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文学篇 >> 文学作品 >> 正文 今天是:
关于壮剧的一些思考
作者:家在老山…    文章来源:红豆社区百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5    
        ★★★ 【字体:

关于壮剧的一些思考

    近几年,关于戏剧的存亡已成了戏剧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其中有对戏剧的痴迷,也有对戏剧的不屑,有振兴的高声呐喊,也有让她死吧的冷言冷语。这一类的讨论,看多了有时就会产生困惑。不过,笔者始终相信“中华民族在,中华戏剧在!我们思‘变’之,中华戏剧存!”(见王兵翔《也谈“当代戏剧之命运”》一文),所以总觉得讨论戏剧的存与亡显得浅薄了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在笔者看来,戏剧目前只是病了而己,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给戏剧“治病”,而不是急着给她下“病危通知书”。正如彭奇志女士所说的“中国的戏剧艺术是决不会消亡的,但它必须退出崇高,回归理性。……退出崇高,回归理性。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回归应有的社会地位,为戏剧找到真正的、适合的观众群体。二是回归理性的科学的操作方式,改变偶然性,寻求常规性。”(见彭奇志《在重构中重生》一文)是的,戏剧与民族与人类有着大火烧不断、洪水湮不没的关系。

    笔者不是什么高明的医生,甚至不是医生,但也愿意来守护戏剧这个病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在这里想谈谈作为壮民族特有剧种的壮剧,所思所想是否妥当,恳请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一、关于壮剧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剧是广西壮族人民独有的戏曲剧种。百色作为壮剧的发源地和主要流行地,探讨百色壮剧的兴衰,其实也就是探讨广西壮剧的兴衰。

     壮剧共有两个分支,即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北路壮剧产生于清朝顺治年间的民间音乐“八音班”,孕育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杂耍”。其戏曲音乐由间奏音乐、唱腔音乐组成,间奏音乐以“过场调”为主,唱腔以“正调”为主,还有慢速的平调、中速的毛茶调、快速的恨板、散唱的哀哭调和大量的山歌小调,属联曲体,正调唱腔分为“乖呀咧”、“哎依呀”、“哀的奴”。整个北路壮剧的音乐以马骨胡为主奏乐器,以公母弦奏出合声效果。南路壮剧由德保的马隘调和靖西的足院土戏交流结合而成,它的唱腔属散曲体,主奏乐器为清胡、土胡、小三弦,乐器体制分文场(管弦乐)和武场(打击乐)。不管北路还是南路,壮剧的根都是在壮族民间,是经民间活动逐渐发展衍变而来。一开始都是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进行,还不能称之为“戏剧”,后来发展成在家里唱的“板凳戏”,这时候的壮剧距离“戏剧”也还有一步距离,再后来,因为观众太多了,家里坐不下,“板凳戏”也着随着变成了“平地戏”、“平台戏”,“搭台戏”,开始有了妆扮、有了歌舞和锣鼓伴奏,发展到这一阶段,才开始具备了戏剧的雏形,之后,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壮剧成熟的戏剧形式。

    壮剧的产生和发展是源于民间、源于壮族,这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与其他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方式是相一致的。在壮剧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唱腔、表演方式、音乐形式和服饰扮相,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最终成为广西的民族剧种之一,成为百色人民和百色文化界的骄傲,成为壮族人民的骄傲。

二、百色壮剧的近况和困惑分析

    百色是广西壮族聚居地,百色壮剧正是在百色的壮族民间孵化而成的,百色境内各级壮剧团的兴衰在很大意义上就是百色壮剧事业发展的一个晴雨表,各级壮剧团发展了,那就是百色壮剧振兴了,反之,则说明百色壮剧与全国其他的许多剧种一样“病了”。不幸的是,通过对百色各地壮剧团的了解,恰好就说明我们百色文化界引以为豪的壮剧现在确实也“病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如逢春的枯木,焕发了极强的生命力。1 9 7 9年8月,在全国一片利好的形势下,百色壮剧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前景,百色的壮剧事业迎来了高峰,据统计,1982年百色全市就有各类壮剧演出队伍360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壮剧作品不断涌现,《宝葫芦》、《红铜鼓》、《种瓜得瓜》、《喋咤》、《七姐妹》等一批作品享誉区内外;这一时期的百色壮剧呈现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的这一过程中,百色壮剧的成长正好与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开始走下坡路,尽管热爱壮剧的人们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革新和努力,田林、靖西、德保等县的艺术团成为广西壮剧团的分团,近几年也先后排演了《山花笑》、《竹乡情》、《弃婴谣》等一些壮剧剧目,但百色的壮剧事业依然没有大的起色,这令许多关心百色壮剧的人不禁黯然神伤,也极大地影响了壮剧新生代的成长。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目前百色壮剧进退维谷的困惑局面:

