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概况篇 >> 族情概况 >> 正文 今天是:
壮族印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字体:

壮族印象        


一、概况
壮族,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7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壮族自称“布壮”、“布土”、“布依”“布侬”、“布曼”、“布越”、“布央”、“布傣”、“布那”等。宋代以后的汉文史籍曾将其写作"撞"、"僮"等。解放以后,统一称为"僮"。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定族名为"壮族"。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古文字是仿照汉字的造字法而创制的一种土俗字,使用面较小,主要用于书写地名、山歌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帮助其创制了新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目前仍在推广使用中。
壮族历史悠久,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很早就发展起了矿冶业、家庭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如今更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生活习俗方面,广西西北、西南及云南等地壮族妇女的服饰还较多地保留着传统特色,多着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蓝或黑色上衣,下穿长裤或百褶裙,头包巾帕,喜戴银饰。饮食上主食大米、玉米,喜吃腌制的酸味食品。住房以干栏式楼房为主。
壮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故事、壮戏、音乐、歌舞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尤其是民歌浩如烟海。壮族人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各地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一,但以农历三月三日最为普遍和隆重,现在"三月三"已被定为壮族的歌节。

二、壮歌与歌圩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乡民歌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时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歌圩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婚配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们便盛装艳服,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场,通过歌唱显示才能,披露心声,交流思想,找寻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对唱是一对一对进行的,当一对男女青年对唱的时候,双方的朋友都围在身旁相助,甚至还有歌师在旁出谋划策。对唱的程序是非常复杂而严格的。一般来说,从初交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过下列对唱阶段: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结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每个环节的歌都很长,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
如:初会歌:
女:初学唱,嫩雀出窝初学飞。
  飞到树枝望树尾,树尾摇摇不敢飞。
男:放心唱,妹是黄莺哥画眉。
  我俩都是同林鸟,何不开声唱一对。
追求歌:
男:路边杨柳绿茵茵,风吹柳枝动哥心。
  哥问这蔸杨柳树,为何不给哥遮阴?
女:冬瓜有心又无嘴,茶壶有嘴又无心。
  葫芦下水半浮起,我怕哥是这号人。
嘱别歌:
男:日落百鸟叫悠悠,双双对对回山头。
  心想同妹多坐阵,太阳跟哥结冤仇。
女:送哥送到甘蔗行,送根甘蔗给哥尝。
  哥吃头来妹吃尾,吃到中间断肝肠。
男:去了去了又转来,转来交待我的乖。
  手拿钥匙交给妹,花园莫让别人开。
女:去了去了又转来,转来交待我的乖。
  十年不来十年等,莫要移花别处栽。

不过,这样的"倚歌择配"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以歌为媒,在歌圩认识初交的基础上,再经过若干次接触和交往,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最后才确定终身,喜结连理的。

三、刘三姐与"三月三"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722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民间多以为双双成仙而去。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她的像游行。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四、鬼斧神工崖壁画
悠悠左江,源远流长。沿江两岸,峭壁对峙,奇峰挺拔,山光水色,交相辉映。1956年,就在这悬岸峭壁之上,人们发现了一幅幅用赭红颜色平涂绘制的人物、动物和铜鼓、船等器物画像──花山崖壁画。这些画像斑驳影绰,若隐若现,古朴粗犷,蔚为壮观。不少文人墨客观后都留下了"是谁挥得笔如椽,乾坤写此大诗篇"、"鬼斧神工输技巧,风吹雨打犹鲜妍"的赞叹。
花山崖壁画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黑水河、水口河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7个县境内,至今已在84个地点发现了183处、287个画组。堪称一个以天为屋,以山为屏的200多公里长的巨大画廊。面积之大,图画之多,首屈一指,世界罕见。尤其是宁明县的花山,在宽200米,高约40米的临江崖壁上,布满了色彩鲜艳的画像,尚可辨认者即达1800余个。场面壮阔,气势雄伟,最具代表性,因而以该点之名代表附近所有的崖画,统称为"花山崖壁画"。
花山崖壁画的画像种类主要有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其中人物最多,动物次之。人物画像有的正身,有的侧身,一律双手曲肘上举,两脚叉开呈半蹲状。高者达3米,最矮者亦有30厘米左右。动物画像以犬类居多,也有少量的鸟。器物画像有环首刀、长剑、钟、鼓、铃、面具等。画像的基本组合和排列方式是以一个腰佩刀剑的高大正身人为核心,其他人物、动物、器物有序地排列在左右两侧或环绕于其四周。这些壁画都是涂抹式而非描绘式的,故人物基本上分不清五官相貌。但笔调圆润饱满、刚劲有力,风格古朴、雅拙、粗犷传神。根据1986年的科学考察测定,其创作年代当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的文化遗存。
关于花山崖壁画的内容,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人认为画中所展现的是征战会师,祝捷欢舞的场面。有人认为画中描绘的是人们崇拜的民族守护神──蛙神英雄及为他而举行的盛大祭祀仪式。无论如何,花山崖壁画充分体现了壮族先民杰出的绘画技巧和创造才能,也为我们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五、巧夺天工话壮锦
壮族纺织业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便能织造出"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宋代,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到了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并成为壮族人民广泛使用的民族工艺美术织品。当时,"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图案精巧,色彩绚丽。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传统图案有数十种之多,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尤以几何纹为多。常见的有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像,如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近几十年来又增添了桂林山水、粮食丰收、葵花向阳、民族团结等反映壮族人民新生活、新风貌的图案。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80年代以来,壮锦的生产又引入了新工艺,建立了现代民族织锦厂,花色品种大大增加,质量今非昔比,不仅更加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远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地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神秘的祭礼乐器--铜鼓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他们生活中财富、权力的象征和顶礼膜拜的神器。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约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产生于今云南中部地区的百濮民族之中,之后逐渐向四周传播、扩散,并被我国西南、中东南及东南亚地区众多的民族所接受、使用和传承。时至今日,在我国苗、瑶、壮、侗、布依、水、仡佬、佤等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民族中仍有传承与使用。
壮族是我国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根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和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代答》等史籍的记载,从唐宋时期开始,我国岭南地区就已陆续有铜鼓出土。到了近现代,铜鼓出土和收藏更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各地文物机构收藏的铜鼓已达1500余面,其中广西最多,达560余面。而这500多面铜鼓中,很多都是来自于壮族地区。其中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鼓面直径165厘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另外,民间也还有收藏与使用。
铜鼓由铜釜发展演变而来,形似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用铜铸造,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1米以上,小者仅10余厘米,重量几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精美大方。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有的鼓边还环铸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亦多环铸各种纹饰,并铸有鼓耳和合范缝。根据其形制、纹饰和铸造工艺,通常分为万家坝、石寨山、冷水冲、遵义、麻江、北流、灵山、西盟8种类型。壮族先民所铸的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是铜鼓极盛时期的标志,反映了他们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工艺。
铜鼓是壮族的艺术珍品,也被看作是神器,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古代,它主要被用作祭神时的法器、礼器,平时多藏于洞穴之中或埋于地下,是不能随便敲击使用的。后来逐渐成为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击鼓可以聚众议事,甚至可以作为战争中作战的号角。鼓在权威在,失去了铜鼓,就意味着失去了统治地位。此外,铜鼓还被视为财物,是贫富贵贱的标志。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它才被作为乐器使用。

