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壮族概况
壮乡文学
壮学中心
壮乡旅游
壮族资讯
 

社会·时事/濮僚网·壮族在线专稿

您的位置:濮僚网·壮族在线>>>首页>>>资讯篇>>>社会·时事>>>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芒果树下]专稿: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认识壮族)

来源网站:芒果树在线 作者:黄李
-------------------------------------------------------------------------

2002-8-14


(民族起源 人口分布 名称来源 语言文字 民族风情 历史人物 民族凝聚力 误解与偏见 所谓汉化 民族自治)

壮族的起源问题
我认为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壮族的先民是我国古代南方的越族,本人认为越族是西南壮族、布依族和我国西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越南民族的共同先祖。


壮族的人口和分布
据1990年统计,我国壮族有15489630人。其中有92%的人居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它县、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并分布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另外,越南北部也有相当数量的壮族人口。


壮族名称问题
壮族有“布壮”、“布土” 、“布侬”、“布曼”、“布雅依”、“布衣”、“布傣”、“布那”等等2 0 余种自称,宋代以后的汉文史籍曾将其写作“撞”、“僮”等。本人个人认为,各地壮族人往往以自己的居住地和语言特点自称。“壮族”,以及之前的“僮族”,都是外人(壮族以外的人对“布土” 、“布侬”、“布曼”、“布雅依”的总称),而后,壮族这一称谓渐渐被各地壮族人所认可和接受。

关于“南蛮”,有人认为南蛮是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民族的蔑称,但是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事实上,“蛮”音“man”,而“man”“mban”“ъan”在壮语里有“村落、村子”的意思,一些地方的壮族人仍然把自己叫做“bu man”“bu mban”“布曼”,就是村子里的人,乡下种田人的意思,“南蛮”中的“蛮”与可能是音译自“bu man”的“蛮”,并非野蛮之意。

壮族的语言文字问题
和其它民族一样,壮族自古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但是各地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方言,而南北方言内部在语音上有不动之处,本人说的田阳壮语和本人一个同学的武宣壮语在语音上就有极大的不同,不能用壮语来沟通。但是,各地壮语在语法上确实一致的。

另外,由于壮民族的开放性,他们能够接受其它民族的语言,多数壮族人都懂得其它民族的语言。广西的很多壮族精通汉族方言的平话、粤语(白话)、桂柳话,这并不奇怪。

壮族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壮族人自古学习汉字,如果说壮族有统一文字的话,那应该是汉字。汉字在壮族的文明史上功不可没,本人认为对壮族人来说没有哪一种文字比汉字更为重要的了。壮族人曾经依据汉字的结构和语音来造本民族的文字,但是由于各地的语音的不同以及汉字的官方正统地位的影响,方块壮字并不得到推广。(本人祖母去世时,曾看到几个道士拿着一本用方块壮字写的“道书”)

中共建国后,由于民族工作和所谓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创建了拉丁拼音壮文,但是,本人认为,这种所谓的壮文事实只是空壳子,习惯了使用方块汉字的绝大多数壮族人民并不能够接受这种所谓的壮文,这种壮文并没有得到推广,甚至多数壮族人民并不知道有这么一种壮族文字。本人认为,这种所谓的壮字用于民族语音语言研究和民族文学记录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推广的必要

壮族的民俗和民族风情(根据本人对广西田阳壮族的理解写)
民族节日:和两广汉族的民族节日大同小异,在我居住的地方,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如果要要节日的重要性来排列的话,应该是:春节>鬼节(农历7月14)>中秋节>端午节>清明=农历三月三>七夕>冬至>重阳节………可以看出,两广汉族的差别就是一个三月三而已,而事实上我们当地的汉族也过三月三。

民族服装:实话实说,也许真的有民族服装,但是可能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反正我是没有见过的。如果非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有一个电影剧组来我拍民族题材的电影,请很多高中生(有壮族的也有汉族的)做临时演员,给他们发所谓的话花花绿绿的民族服装,结果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也很好笑。还有就是,民族学院或者大学在有领导来视察或者是有重要活动的时候被“要求”穿的。

