都事先定好处罚措施;不同的是,泰族社会的处罚会因为各人爵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异。

    除了以习惯法规来对泰族社会和壮族社会进行约束之外,在社会统治管理方面,两个民族也有许多相似的方面,尤其是在村庄的统治管理方面都以村长为领导。泰族村长一般是村民们敬重的、资历高的长辈,大部分村长和村民具有亲戚关系。而壮族的村庄往往是好几个姓氏宗族组成的,村长往往是村中最大的姓氏家族的族长。审判的过程和特点,泰族和壮族社会都使用多种方法,包括村规民约、地方法律、神秘学和伦理来办案。

(4)人生礼仪和生活习俗方面

    从人由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的人生礼仪来比较,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相异的地方 在两个民族的社会中,人们都需要多子女来满足农业劳动力的需要。但是,壮族人更希望有多个男孩而不是女孩来继承香火,以延续汉族式的祭拜祖先的仪式。这导致发生许多偷偷溺死女婴的情况。

    两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相近的习俗是,与孕妇有关的各种禁忌、有关祈求分娩顺利以及产后母子身体健康的各种禁忌。此外,招魂仪式、为祈求家庭新成员吉利而举行的仪式也很相近。为了幸福和家庭和睦,两个民族都有对孩子进行有关社会知识的教育、熏陶的做法。

    当孩子长大成年后,壮族过去有拔掉或包裹犬牙的仪式,而泰族人则以剃髻仪式来表示孩子长大成人。孩子长大成人后,可以通过各种节日来让青年男女认识熟悉,以选择自己的伴侣。例如,泰族利用的是泼水节,壮族利用的是歌墟,等等。此外,由于结婚是人生大事,为了保险,人们要正式举行许多郑重的仪式,例如求婚、定婚、结婚和祭拜祖宗等等。

    泰族和壮族社会都重视老龄阶段的人生礼仪,例如,泰族人要在泼水节向老人洒水祝福;壮族人要在老年人重要的年龄举行祝寿或“添粮”仪式。两个民族都有赡养和服侍老人以报答老人的恩德的责任,直到老人去世。

    在丧葬仪式方面,两个民族有所区别。壮族人把尸体棺殓土葬,后来衍变成二次葬;下葬后要举行严格的拜祭仪式。而泰族对死者则要火化,并在泼水节为死者的骨灰做法事,祈求建立功德。

    关于泰族和壮族的生活习俗的比较,从服饰、饮食和节日活动方面进行。在服饰方面,泰族和壮族都是采用自然界的材料(棉花或蚕丝)来织布缝成衣服,并发明和编织出以自然动植物图案为主的花纹。不同的是泰族人织布喜欢用缕空织法和提花织法,而壮族则大部分用刺绣法。由于两个社会的主要职业都是农业种植,因此,人们平时喜欢穿颜色深暗的衣服,只有在喜庆仪式上才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共同点是,泰族和壮族都喜欢纹身。在饮食方面,泰族和壮族都喜欢食用糙米和糯米,都喜欢颗粒食用或制成粉状、条状来食用。此外,泰族和壮族都有与农业有关的节日和各种重要喜庆节日,不同的是壮族在上述活动中祭祀鬼神,而泰族的活动一般都与佛教有关

(5)教育、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方面

    从教育和伦理道德方面来比较,相同的地方是都受到政治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致使两个民族的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很大变化。在泰族方面,君主立宪制的整套权利体制受到西方王国的影响,因此国家必须开放以接受西方文明和西方教育体制,这导致了佛历2475(公元1952)的社会改革,原来的社会制度转变成了民主制度;最后,泰族社会的价值观念由以前服从于自然变成了战胜自然,人们开始注重个人享乐主义,这种观念的改变使得泰族人趋向于生意经营上的竞争。这使得传统的伦理道德沦丧了。

    壮族方面也一样。从秦朝壮族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壮族社会就处于半封建制半王权制的状态,采用的是中央政府汉族式的学习方法和教育体制,因而使得壮族的传统文明非常薄弱,在边疆地区尤其如此。由于人们摒弃了传统道德、价值取向,转而去追求物质欲望,这都是来自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泰壮两个民族在仪式形式、具体内容和对神圣物的信奉、崇拜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地方是使用神秘学方面的意识去帮助实现建设性或是破坏性的目标。例如,用灵物来防止凶恶之物的伤害以保佑自身、家人和社会的安定繁荣,包括做咒、念秘诀或下药、解药等等。这还包括佩戴、穿用各种物品,例如:壮族让孩子戴玉制、铜制、银制或以棉线绑成的手圈、项圈、脚圈等,以防止凶恶之物的伤害。而泰族喜欢在手脚上戴着洒了法水的线圈。

    在对神圣物的崇拜方面,壮族人崇尚铜鼓,视之为村庄的保护神,并且保佑五谷丰登。而泰族在祈求五谷丰登的求田魂仪式中也使用铜鼓。此外,壮族人有祭拜师公、巫婆在仪式中使用咒语的剑,等等。另一个相近的信仰是有关火堂鬼(灶神)的信仰。壮族人在做饭时用鲜花、香烛来供奉,而泰族则舀出做好的饭菜淋在灶上。此外,泰族还有关于炉神的信仰,每当用炉烧制用具和手工艺品时,都要祭祀炉神,以祈求烧制的东西完好不变形、不破碎,在启用新炉时尤其如此。

    此外,在文化艺术方面,泰族和壮族都有相同的地方,尤其是在神话故事、地方典故、地方传说方面更是如此。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承认超自然力的重要性,认为它使世界产生,有决定人类生命的权力。

三、总

    这一次汇集了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语言学、经济学、文化艺术、建筑学、科学技术和教育学等各方面内容的泰壮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项目,在进行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缺乏足够、合适的资料,这对明确泰壮民族的起源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可以汇总的有关这两个民族的资料、民族知识、文化材料来进行总结,可以说,泰族文化和壮族文化的根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此外,这个项目汇集了可以用来深入研究泰族、壮族文化历史的丰富资料,还包括有关东南亚地区文化历史的资料。可以说,这些资料比以前的资料都多。

    从这个项目研究的总成果来说,从种族学、人类学、生理学、语言学及其它方面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壮族和生活在泰王国境内的泰族,从古至今有可能有生理学和文化方面的联系;但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同时也存在着差异。例如,考古材料证明,早在至少4000年前的史前时期,泰国境内的古人类和广西境内的古人类在颅骨特征方面就有某些区别。在文化方面,早在史前时期,泰国境内的人类和广西境内的人类在文化类型的细节方面就有所不同,特别是在秦朝以后区别更大。但是,一些文化根基还相似,这种特征就是在东南亚广大的稻作文化区域中,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的农业社会共同的文化根基。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