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学术篇 >> 田野笔记 >> 正文 | 今天是: |
![]() |
龙州紫霞洞考察(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一) | |||
作者:亚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3 ![]() |
|
||
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一 ——龙州紫霞洞考察 亚南 本站2005-07-24讯(红棉树 编辑):→本文由亚南在2005-05-20 22:26至05-22 14:33首次发表于本站论坛(僚人家园),请查看此帖7-17楼→ 左江、右江、红水河流域是中国广西壮族人民的母亲摇篮。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壮族人民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原始群时代,到氏族部落时代;从郡县划一时代/奴隶制形成与发展时期(秦至隋),到羁縻制度时代/奴隶制度的时期(唐至五代);以及土司制度时代/封建领主制时期(宋至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清至民国);直至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时代/社会主义时期。作为《壮族在线》的贝侬,抱负着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理想,就如何传承自己民族文化从感性的认识进展到理性的理解,已经认识到了由书本到田野研究自己民族历史的必要。为此,《壮族在线》网站组织了网友田野考察组,利用部分贝侬的业余时间和旅游兴趣爱好进行民族田野考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民族的认识和了解;为是。
2005年3月上旬,《壮族在线》网站考察组从广西首府南宁出发,对古骆越地大新、龙州、崇左、扶缓等县进行了系列田野考察。考察组考察了万承州、恩城州、忠州土司遗址,考察了大新县板价屯短衣壮民族风俗和金龙峒板池屯、弄昌屯的干栏。3月8日上午起,《壮族在线》田野考察组对中国广西龙州县紫霞洞进行综合考察,在上金乡中山村一带发现了许多深厚的历史文化现象。
“从图腾的遗迹可以推导出最初的氏族”(《壮族通史》p.122)。据壮族文化历史学者谢寿球先生介绍,扁桃树是壮族黄氏先民的图腾,在壮族黄姓居住的古村庄均应有该树生长。下图为位于左江流域一黄姓古村的千年古扁桃树,根据田野考察获得的民间传说:左江壮族黄氏蛮酋首领喜扁桃,令黄氏先民广植。扁桃树的果实黄色美丽,故取族姓为“黄”。其后人迁徒分布各地时均植之,以为族记。
龙州紫霞洞附近的古扁桃树分布最多,树龄最古老;似可假设推断为黄洞蛮人最早的聚居地。如与在上金乡一带发现的许多深厚的历史文化层现象相对应,还可类推该地为古骆越的“城市”遗址假设之一。 ![]()
图1:生长于桂西南左江流域龙州县上金乡中山村河抱屯的千年古扁桃树之一。
图2:生长于桂西南龙州县上金乡河抱屯的千年古扁桃树之二。 图4:村庄里又一古扁桃树刚刚老朽枯死。可以想象:若无大自然的规律使古树不断的老朽而消失,此处的扁桃树丛原是一片郁郁葱葱。 图5:龙州县上金乡中山村河抱屯附近紫霞洞的扁桃树丛。紫霞洞距离宁明花山壁画仅15分钟水路,屯前了望可见。 图7:左为紫霞洞的看护人,黄姓,居住在龙州县上金乡中山村。紫霞洞附近村民多为黄姓。 (续上) 在对紫霞洞附近的田野考察中,《壮族在线》考察组还意外的发现了许多生殖崇拜图腾。虽然这些生殖崇拜图腾石器属于清代的物品,但残件之多表明了当地的遗风。设想这些传统应该是远古先民的遗留;以及后续的达官贵人对当时气派场面的留恋和效仿(但由于身份财力的所限制,规模不可能大,故只能效仿效仿而已)。根据这些现象,似乎可以推断远古的当地有过宏大的祭祀场面,附近可能是蛮酋首领居住过的城市所在地。
图8:上金乡中山村附近土司官族墓群中竖立的一根生殖崇拜图腾。 图9:像这种散落在河抱屯村庄附近的生殖崇拜图腾的残件还有很多,这是其中之一。 图10:像这种散落在河抱屯村庄附近的生殖崇拜图腾的残件还有很多,这是其中之二。 图11:像这种散落在河抱屯村庄附近的生殖崇拜图腾的残件还有很多,这是其中之三。 (续上) 上金乡中山村河抱屯原称“藤堂村”,“藤”是链子的意思,“堂”是壮语中“铜”的发音。由于地理优势,河抱村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过一个富裕的农耕部落,传说古时曾铸有一条铜制的粗链横过江水,以联系两岸的交通,方便人员物资的过往。据笔者考,与该屯约十余公里距离的新旺村板化屯和芹江村埂磨屯就伴生有铜矿两处,露天的孔雀石随处可寻,具备古时冶炼制造铜器的条件。尤其是临近江岸的埂磨矿点,可通过水路极其方便的将铜矿石或者冶炼好的铜件用简单的水运工具运抵“藤堂”的建造地点。如果青铜时代在当地确实存在过“藤堂”,那可以想象: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有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一条“藤堂”协助渡河,其人员、兵员及其物资的流量将是大量的、频繁的;如无一个“城市”在附近做依托,就不会存在这种必要。因此,通过对“藤堂”存在的猜想,也可以设想附近有过古骆越“城市”的存在。 图12-1:在中山村发现大量的文化层之一 (续上) 《壮族在线》考察组在龙州考察时,得到过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的关照,展示了收藏的国家二级文物——玉戈。该玉戈系1978年从霞秀乡贯明村那浪屯一农民手中征集得,据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古物。按照历史学常识,玉戈为古代王者的器物,非一般人可能拥有。玉戈的征集地点贯明村那浪屯据笔者查阅地图距离紫霞洞直线约10公里、宁明花山约8公里;实际路途均不过十余公里。又据调查,那浪屯现有农民67户,征集前玉戈在该村是作为师公的道具使用,是被征集人世代祖传下来的物品。虽然物品的出土、制造地点暂时不详,但玉戈的发现是在花山和紫霞洞附近的地域,故最早的原始使用人应当在上述地域范围以内。如果最早的原始使用人在上述地域范围以内,则可以假设附近有过“王者”、及其王者所在的“城市”。 图13:玉戈,长25公分(注:手柄上的铁皮是后人加上的)。 通过《壮族在线》考察组对龙州紫霞洞三次的考察,笔者得出下列设想: 一、紫霞洞与宁明花山附近是黄洞蛮人活动的场所。 二、在历史的进程中,黄洞蛮人活动的聚居场所有可能发展成为古骆越的“城市”。 三、古“城市(或古都)”旁边的宁明花山可能是依托于“城市”的祭祀场所。(完)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