    一是1965年将百色右江壮剧团从百色调到南宁,改称广西壮剧团,使百色正在发展的壮剧被釜底抽薪,发展失去了领头羊;而进了城的广西壮剧团虽经专家、学者的不断包装、提高,但由于忽略了壮剧的发展历史和壮族的审美习惯,忽视了壮剧的艺术传统,远离了壮剧的生存空间,过多地照搬照套其他剧种,再加上城里的演员不熟悉壮族语言,说唱南辕北辙,壮剧韵味尽失,在城市的发展就举步惟艰,对壮剧发源地的反哺就成了空谈。

    二是百色壮剧在一开始发展之初就没有形成一套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机制,造成了目前壮剧人才的断代,进而造成目前壮剧的困境。由于各级壮剧团地处偏僻,各方面的信息极为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远远跟不上全国艺术发展的观念,少数戏剧人才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和培养,而大多数同样具有潜力的戏剧人才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成长状态之中,人才队伍建设的梯形结构没有形成,最终导致目前壮剧事业断代的现象出现。

    三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真正热爱壮剧事业的、有事业心的专业人才在不断减少。自中国进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潮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在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在财困民贫的百色各地,人们思想上的这种变化往往就带有明显的盲目性,表现出来就是急功近利、事业心不进反退的现象,尤其是在戏剧事业陷入低谷之时,人们对戏剧事业的热爱之心已一落千丈,这是导致目前百色壮剧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四是百色壮剧在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上没有能够做到科学合理。百色壮剧的最好缩影——田林县壮剧团这些年来虽然一直处于各种困难之中,但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人才的培养上也曾有过大的手笔,曾选派出了一批学员到自治区进行了长期的培养,可惜,这批学员没有能够到戏剧学校进行培养,却到了歌舞学校。众所周知,戏剧专业人才是不可能在歌舞学校里培养出来的,这无疑是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这批学员学成之后从戏剧表演,那就必须还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这不禁让真正热爱戏剧事业的人感到痛心。

    其实,影响壮剧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说经费的制约、高科技的应用、走市场的困惑等等,都是足以困住壮剧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众多的原因综合在一起,早就足以让壮剧退出戏剧百花园了,可是,壮剧至今还活着,她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这就说明,她还有存在的理由,还有发展的空间。

