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系民族的一些问题和看法----
来源网站:僚人家园·灌水论坛
2002.08.26编辑
-------------------------------------------------------------------------
田阳仔2002/08/10
01:40pm——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红棉树,在你写的游记(红棉树的《2002德靖台地采风速报》——编者注)中关于泰语和壮语相通的那个问题,我们知道泰国和我国是隔着越南和老挝的,并且泰国大部份都讲泰语,而越南离我们那么近反而他们是讲越语呢?那老挝是讲什么语的,是不是也和壮语差不多?缅甸呢?还有你说的德靖台的“台”是指哪里?请多指教,在下感激不尽。
另外我也很羡慕你们南方的同胞,能毫不费力地用母语和几个国家的人民沟通。
红棉树2002/08/10
09:24pm——比侬你好。谢谢提问,很看得起我。下面是我的回答,各位贝侬如果有什么不同意的地方,请指出。
我不知道我的游记哪里有说过泰语和壮语相通,我想所谓的相通只是说基本词汇上的互通,真正交流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毕竟泰国语里借入了不少佛教词汇而壮语里借入了大量汉语词汇,说到这些外来词汇的时候,双方往往茫然。不过南部壮语的左江土语和德靖土语确实是与西南泰人(泰族、老族、傣族、掸族等)的语言是最近的,大部分同源词汇只是存在音调的区别而少见发音变异,所以在慢慢交流上确实是可能的。我曾经有一个好朋友的女同事,她的丈夫是靖西人,而她的姐夫则是泰国人,因为她丈夫一点英语都不会,这两个男人在一起,只好一个人说靖西话,一个人说泰语,居然可以慢慢交流,据说还交流得不错。这就是壮语和泰语在历史上曾经是同一种语言的最好明证。
我不知道你对壮语的系谱归属是否了解,泰语、老挝语、掸语(在缅甸)、傣语等和壮语、布依语都是属于壮侗语族里的壮傣语支,也就是说是关系最近的亲属语言,是从历史上的同一种语言发展分化来的。然而在这里面,从语音角度来看,分有两个大的系统(有的学者从语言、文化等角度综合来分类,认为是三个大系统),一个是北部,一个是南部:北部就是中国的北部壮族和布依族,南部就很广泛,包括中国广西、云南的南部壮族,越南的岱族·侬族,云南的傣族,泰国的泰族、老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含人等。
你问到泰国人为什么离我们这么远而说泰语,而越南人离我们这么近却说一点都听不懂的越南语,我觉得这是历史造成的。历史上,泰人和老挝人应该是和我们壮族在一起生活的,也就是说我们和他们是同一个祖先的。而后来汉族势力的南下迫使一部分我们的先民往南迁徙寻找生存的空间,然而史书上记载的交趾人(即越南主体民族的先民)就在与壮人先民居住的岭南相接壤的中南半岛东部生存,位置在壮人的正南方,壮人先民的南迁必然遭到他们的驱逐,因为壮人和交趾人都是稻作民族,所以壮人先民们不可能象苗族或瑶族一样逃往高山地区寻求生路,只有避开交趾人,绕道西南迁徙,逐渐征服和同化了越南西面的原始森林民族,继续坚持壮人先民的稻作生活,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后来又分化成了现在的泰人和老挝人,其实广义上来说,老挝人也是泰人的一个分支,语言上有区别但是能够相通,目前泰国的历史书和学术界也将老族纳入大泰族的范围。而越南的国语则是与壮傣语支无亲属关系的越南语,因为泰人和老挝人是壮人先民绕过了越南人迁到了西南或更南方去的所以,泰国和老挝的国语都是属于壮傣语支的。现在越南西北山区里生活的岱族、泰族和云南文山地区生活的壮族大都是壮族先民西南迁徙的时候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他们散落在了祖先迁徙时候经过的那些地方,使得壮族和泰族、老族虽然分离了,但是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分布连贯性。
而越南正北部的岱族和侬族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岱侬族是现在越南最大的少数民族,他们其实是南部壮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生活在越南北部,而宋朝以前,越南人没有取得独立的时候,整个越南北方(包括南部壮族地区)都是属于中国汉族政权的间接管辖之下。五代十国时期,越南人趁中国政局动乱的时候取得了民族独立,使得壮族人居住的广西成为了中国和越南的缓冲地带。壮族地区(特别是南部壮族地区)在宋朝以前其实是包括现在越南北部岱侬族居住的广大岩溶山地,然而北宋以来就一直受到越南人势力北侵的侵扰。侬智高带领壮人反抗越南人的入侵继而反抗北宋王朝政治压力的武装斗争,就发生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后来,侬智高的失败使得南部壮族地区一分为二,造成了南壮和岱人政治上分离的现状。侬族则大都是近现代才从南壮地区迁徙到越北岱人地区的,因为语言文化上和岱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使得法国人在近代的殖民时代将侬、岱统称“土族”(其实南部壮族也几乎100%的支系都有‘土’的自称),后来越南人赶走法国人重新取得独立,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越友好时代曾一度将“土族”改成中国的叫法——僮族(壮族的前称),两年后又由于政治上的考虑按照岱侬的细微差别将之一分为二——侬族、岱族,但由于无法将之真正区分,所以经常联称“岱侬族”,如编撰字典方面,是统一成一本《岱侬语词典》的。南部壮族操左江和德靖土语的人民和岱侬族从古至今一直是唇齿相依,即使是在中越交恶的时代也没有中断过通婚来往,所以语言上没有任何交流障碍。
缅甸的国语缅语也是和壮傣语支没有直接亲属关系的。缅甸的国语和中国西藏的藏语属于藏缅语族,他们的关系比较明显。而我们现在说的缅甸的掸族人也是缅甸国内的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缅甸与泰国、中国云南接壤的掸邦。掸族人其实和中国云南的傣族没有什么差别,根据泰老迁徙路线的研究推断,他们是泰老民族安居中南半岛以后少量北迁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壮族先民间接分离的后代(这是近年来学术界一种较为权威的说法,其实也不排除他们是从壮区直接迁徙出去的可能性,但这种推断无法解释他们的小乘佛教文化)。掸语和傣语的关系,犹如南壮语和岱侬语的关系一样,而掸人与傣人也就如同南壮人和岱侬人,一直保持着通婚和往来的习惯。掸邦是缅甸国内争取独立运动最为积极的一个地区,掸族人的武装游记部队一直在给缅甸的政府军制造麻烦,因为反抗政府军镇压需要强大的经济来源,掸族人大量种植大麻等毒品,形成了外界对他们的一种不良印象。所谓的“金三角”其实就是指掸人、傣人聚居的地方。
所谓的“德靖台地”,其实是一种地理学的提法。“台地”的“台”和“侗台语族(壮侗语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地形上隆起的一块小高原而已。因为德保、靖西、那坡地区是云贵高原的东麓余脉,在地势上高于北、南、东三方,又因为是比较独特的喀斯特地形集散地,所以称为“德靖台地”。
—————————————————————2002.08.10晚于阳朔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