壮族山歌:壮族确实有山歌存在,但是并不像电影《刘三姐》里演的那样,壮族人干什么都歌声来表达,还有,本人认为,壮族山歌的曲调是非常单调的,并没有电影里那么悦耳动听,电影里的山歌其实是经过艺术家们加工和美化的,是不真实的。现在能唱山歌的多是老年人,我爷爷就会,但是说实话,非常不好听,唱来唱去都是那个曲调。我并不反对壮族山歌的存在,我讨厌的只是山歌里那些单调的曲调和那些与时代脱节的内容。壮族山歌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的音乐元素才能具有生命力,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

壮族的饮食:饮食与汉族并没有差别。有人说壮族人不吃牛肉,这并不确切,在我们那里,不吃牛肉的只是做完61大寿的老人。(注:61、73、84大寿在我们当地壮族人看了是非常重要的。)

壮族人的住房:传统的是木结构的“栏”,“栏”是房子之意。“栏”往往是三层结构的,下面是养牛羊等牲畜的,第二层是主人的,第三层是晾晒和储藏粮食用的。这种“栏”在广西西部的贫困山区仍然是比较常见的,我在5岁之前就是在这样的“栏”里度过。但是,在平原地区的壮族人中,我并没有见过这样的“栏”存在。平原地区的壮族住的都是和汉族人一样的房子。 壮族的风俗:

“换酒”:壮语念“vian lou”。壮族人并不习惯独自大腕喝酒,而喝酒也不使用酒杯,他们常用的小勺子(当地人叫匙羹),人们往往先把酒倒到一个大碗里,然后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喝。形式是:如果我敬你一杯酒,我就用一个小勺子从大碗酒里打酒,然后直接送到对方的嘴里,一般情况下,对方是必须要喝下的,不然会被认为不礼貌、不给“面子”;喝了别人敬的酒后,就要回敬,形式还是一样的。

寿礼:这里说的主要是61、73等大寿。如果两个老人还在健在的话,往往是两个一起过,只要是一个人过了61岁就行,并不一定要在61岁生日举行。而寿礼的仪式是很特别的,传统的寿礼是少不了道士来做法场的,当然还要有乐队来奏寿乐。祝寿也是有一定仪式的,往往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做司仪,两位老人(如果一个老人去世的话则拿出其灵位或其他对其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老人分别坐在挂满寿帐(就是写满“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字样的一快快长三四米的大堂的八仙桌左右两边,守拄彩色的拐杖,晚辈则依次上前祝寿,而老人则回以红包,以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长辈对晚辈的爱戴。据说做过61大寿以后就老人就可以健康长寿,但是必须忌食牛肉狗肉,否则就不灵验了。 葬礼:在传统的壮族葬礼上,道士、锣鼓唢呐队是不能少的,参加葬礼的人都穿上白色的上丧服。在出殡前,家属是必须在棺材旁守灵的,否则会被认为不孝。壮族人兴的是土葬,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火葬仍然不被多数壮族同胞所接受。 婚礼:婚礼是最隆重的,但是婚礼之前的风俗有趣,主要有“合八字”、“认识”、“过礼”、“报好”,一般说来是要经过这几个步骤才可以举行婚礼的。“合八字”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去给算命先生算,看双方是否合得来;如果“八字”合得来,就要“认识”了,“认识”指的是,经人介绍,男女双方及其家长认可,男方到女方家去和女方见面,互相认识和了解对方;“过礼”,经过了“认识”,双方满意,接下来就是“过礼”,过礼是指男方为了表达诚意,给女方家送去米酒、大米和其它礼品;“报好”就是男方家人和亲属去向女方家庭介绍男方家庭的情况和男方的人品等,让女方更了解男方背景放心的嫁给男方。“报好”以后自然就使举行婚礼,通常是新郎要到女方家庭迎娶新娘,然后是拜天地父母,举行婚宴,闹洞房等等。至于以抛绣球、对山歌定情那只是浪漫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本人不敢妄下结论,总是我是没有见过的(在表演中、电影电视作品中除外)。 (返回)

