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社会篇 >> 网友心声 >> 正文 今天是:
剖析嫌弃壮语言文化现状
作者:wenliqan    文章来源:僚人家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29    
          ★★★ 【字体:

    文化对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作用巨大,当某个民族文化被社会嫌弃时,这个民族的地位和文化传承就会面临涣散,崩溃,然后消失!现在有“壮族语言文化是壮区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绊脚石”的说法正在一些所谓文化人中兴起。他们认为,壮族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一直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其根源就在于壮族语言的落后性;语言的落后,最终导致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落后。这看似真理,其实谬以千里。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一切以经济为主,一切以利已为导向,导致了多数人自尊心的丧失,形成了目前物欲横流、笑贫不笑娼的“现代化”社会。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从而将文化抛在一边,甚至将它视为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壮族语言文化由此遭遇了种种摧残,但它并没有因此而灭亡,而是在挣扎中艰难地向前发展。

    自秦始皇遣兵入侵岭南,把广大古越(壮族直系祖先)地区并入秦朝版图以来,历代封建朝廷开始了对壮区人民的奴役统治,他们歧视、压迫、束缚壮族祖先的俚僚人,对俚僚人语言文化进行了“欲灭其族,先灭其语”的政策。迫使俚僚人学习其语言文化,促使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期壮文等民族文化胎死腹中,催发了岭南的粤、桂大部俚僚人汉化,形成了今天只遗下桂西北一小地带的壮族聚居地。壮族历史俚僚时期(23--1127),封建王朝为进一步统治僚人,实行了羁縻制度。羁是马络头,縻是牛缰绳.意思是把少数民族当牛马,用羁縻来驾驭,这显然是一种民族歧视.在唐朝,唐太宗在俚僚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册封一小部分首领为刺吏、县令,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这是羁縻制度的实质。日本侵华期间也非常成功的实行了"以夷制夷"的政策,所以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汉奸,伪军,这也许是比较能让当代人感受到"以夷制夷"的痛苦回忆吧。由于封建主义王朝对僚人实行民族压迫剥削统治,唐王朝在岭南的官吏利用职权掠夺或贩卖俚僚人为奴。有的官吏为了能进行更多的掠夺和向朝廷邀功请赏,以俚僚人反叛为借口,实行疯狂镇压、迫害和掠夺。"德不能绥怀,威不能临制,侵诈系缚,以致憾恨."地方官吏的胡作非为必然激起俚僚人的更大抗争,压迫力越大,反抗力也越大,这是常识!唐武德七年俚僚地区赋税规定:“凡岭南诸州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此外官吏巧立名目,苛捐杂税等等."税法至重,害人颇深."俚僚人受害非浅.唐宗期间,封建王朝为了加强对岭南俚僚人的统治,在僚人中培植其代理人,因而在岭南兴办起了学校,允许通过修赋汉学的僚人参加科举考试,唯此考中者方委以官职,直至明朝这种更显疯狂歧视本性.明朝统治者认为僚瑶等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实行进行民族歧视、压迫和同化教育政策.如僚瑶等族人不能租佃田地耕种,而必须用汉名,以汉人名义方可.读书和科举考试,非汉人不可就读及应考.这些限制使某些僚瑶人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以达到求学应考的愿望和抱负.明朝统治者此举的目的很多,其中重要的因素是通过学校教育达到"用夏去夷","去夷从华".明朝经过一百多年的民族压迫,封建教化,收效较之前代大有成效,岭南众多地区僚瑶人"使汉姓,聊汉语","弃土从齐"之风气尉然成风.由于封建朝廷的文化歧视,壮区官府是不允许壮人开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而由于壮语言与汉语言在语法和原生词汇上相差十万八千里,自小母语是壮语的人习惯于壮语思维方式,而对汉语思维十分陌生,这导致了壮族子弟在学习汉文化上普遍不得要领,成绩差,壮区人民文化教育就没得到高速发展。教育得不到相应发展,建设也就缺乏人才,直接导致了壮区建设的落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如果壮族人能从小接受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将大大地提高壮族子弟的学习质量,培养出大量壮族人才,从而促进本族文化的蓬勃发展,自然就能更好地促进壮区的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可见,壮族地区本民族文化教育滞后才是导致壮区各方面建设落后的主因!

