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资料来源 广西民族音像出版社 谢江波 提供---
您的位置:壮族在线>>>首页>>>影音专区>>>“山水歌后”黄春艳

【黄春艳档案】
01. 出生于"民歌世家",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当地的民歌手。小时候就很喜欢唱山歌,村民们都称黄家出了个"刘三姐"了;
02. 1987年,她顺利考入了广西少数民族民族歌手班。范西姆、潘世明等老师把这位很有灵气的农村姑娘引入了音乐的殿堂;
03. 1988年5月获第二届全国农村青年歌手大赛一等奖;
04. 1990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干部学校少数民族歌手班,进入广西歌舞团。
05. 1992年9月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骏马杯"歌手大赛三等奖;
06. 1994年5月获全国少数民族"合山杯"声乐大赛优秀奖;
07. 1994年12月获广西国际民歌节歌手大赛广西选拔赛二等奖;
08. 1995~199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手进修班深造;
09. 1996年4月获广西国际民歌节广西民歌大赛铜奖;
10. 1997年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孔雀杯"声乐大赛金奖;
11. 1997年12月获广西民族音乐舞蹈调演演唱三等奖;
12. 2001年12月出版个人演唱专辑《壮乡美》;
13. 2001年,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过"广西刘三姐黄春艳演唱会"并取得成功。
14. 1999~2001年连续3年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演出;
15. 多次受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区文化厅派遣,参加文艺团(组)代表 中国、广西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多次参加全国各地大型文艺晚会和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的演出。

【专家点评黑衣壮歌手黄春艳】

她的嗓子很好,不可替代,具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潜力。--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


唱得很好,很有特点,要好好保留。 --著名作曲家徐沛东

她的嗓音有磁性,音域宽广,完整保存了可贵的民族特性。--著名作曲家王佑贵

很多优秀的歌手因为盲目模仿大牌歌星而失去了自己,黄春艳很好地保住了个性,如果有一首大家爱听爱唱的好歌曲,让她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她是可以唱响全国的。--广西文联副主席、音协主席傅磬

她的演唱具有山味、野味、土味、壮味,嗓子好、音域宽、韵味浓、道路正,民族风格突出,生活气息浓厚,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壮民族的形象,唱出了壮民族的自信心。--著名音乐家范西姆

 

“山水歌后”黄春艳

当一年一度的民歌节连连震撼中国歌坛之后,“推出广西唱腔”的呼声也随着水涨船高。这时,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两度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大地飞歌》之夜登台,分别以《壮乡美》、《三月木棉红绯绯》折服听众的一个壮家妹子——被誉为“壮乡百灵”的黄春艳。

在中国的歌手中,她因为坚守母语坚守个性而独立歌坛——她对壮语,对飞歌的大地怀有一种绿叶对根的情怀,她用民歌歌唱山水,以及在山水之间的山花、庄稼、芦苇、河流、壮人的劳动和爱情。歌中自有一股来自大自然源头的如同《诗经》中透出的野气,时常将听众带回童年的摇篮。人们很容易从她的歌声中嗅出一股纯正的“广西味”“民族味”来。

今年,朱溶基总理来桂过春节。在西园饭店,黄春艳为总理献歌后还给总理献了绣球,这难忘的一幕被拍成照片挂在她家的墙壁上……

当广西人有意识地呵护自己这位优秀的民族歌手时,其实她同时已被中国音乐界几名“大师”级人物“盯梢”着;因为象黄春艳这样登上大雅之堂又能保持土韵十足的民族特性的好歌手,在国内歌手中,已经鲜见了;从她现在的音乐感觉和歌唱潜质看,还有一条开阔的星光之路等着她走。

“她嗓子很好,不可替代,具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潜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林如是说。

徐沛东见到黄春艳,就会热情与她握手:“唱得不错!很有特点,要好好保留。”

有好的歌手,没有好歌不成;有好歌,没有名歌手,也唱不红。黄春艳是幸运的。曾经写出《春天的故事》等名曲的作曲家王佑贵先生在电话中向记者透露了一件事:“今年年初,我为广西筹拍的电视剧《苦楝树开花的季节》作曲,作为《苦》剧主唱的黄春艳的表现让我感到惊讶,她的嗓音嘹亮而有磁性,音域宽广,完好地保存了可贵的民族特性。因此我决定无偿为她写歌,让她用双语(壮汉结合)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于是主动为她谱写《歌的家乡》:‘我的家乡有唱歌的小河,我的家乡有唱歌的树林,我的家乡有唱歌的港湾……’(古笛作词)。调子基于靖西的‘蜻蜓调’,黄春艳用双语来试唱,一亮嗓就不同凡响。”

范西姆,广西民歌音乐的代言人之一,视黄春艳为几百弟子中的一个得意门生:她嗓子好,音域广,韵味浓,道路正,民族风格突出,生活气息浓厚,她用自己的歌唱出了壮民族的形象,唱出了壮民族的自信心!