壮族的历史人物

徽氏姐妹:由于不满汉朝的封建压迫,后汉初年,交趾越族徽氏姐妹的领导下,占领了岭外60余城,公元四十三年,汉光武拍马援远征,越族失败。(费孝通)

侬全福: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是当时广源州的首领,不堪当地官府各种徭役,招兵买马,进行反抗,公元1093年三月,侬全福在反抗斗争中,被安趾李德政俘虏,受其杀害。

侬智高:侬全福之子。生于公元1025年,卒于1055年,北宋时期广源州人。收集父亲旧部,经过几年重整旗鼓,于宋庆历元年(公元104)年占据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与交趾李氏不至于明抗衡。侬智高在反抗交趾侵略之时,苦于势单力薄,难于拒敌,不得不派使多次请求“内附”,要求北宋王朝给予保护和援助。北宋王朝一面穷于应付北方的战事和镇压农民起义,一方面屈从于交趾封建统治者的淫威,拒绝了侬智高的要求。侬智高在万分绝望之时,在壮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下,在战胜了交趾的入侵之后,于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初,焚毁营房,以示破釜沉舟,决心与宋王朝决一死战。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侬智高率兵五千攻下邕州(今南宁),建立大南国,改元启历,称“仁惠皇帝”。侬智高颁布赦令,释放囚犯,焚烧府库,杀知州、都监,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围攻广州,未克,返邕。被宋将狄青率重兵击败,次年元月,退出邕州,撤往云南。至和二年六月(公元1055年),侬智高逃奔大理国(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等地)准备重整旗鼓,寻机再战。第二年,大理国在宋军威胁下,杀了侬智高,割其首级献于宋。至此侬智高领导的起义宣告失败。(至今,本人家谱上仍有记载,我们家族的先民是随着狄青的南征而由广东南海迁到现在的居住地的。)

瓦氏夫人:时代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横行无忌,然而当他们碰到一位壮族妇女时,却屡受挫折,难以言胜,深所畏服,这位英勇无敌的壮族妇女就是明代赫赫有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嘉靖年间,瓦氏曾任田州州事,在职期间,克已励志,善理州政,招集流亡人口,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健义学,兴教育。并培养了儿子、孙子等战将,都为国捐躯。其时,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侵扰,形势危急,他们在我国北起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进行严重地侵扰和破坏活动。倭所到之处,大肆掠夺,抢劫商船,焚毁房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两广督府把征调“亻良 兵”(即广西壮族土官兵)的命令送到田州,年近花甲的瓦氏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挺身而出,请求带兵抗倭,被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军衔,开赴东南沿海前线抗倭。瓦氏制军有方,熟知兵法纪律也很严明,屡次取得抗倭战斗胜利,建奇功,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瓦氏被诏封了“二品夫人”。

肖朝贵:广西武宣人,系金田起义核心领导之一。在一系列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他以富有谋略、刚强正直、勇猛善战著称,成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纽带,为太平天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业绩。在太平天国最高领导集团中,肖朝贵既担负着军事指挥重任,又负责整个运动和革命的策划与决策,带领军队,屡次战胜清剿军。1852年9月,肖朝贵在指挥一次战斗时,不幸中弹身负重伤,于10月上旬辞世,时年30余岁。

韦拔群: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在家乡东兰县开展农民运动,是广西右江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和红七军的组织领导者之一,中华苏维埃政府委员。1930年红七军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韦拔群同志留下来领导当地武装斗争。 1932年10月被叛徒出卖,光荣牺牲。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尸体运回东兰县,埋葬在特牙山下,并在墓上面盖了一座小庙以做掩护,1951年迁葬于东兰县烈士陵园