    封建朝廷对壮区几千年的歧视和奴役,不但导致壮区教育经济落后,更使得壮族子孙秉着几千年来的歧视驯化遗风,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态,更加产生了蔑视壮语文化、歧视壮语文化的恶性循环,严重导致壮语文化被边缘化的可悲现状。也形成了目前壮族子孙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摒弃壮语文化,嫌弃壮语文化的扭曲心态。他们认为,既然壮语文化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可观的经济利益收入,那么,为什么不抛弃壮语文化呢?也许,在现实面前我们是无奈的,但这其实是一种变态的现象,也是壮语文化越来越边缘化的原因。有了钱,进了城,他们就嫌壮语难听,不再教子女说母语,甚至教导孩子歧笑说壮语的人,说这是乡巴佬才说的话……呜呼!此种拒绝壮语进城,弃壮语于乡下的行为不是一种背叛民族的行径吗?然而他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辩解:“城里没人说壮语,说出来没人听懂,你要我们怎么说呢?”可是这不能成为不教子女母语的理由吧?再说,他们总不能因此以身作则引导子女歧视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吧?其实城里还是有很多壮族人的,如果大家都能自觉教子女母语,给壮语一个生存的空间,壮语自然在流通中得到发展,一代代流传下来形成一定的好局势,那么壮语会被人嫌弃吗?还会形成目前边缘化的现象吗?正是由于那些稍有成就便急不可待抛弃壮语的人的歧视和残忍,才使得壮语被迫消失于城市,被压迫得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小!孩子是祖国和民族的花朵,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一代代儿童中断绝,也就是断绝了这种民族语言的传承,断绝了这个民族的未来,这样一个民族消亡也为期不远了!然而,中央领导人还是有远瞻性的,他们明白,壮族等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代王朝中反封建反压迫斗争的坚强、英勇和前仆后继,也明白只有尊重其它少数民族才能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尊重和拥护。新中国成立后,明智的中央领导人立即修订了民族自治法,拨正了历代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的情况!在广西实行了民族自治法,还公正平等地对待壮族人民,让壮族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的权力,拥有了一个具体民族相应的权益。这本是壮族人民应该欢欣鼓舞的。然而,今天竟然还有部分壮族子孙秉承封建主义的奴化遗风,仍然把歧视壮语文化咀嚼得津津有味,他们仍认为壮语文化是落后的代表,是没前途的。他们嫌弃壮语文化,为了追求更加高贵、有前途的语言文化,他们蔑视壮语文化,抨击维护壮语文化尊严的人。他们这种为个人利益驱动,抛弃母语文化,追求个人私欲的做法,从狭义上说,是一种势利心态。民族语言文化落后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利润钱财,所以他们嫌弃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抨击自己的民族文化……广义上来说,他们这是背叛民族,属于民族败类!当然,他们的背叛相对来说是建立在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上,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们就欣喜若狂、兴奋不已的加强加深这种追求。这些人认为壮民族语言文化是低下的,落后的,应该让她自生自灭,让她逐渐退出世界舞台,有的人甚至还加大摧残民族文化的行为。这类人的心态跟解放前的大汉奸汪精卫们的思想类似,那些汉奸们也是认为当时的中国民族,文化等都是低下的,落后的。所以他们向往和崇拜日本,强烈的支持日本所提的大东亚共荣圈,推崇日本侵略台湾、东北等中国和世界各地区时,所搞的以图摧毁当地民族语言文化的全民日语化教育,强迫当地学校、学生、人民学习日文、日语,学校少教或者不能教习汉文汉语等当地的民族文化。期待这样就可以破除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继而训导他们成为新的日本的奴才。这类汪精卫们的作为当然得到了最大的个人利益回报——有权有钱!那些汉奸们全以自己私利为重,以维护个人利益为原则,所以,他们认为那是当时中国最正确的,最好的出路。事实上,他们是以出卖民族,出卖国家的利益为己谋福利的!当今壮族文化面临的取舍现状,正与旧中国汪精卫们当时所处的环境相类似,而对现在的壮族子孙来说,是坚持争取本民族文化权益,发展民族文化;还是由类似汪精卫们之流的人贱踏、摧毁民族文化?壮族子孙个人是要做汪精卫之流还是要做解放前的那些为民族、国家不怕流血牺牲真正的共产党员?无论如何,这些歧视壮语文化、抛弃壮语文化、以牺牲民族利益而为已谋利、背叛民族的人就是具有汉奸心态。汉奸就是以背叛民族出卖国家为已谋福祉为宗旨的!