七、蛙图腾与蚂节
同许多民族一样,壮族也曾普遍存在过图腾崇拜。其图腾物像种类很多,如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鳄鱼、蛇、犬、牛、虎及榕树、竹、木棉等。蛙类也是其中之一。
蛙最早是壮族先民瓯部落的图腾,春秋战国时代,在西瓯人中已占据保护神的地位。直到近现代,一些地方的壮族人对蛙仍然敬若神明,认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为天使派到人间来的。所以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体雕塑,东兰、巴马、天峨、凤山等地还保留有祀蛙的"蚂节"。
“蚂拐节”也称"青蛙节"、"敬蛙节"、"蛙婆节"等。“蚂拐”为壮语方言,即"青蛙"。节期在农历的正月。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便奔赴田野,拔草翻石,四处寻找冬眠的蚂,第一个找到者被尊为"蚂郎"(即天女之婿),并成为节日的首领。人们把蚂拐接回村,装入"宝棺"(即竹筒),放入花楼(彩色纸轿),送往蚂亭(凉亭)。从这一天开始至正月二十五左右,白天由孩子们抬着花楼宝棺,游村串户,唱古老的《蚂歌》。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凉亭为蚂守灵。人们敲起铜鼓,欢歌劲舞。从二十五日起,各村先后葬蚂。在埋葬蚂前,还要打开上一年的蚂宝棺验看。如果尸骨呈黑色或灰色,便认为这是年景不佳的征兆,人们立即焚香叩头,祈求新蚂上天后务必多多关照。而若呈金黄色,则是风调雨顺的吉兆,顿时,欢声雷动,铜鼓、地炮齐鸣。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将新蚂拐安葬。之后,蚂郎要邀请各家的长者一起聚会,欢庆蚂顺利上天。晚上,全村人还要通宵达旦地歌舞狂欢,共庆蚂节的结束。

八、壮剧与扁担舞
壮剧,也称壮戏,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按风格大体可分为南路壮剧与北路壮戏两种类型。按地域、方言和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的不同,又可分为师公戏、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广南壮戏、富宁壮戏等。
壮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多用壮语方言演出,唱词多用五言、七言的基本句型和民歌的押韵方式。唱腔曲调亦以各地民歌和民间曲调为基础改造而成。表演以舞蹈和演唱为主,道白连缀,表演手法变化多端。有完整的伴奏乐队和服装、道具等。传统剧目有《盘古》、《文龙与肖尼》、《卜牙》、《侬智高》、《四姐下凡》、《刘二打番鬼》、《解臼》、《一枝花》、《宝葫芦》、《红铜鼓》《百鸟衣》等。
壮族人民能歌,也善舞。我们从花山崖壁画中就已经看到了壮族先民们翩翩起舞的欢乐场面。
壮族的舞蹈绝大部分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爱情和斗争生活有关,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著名的舞蹈有"扁担舞"、"舂堂舞"、"采茶舞"、"插秧舞"、"捞虾舞"、"绣球舞"、"铜鼓舞"、"戽水舞"、"凯旋舞"、"蜂鼓舞"、"板鞋舞"等。
“扁担舞”是典型的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一般由"插秧"、"车水上田"、"收割打谷"、"舂米"4节组成。表演时,表演者手执扁担围绕于木槽周围,上下左右边唱边打。形式虽然简单,但气势恢宏、节奏感强,场面欢快、热烈。充分展现了农民从种谷到舂米的主要劳动场面。因此,一直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与欢迎。至今,每逢新年,群众还多以此为乐。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