韦国清:15岁就参加了领导的农民自卫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岁参加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31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曾担任中国共产党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副委员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壮族的凝聚力问题
关于壮族的凝聚力问题,本人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探讨。以下所写,只是个人的一点思考所得。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能壮族人民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由于各地壮族有着不同的称谓,在平常看来,壮族人民似乎缺乏一种凝聚力。但是,当 “布壮”、“布土” 、“布侬”、“布曼”、“布雅依”、“布衣”、“布傣”、“布那”遭受到压迫时,他们的凝聚力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壮族人对中央政府的反抗,并不是因为他们想建立一个单一的壮族国家,仅仅是为了反对压迫而已。侬智高建立大成国,只是为了更好的反抗压迫,大成国的起义军也不仅仅有壮族人,还有其他民族包括受压迫的汉族人民。当“布壮”、“布土” 、“布侬”、“布曼”、“布雅依”、“布衣”、“布傣”、“布那”被外界以同一个名称“zhuang”时,他们的命运就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不管是“布壮”、“布土” 、“布侬”、“布曼”,还是“布雅依”、“布衣”、“布傣”、“布那”,他们都会说我们是壮族人。

壮族的凝聚力,又包含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壮族人民向来有着广阔的胸襟,本人还没有发现壮族人民有什么狭隘的民族心理,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族,人口近20000000万,占据着广西60%的土地。但是他们并没有对以汉人为主体的国家要过什么特权,更别说要闹独立,搞分离了。很多壮族人民都不理解,为什么西藏和新疆会有独立分子存在,更不理解已汉族为主体的台湾为什么会有台独政党上台持政。作为一个壮族人,我为自己民族的广阔胸襟和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而骄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观念已经成为广大壮族同胞的共识,古代的抗倭斗争、反抗越南入侵,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民主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哪一个曾少了壮族人民的头颅和热血? 我是壮族人,我自豪!


外界对少数民族的误解与偏见
壮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壮族人民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之中。我个人的感觉是壮族人民很了解外界,而外界(广西以外的汉族人民)并对壮族的却缺乏了解,也许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同样的感觉。

本人现在在北京上大学,除我之外,班上还有一个来自广西的壮族人,其他的同学都是汉族的。我深深的体会到汉族同胞对少数民族的误解和偏见,我这么说并不是在批评汉族同胞,只是说他们对壮族的不了解。

误解一:壮族人都会唱山歌。事实上,“壮乡歌的海洋,壮族人都会唱上歌”,这不过是旅游业者吸引游客的宣传。如果认为壮族人会唱山歌,而推出每个壮族人都会唱山歌,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汉族人会唱京剧,因此每个汉族人都会唱京剧呢?关于山歌的问题,上文已经有说明,这里我就没必要重复了。

误解二:壮族人都穿民族服装。关于民族服装上文也已经有说明,不再重复。且听我问一句,汉族的民族服装呢?为什么不看到汉族人穿唐装、大马褂之类的服装走在大街上。时代变了,时装是属于全人类的,谁能告诉我高跟鞋是哪个民族的,Nike,adidas,皮尔卡丹又是哪个民族的民族服装?那到壮族人都要穿几个世纪前的衣服才算壮族人吗?如果非要看所谓的民族服装的话,我建议大家到旅游区去,哪里有所谓的民族风情,是现代的服装和建筑设计师们杜撰的民族风情。

误解三:壮族人是住在深山老林中的部落里。天啊,亏有人能够想得出来,我实在无话可说了。那是几千年前的事了吧?

误解四:壮族人都很强壮。这只是个字而已,本来是叫“僮族”的,后来,周恩来亲自把他改为“壮”字,被壮族人民接受,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虽然壮族人强壮剽悍的也有,但比起东北大汉,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壮族人的身材还是以中等身材,眉清目秀为主的。

误解五:壮族有特权。在广西,民族区域自治没错,那是中央为了巩固地方政权的一个办法。事实上,壮族并没有什么特权。壮族和其他各民族一样,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成克杰是壮族人,曾是广西的主席,他犯法后不也被派死刑吗?还有就是靠时的民族加分,那2000年的情况来说,在部分南宁桂林等城市的壮族可以加5分;像比较不发达的百色、河池,壮族汉族都能加10分;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瑶族壮族汉族都可以加20分;其他各地的壮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都可以加20分。请给我指出壮族的特权在哪里?