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音协主席傅磬说,很多优秀的歌手因为盲目模仿大牌明星而丢失了自己,黄春艳很好地保住了个性,如果有一首大家爱听爱唱的好歌曲,让她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她是可以唱响全国的。

黄春艳的成长史中没有“一夜成名”的记录,却写着一名民族歌手从偏僻的小山村走向大都市的“努力记”。她的唱歌之路沿着一条桂西的小河流向前延伸。她说,她的家乡在那坡,那坡是个民歌摇篮。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当地的民歌手,“民歌世家”给了她一副与生俱来的好嗓子。小时候,她对着山林飞鸟唱,对着小桥流水唱……唱得入迷而忘返,家人顺着歌声就可以找到她。那时远近十几个村子晚上巡回放映电影《刘三姐》,黄春艳场场到位,以至村民们都称黄家出了个“刘三姐”了。

然而,小小的角落终于栓不住她的歌声的翅膀。为了寻求音乐出路,十几岁的黄春艳终于打点行囊。她越来越清晰地听到了城市的呼唤,舞台的呼唤。1987年,她顺利考入了广西民族歌手班。范西姆、徐寒梅、潘世明等老师把这位很有灵气的农村姑娘引入了音乐的殿堂。次年,黄春艳晋京参加全国第二届农村青年歌手大奖赛,在上万竞争对手中,这位大胆而质朴的广西姑娘以《壮乡美》、《阿哥赶马过山来》两首歌,摘取了一等奖。

1990年,黄春艳从广西民族歌手班毕业,留在广西歌舞团工作。1995年至1997年到中国音乐学院“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手进修班”深造,师从梁杰教授学习声乐。经过两年“曲不离口”的苦学,她对民歌艺术有了全新的理解,唱功得到了超越和提升。1997年她一举夺得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艺术“孔雀奖”声乐大赛金奖。三位金奖获得者中黄春艳年纪最小,而另外两位分别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杨曙光和西藏的歌手丹增。

 

她的歌唱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且不说乡村的“三月三”了,从1993年首届广西国际民歌节开始,年年民歌节都有黄春艳的节目。特别是这两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管是总导演刘真,还是总导演吴楠和赵刚前来选角,广西的人选都一致“锁定”黄春艳.1999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录音,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录音,黄春艳几乎都是“一次通过”,不但使录音师感到吃惊,还令在场的大碗们刮目相看。每年,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民歌手踏歌而来。黄春艳注意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学习,博采众长,融汇到自己的歌唱艺术中去。

民歌超越了文化的围墙。黄春艳多次作为广西队的领唱,参加中国国际合唱节,屡获大奖。她美妙的歌声飘洋过海,赢得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人民的欢迎。1990年10月,她参加香港第13届亚洲艺术节,在这座流行音乐统领潮流的国际大都市,壮族民歌以其清新、自然、轻松的特质受到听众的青睐,黄春艳应邀上了香港电视台“香港早晨”节目。1999年年底,台湾举行第一届中华少数民族博览会文化交流活动,在歌星云集、游人如鲫的“民族村”里,壮族的二声部、三声部民歌吸引了很多台湾音乐家前来录音。黄春艳被台湾媒体喻为“内地来的‘邓丽君’”。

作为广西青联委员,黄春艳一次次“爱心行动”,身影活跃于革命老区、特困县、厂矿和学校。这位朴实的歌者用不凡的歌声向社会表达深深的反哺之情。

广西民族音像出版社因制作中国民族器乐经典《中乐》而获得国际友人的盛赞,并成功地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组织创作会歌《爱我中华》,响彻大江南北。为壮大民族音像实力,该社全力推出“壮乡百灵”黄春艳;用双语演唱,寻求一种崭新的演绎方式,歌声中有甲天下的山水,山水中有甲天下的歌声。

21世纪,听众将再度为千年民歌而陶醉。而你所听到的黄春艳的歌声,来自天下民歌永远眷恋的家乡

○广西日报社记者 甘毅 采写

关于本站 | 联系本站 | 站务中心 | 僚学中心 | 资讯中心 | 影音专区 | 摄影画廊
2001-2004@ 壮族在线 版权所有
来信请寄:pouchoong@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