汉奸鼓吹民族虚无主义,认为民族精神是无实质意义的,民族利益是虚伪的,民族的生死与个人无关。也就是民族的利益没有自己个人利益实际,不必为民族未来放弃自己眼下的实在利益,个人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个人选择也跟民族的未来没有干系……这种论调是错误的。社会群体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无数独立的个体组成一个民族、国家。而当这些个体有这种背叛思想,背叛行为时,当每个人都认为背叛正确,是一种荣幸时,那么,作为这些人的父母、民族、国家将是一种悲哀, 也将导致一种悲惨的结局。每个个体对一种文化的取舍也是至关重要的,聚少成多,你的态度也是能决定你的民族、你的国家未来的命运的。因此,只有全部壮族每个子孙,人人都自尊,自爱,尊重壮语言文化,壮语言文化才能得到发展。如果每个人都嫌弃和歧视壮语言文化,那么,壮族这个民族就只能等待未日来临。记住了——壮族子孙,你的态度将决定壮民族存亡,谁都不能以事不关己的态度来推卸责任,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当然,也许,当我们谴责那些背叛民族的人是汉奸时,他们会辩解:他们嫌弃壮语文化,只能算背叛民族,可没有出卖国家。说得似乎也有道理,只是他们忘了,在背叛民族、谋利于已和宁愿自己吃亏也维护民族尊严的选择面前,他们选择为已谋利背叛民族,他们选择的是以个人私欲为重!可想而知,当他们面临爱国与私欲相冲突时,他们一样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出卖国家!他们之所以能那样辩解,不过是因为那种考验还未来临罢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大都是悲剧加身而民族败类往往是得势得利,吃香喝辣,但最后名垂青史的是民族英雄,遗臭千古的是民族败类!如宋代抗金英雄岳飞被民族败类秦桧屈害枉死,但人民赞扬的是岳飞,唾弃的是秦桧。近代的大汉奸汪精卫等等民族败类,他们往往是一群自私自利、私欲横行的势力眼。他们不顾民族危难与存亡,以出卖民族、背叛民族为己谋利,尽管他们自以为正,但历史自会评判,今天,他们一样被人民唾弃。当然,不能否认产生这种民族败类完全是环境所致。社会有太多急功近利的人群,才产生了这些以个人私欲为动力、以厚黑学所析的某种思想为行动纲领的群体。近代李宗吾先生所著的厚黑学分析历代历史上大奸大恶、或者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得出,他们的成功不外乎两个字“厚”“黑”。厚者即脸皮厚,要厚到城墙般,能抗击枪炮;黑者即心肠黑,要黑到只要阻碍自己利益,就算是至亲的父母兄弟,一样会心不跳眼不眨手起刀落铲除!往往这种人最容易成功却为人们所不齿。厚的代表人物是刘备,虚情假意,脸厚过城墙;黑的代表人物是曹操,曹操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孔融,杀扬修,杀皇后皇子,并鼓吹"宁叫天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奸人嘴脸暴露无遗!另一黑心人物是李世民,弑父杀兄,不择手段,黑过了煤碳。

    看到这里,有些人认为我们这种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行为是自我封闭,固步自封,顽固,迂腐,冥顽不化……然而,他们错了,我们提倡的宗旨是:不要逐本求未,典宗卖主,别做卖主求荣的人,留点尊严!为了发展经济和引进其它先进的技术等等,我们一样强烈支持壮族子孙去学那些相应的文化知识。比如学英语、俄语、日语……等等,只要有能力就全部学,学成后自然会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并提高壮区的技术水平。如果只以追求这种利益为重要,继而嫌弃壮语文化、歧视壮语文化、抛弃壮语文化,那就是逐本求未,典宗卖祖的活生生例子了。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齿典宗卖祖、卖主求荣等卑鄙行径,但总会有部份人无意识中犯了这种卑劣错误,他们竟认为不必开展壮民族语言文化教育,在他们看来,壮语文化是低劣的文化,开展这种教育简直是固步自封,落伍倒退……看看这典型的逐本求未、典宗卖祖思想:自己民族的东西一定是落后的,卑劣的……我想提醒这些人,留点自尊心,挺起尊严,不要捧着笑贫不笑娼的信条。壮区的安宁和平正是建立在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公正对待,而你们的逐本求未思维正是要破坏这种公平对待,要壮民族边缘化,排斥壮民族于外,不顾壮族的民族利益……壮族人为什么不能学学海外的华侨华人呢?他们移居他乡却不改乡音,顽强保留母语一脉相承,造就了世界各国中的华人华侨社区依然是熟悉的华语。壮族人何时才能借鉴近邻客家人的祖训呢???客家人"宁卖祖田,不卖祖言"的凛然正气,促使客家文化千年来兴旺,就算移居海外几代"虽居番地,然未敢弃宗言"使有的客家人归乡依然一口亲切的乡音.海外华人在异地他乡都能让母语顽强生存,落地生根,而为什么壮语在自己古老家乡的广阔基地却得不到长足发展,甚至遭受歧视呢?这也体现了一个群体的民族自尊心和母语崇敬程度,没有自尊,自强的民族注定是要灭亡的.