三、关于发展壮剧的浅识

    首先,壮剧必须要从编剧人才的培养着手,这是振兴壮剧的关键所在。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编剧只是这其中的一份子,但历来都有“剧本是剧团之本”的说法,这种说法放在今天来看也无疑是不可动摇的,所以,笔者以为要发展壮剧,就必须要从培养自己的编剧人才着手。在如今开放型的社会中,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强调培养自己的编剧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看只能是一种狭隘的人才培养观念,但放在壮剧、放在百色的壮剧团体的具体实际中来看,这也是壮剧目前唯一的出路所在。在市场的条件下,人才的自由流动或者说作品的自由选择都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壮剧或者各地壮剧团目前和今后一段长时间内都无法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剧团相竞争,不仅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也缺乏选择的眼光和运作的水平,在人才自由流动和作品自由选择的平台上,百色壮剧完完全全地处于下风,硬要把这种观念强输入自身的头脑,那结果只会产生更大的盲目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花了钱还是落后还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好剧本。而一个好的剧本正是培养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音乐人才的平台,失去这个平台,一切都无从说起了。所以,笔者以为,培养自己的编剧人才是当前发展壮剧的关键,只有自己的编剧人才成长起来了,百色壮剧才会有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其次,壮剧在革新的浪潮中应该进一步的深挖传统,把曾被遗忘的一些优秀传统充分发扬光大。当前,戏剧不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人甚至用“台上振兴,台下冷清"来自嘲,也有不少人对戏剧事业如何再现辉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改良意见,在这些宝贵意见中,有一点是已经达成共识了的,那就是:戏曲无法吸引年青观众的原因就在于戏曲自身的节奏太慢。确实,戏曲离不开唱,而往往一唱就是大半天,现在的观众对这种表现形式已经不太能接受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干脆不唱了,这对戏曲来说简直就是自杀,如果我们在这方面钻进了牛角尖,那是永远也无法找到戏曲的振兴之路的。所以,笔者以为,过去被我们所忽视的一些传统戏剧形式,如果能够经过改良发展后再次回到舞台上来,这也许不失为一条发展戏剧事业的路子。比如在壮剧表演中的“启动锣鼓”、“开台”、“踩台”、“出八仙”、“跳加官”、“送台”等习俗,这些习俗有一些笔者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却从文字中体会到了这些习俗无疑正是百色壮剧本身所蕴含有的一种文化特质,这一整套习俗的保留和取舍将会从文化含量上为百色壮剧添上一件文化外衣,这不是能不考虑的。在壮剧表演中,有“文不离扇,武不离刀”的口诀,说的是文戏爱用扇子做戏,叫做“扇子功”,而武打也有十大武打套路,但现在的壮剧已几乎见不到精彩的武打动作了。另外,从前的壮剧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应该说这些戏剧的因素有不少都是能经过改良后用现代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的,但就现在所看的壮剧中,丑角这一行当在现在的壮剧中不能说没有,但往往少了插科打诨这种最受观众喜爱的幽默的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愦憾。其实,无论是幽默机智的丑角表演还是精彩的武打动作,这些东西都是现代观众最喜欢的,但我们却把它淡化了,这到底应该不应该真的值得我们这些热爱壮剧的人去用心想想了,有些东西虽然带有一些落后的意识形态,但应该是可以经过改良后得到重生的。为此,笔者认为,壮剧应该拾起一些从前被遗忘或者说丢弃的传统,经过改良后,使之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这对壮剧的发展也许是有益的。

    三是壮剧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大家都知道,文化艺术界或者文艺界的任何一次突破都需要有理论在前做开路先锋,而壮剧现在需要的就是某种突破。壮剧的改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套系统的工程,这就必须要从理论上先准备好。通过广泛的讨论和理论研究,对壮剧究竟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良才能有一个明确而可行的意见,既要保持壮剧的戏剧本色,又要符合现代观众需要。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有意识地邀请一些有经验的市场运作人士加入到研究行列中,把戏剧理论家与市场运作能手的意见全面融合,进而使壮剧在改良中不会失去方向,既不脱离壮剧的本色,又有大量的市场卖点蕴含其中,这就是笔者心中理想的壮剧改良方式。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改良的壮剧是一定能够获得长足进步和发展的。

    四是壮剧应该借着目前困难的处境进行认真的反思,要沉下去。一方面要沉到对目前壮剧的社会地位的反思中去,认真思考,对壮剧的社会定位作一个准确合理的判断;再一个就是要沉到壮剧的原生土壤中,即壮族民间,还剧于民。壮剧顾名思义就是属于壮族人民的,但如果把壮剧就定位于只属于壮族人民的戏就不一定是准确的了。尽管我们说壮剧主要是分布于百色,但“艺术没有国界”,真正的艺术精品也不分民族,笔者以为,壮剧的定位应该既高又低,既要敢于树立起冲向全国的勇气和追求目标,又要立足于本民族之中,在自己的民族中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在敢于追求更高目标的同时,壮剧绝不能脱离了自己的原生土壤,即壮族民间,如果连自己本民族的人都不喜欢,却幻想着走向世界,这无疑是痴人说梦。壮剧要真正回到壮族民间去,壮剧下乡深入到自己本民族群众中去,演的就应该是壮剧,而不应该是以歌舞为主,这个问题是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据笔者了解,目前,在百色的三个广西壮剧团的分团下乡演出比较频繁,但演出往往以歌舞和小品为主,这是因为受到了场地、交通及经费等各方面制约而形成的局面,但长此以往,绝不能达到还壮剧于民的目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壮族下一代对壮剧的认识,从而导致壮剧最终失去自己的原生土壤,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笔者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能为壮剧发展开出良方的水平,以上的观点也就仅只能是一家之言。不过,笔者长期在北路壮剧的故乡田林工作生活,受壮剧的影响颇深,尽管并非壮族,但也深爱这一艺术形式,心里总盼望着壮剧能够早日获得长足的发展,盼望着她再次振兴的那一天,虽人微言轻,却也真心希望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够成为引玉之砖,为壮剧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