偏见一:由少数民族想到落后。少数民族落后吗?如果你是汉族,看看我那点比你落后了?殊不知,壮族历来是个开放的民族,在我们当地,壮族可以说是强势民族,但是他却能够善待其他民族,她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分给新迁移来的其他民族(现在我们那里有的屯是壮、汉混合居住的)。不可否认,壮族由贫困人口,但是汉族就都富裕了吗?不是,事实上,首都北京街头的乞丐并不比广西的乞丐少啊!还有认为少数民族文化落后。有一次,一个汉族同学到我寝室看电视,看央视的新闻联播的时候,他突然莫名其妙的问我:“你们那里的人看得懂电视吗?”竟然有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壮族是还有一些文盲,汉族不也还有文盲吗?我们当地上课讲的是汉语普通话,在社会上在市场说壮话、汉语桂柳话、粤语(白话)、普通话、汉语平话(蔗园话),在我们那里如果看不懂电视,那不是活不下去了吗? 偏见二:由少数民族想到野蛮。不少人认为少数民族是野蛮的,这是一种偏见。同样是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为什么要把少数民族和野蛮联系起来?不仅是壮族,其他少数民族也被这么认为。有个彝族大学生曾发表一篇文章,说他的女朋友是汉族,当他女朋友的母亲知道他是少数民族后,要求他们停止交往,仅仅是因为他是少说民族,可能会野蛮……

关于所谓的汉化

现在在各地,人们已经不可以从外表上区分壮族人和汉族人了。在城市里,一些壮族家庭的孩子甚至已经不会讲壮语,于是有人就说,这是一种汉化现象。这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以及说是汉化,还不如说这是一种现代化。

现在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壮族人民自然也要融入这个历史潮流之中。在这样的时代,难道非要让壮族同胞们穿上他们根本没有见过的所谓的民族服装才能算是壮族吗?今天,壮族女子穿短裙、牛仔裤、比基尼、高跟鞋,壮族男子西装革履手戴瑞士名表,这些东西“汉”在哪里?这些科都是西方传来的,如果非要说是什么化的话,我认为说是“西化”会更确切些,但是中国人是很忌讳“西化”这个词语。

一些民族学者说壮族已经被 “汉化”,也许是因为绝大多数壮族人都会说汉语、用汉字,城市里的一些壮族的年轻一代只会说汉语;壮族人民和汉族人民过同样的节日,同样的礼仪,有同样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不认为是什么“汉化”,我们说汉语,这只是一种交流需要,因为它是一种官方语言,同时不少壮族同胞也和汉族人民一样学习英语,当然这也是一种需要,如果说这是“英化”,那岂不很好笑??城里的一些壮族的年轻一代不会说壮语这是事实,但是他们并没有否认自己的壮民族身份,这就像海外很多华裔埠不会汉语但是仍然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是一个道理,再说不会说壮语的壮族人毕竟是少数而已。本人认为,判断一个群体是否一个独立的民族,从根本上要看他们的对这个群体的认同程度和这个群体特有的心理特征,而不是语言。回族早就失去了他们本民族的语言而说汉语,但是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仍然保留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信仰,所以,他们是独立的民族。同样的道理,壮族人说汉语,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壮族身份。 至于壮族和汉族过同样的节日,过同样的生活,有同样的礼仪,那不过只是,民族交往,互相学习的结果。由于壮汉杂居,通婚,结果才有了上面所说的这种现象。这是一种融合,不是所谓的“汉化”。在广西,有不少原本是壮族固有的礼仪和风俗传到了当地汉族人民中间,为当地汉族人民所接受,我们可不可以说是汉民族的“壮化”呢?当然不能这么说的。这是民族交流,互相学习的结果,根本不存在谁化谁的问题。