    中央政府为了壮族人民更好的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在解放后为壮族人民创制了拼音壮文,继而曾经在壮区大力普及……但由于文革的种种原因,导致相当长时间内壮文普及的停滞。今天,再来开展壮文教育,有些人对普及壮文有了抵触思想,原因有多样性。有的认为,现在的拼音壮文不完善,不完美,不宜普及;有的则认为,不必劳民伤财普及壮文……其实,世界上每种文字都不会是完美的,而是在使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对现在的拼音壮文,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让它普及并在使用中逐渐完善呢?为何就只因现在的拼音壮文不够完美就嫌弃她呢?而别人的,也不一定是完美的文字,他们却无比荣幸的去拍屁。看来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民族自卑心态!其实,普及拼音壮文隐藏一种很大的益处,壮语语法与英语语法非常相似,所以能自小习用这种壮文的人,在熟悉拉丁字母和壮语语法后对于学习现在世界通行的英语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大利是目前尚少有人能明白和利用的。 还有一种论调认为壮语内部方言太多,统一性差,所以不必做什么标准壮文标准壮语。此言差也,民族内部就是因为有方言差别,所以更应该发展一种统一性强的标准文字语言加以普及,这样才有利民族内部交流,团结!正是基于此,世界上各民族才大力推行和发展本民族普及化的标准语言文字方案。中国汉族内部的方言差异要比壮族远得多,很多方言间根本不能直接交流,不然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了。虽然差距非常大,但是也不妨碍国家推行和发展普及通用化标准汉话(普通话)。而壮族内部方言虽也有差距,但大多是口音的差别和些许词语的不同罢了,基本能直接交流。然而,对那些有不必普及壮文心态的人,分析起来就困难了。大抵是不愿看到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水平得到发展,或者是认为壮民族不配有自己民族语言文字教育的权力,甚至希望壮民族快快消失,免得争取什么民族权益……这是一种封建主义压迫壮族人民的思想,是一种种族灭绝主义的纳粹思想,不顾及壮族人民的权益,无论如何都是严重歧视壮族人民,污辱壮族人民!

    上面分析了一部分之所以产生现在的壮民族语言文化遭受嫌弃和歧视的现状和深层原因,但目前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在当今电视、电台节目普天盖地的普通话广播中,壮族子孙从小就能接触到普通话,学到普通话。但相对自己的母语——壮语——却十分陌生!壮语节目、壮语广播严重缺位、严重溃乏,使壮语在新一代壮族孩子眼中更加淡薄,更加陌生,这也是形成壮语受到歧视和边缘化的一大因素!反观目前国内各民族自治区,甚至自治州,县都有其相应的民族语言节目广播,而壮族自治区的壮语节目广播却严重缺失,这样的现状是否让身为壮族子孙的每个人难过和深思呢??现在要改变壮语的可怜地位这种现状,开通壮语节目、壮语广播是壮族地区一个迫切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直接体现了目前壮族人民在社会中的地位,高或低,可有或可无。如果政府重视和关注,若大一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竟然没能力办得起这么一些壮语节目和广播吗?以上的种种论喻总的来说表现了壮语言文化当前受到排斥的两大原因.一,壮族内部部分人的自卑感作怪而嫌弃壮语言文化.二,社会环境几千年形成的高压歧视状态等不公平对待促使人们无形中压迫壮族人丢弃母语,丧失自尊!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