今天壮族人民使用电脑、手机、汽车,壮族农民使用拖拉机、收割机,壮族人民办企业等等现象,这些不是什么所谓的“汉化”,而是“现代化”。


关于壮族的民族区域自治问题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那是中共领导的中央政府为了是获得地方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巩固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加强民族团结,防止民族分离主义,而赋予民族地区一定自治权的一种民族政策。广西就是壮族自治区,据我了解,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广西政府的主席都是由壮族人来担任,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党书记一般是由汉族来担任。关于广西壮族的自治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在这方面本人缺乏了解,希望熟悉这方面的人士多多指教。本人觉得,广西各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能够和平相处,没有民族矛盾,人们交往时也不会考虑对方的民族身份,在这么一个融洽的多民族区域里,搞壮民族的自治,是否反而会伤害其他民族的感情呢?毕竟在广西,汉族总人口还是比广西的壮族人口多的,另外,还有彝、瑶、侗等民族。还有,广西本来就是一个省,有建自治区的必要吗?(注:所有评论性内容仅仅是个人的看法,您可以有不同的意见)

原作者:黄李
来 源:首发于中国56民族网

相关讨论——来自[僚人家园·论坛灌水]

讨论者1:倚楼望望

这位黄兄的观点某些地方实在有失偏颇。比如
“壮族的饮食:饮食与汉族并没有差别。有人说壮族人不吃牛肉,这并不确切,在我们那里,不吃牛肉的只是做完61大寿的老人(原因暂时不了解)。(注:61、73、84大寿在我们当地壮族人看了是非常重要的。) ”
不能因为他们那里的壮族不忌牛肉,就认为所有地方的壮人都可以食牛肉。以我们巴马为例——据我初步了解:我的同学朋友中,不食牛肉的不少,我几个闺房密友就是此道中人。虽然可能有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因素在里边,但在巴马,不吃牛肉的家庭并不为怪。这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一般说来,能不能吃牛肉要看个人的造化,我们壮人认为如果命中与神灵有缘的话,一般绝对不能够沾牛肉。我弟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另外,不吃狗肉是另一种说法,我们那里的壮人一般都认同这样的习俗:家里祖上有死于非命的,须忌食狗肉,以保子孙平安。
至于这“认识壮人”,里面还有一些是叫我难以认同的,先举一例,希望大家都来讨论讨论。

讨论者2:红棉树

壮族是一个人口众多,支系交错,分布地域广阔的跨境民族,所以认识这个民族的全貌是不能从一个两个县来概括的,我认为壮人在历史上禁食牛肉和狗肉是一个全民族的宗教禁忌。不过,在打破牛鬼蛇神的年代,在壮族社会全面汉化的今天,这种禁忌也随着民族文化体系的崩溃而逐渐被打破了。

我相信很多壮族地区仍然保留这种习俗和禁忌,以德保为例,虽然很多人也吃牛肉,不过笃信壮族民间宗教的人也照样远离牛肉摊,也有的人吃了牛肉以后,在回到家里面对祖宗牌位之前,会先漱口表示自己清洗了口腔的。这就是一种禁食牛肉的遗风。

其他观点待议。

讨论者3:浪人

抛绣球应是存在的,在靖西的乡间就有。但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一种男女青年的游戏。当然也不排因此而相识而相爱的可能。关于不吃牛肉的事,我记得小时候,靖西、那坡一带农村。特别是妇女是不吃的。据说是牛太辛苦,不忍吃。但现在没有什么禁忌的了。

 该文属于[芒果树在线]与本站共同专稿,其版权属于[芒果树在线]和本站共同所有,任何转载和抄录请给本站来信告知,并请注明:《芒果树在线》《濮僚网·壮族在线》《木棉会·国际僚人资讯与协作中心》友情提供。谢谢!
关于本站 | 联系本站 | 站务中心 | 僚学中心 | 资讯中心 | 影音专区

2001-2002@ 濮僚网·壮族在线——木棉会·国际僚人资讯与协作中心 版权所有
来信请寄:pourao@hotmail.com & pouchoong@hotmail.com

站长:红棉树(Mayreu) 页面设计:红棉树(Mayreu) 技术支持:B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