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学术篇 >> 学术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韦昌辉族籍考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高州制造》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
|
||
作者不详——选自《高州制造》网站 (一) 韦昌辉的祖籍及其民族成份问题,历来争论颇大,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一说韦昌辉是来人,即客家人;一说韦昌辉是土著,即壮族人。我认为韦昌辉是壮族人。
(二) 如何认定民族成份,谢重光在《客家形成发展史纲》中说到:“民族、民系虽然与种族有关,但毕竟不同于种族,在本质上它们都是文化的概念,而不是种族的概念(种族是血统的因素居多)。”(书第7页。)谢重光又认为,“过去(对客家人)的研究中,人们比较注重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资料、考古的资料语言学的调查资料,对于文献资料,则比较注重谱牒和方志资料,对于传世文献资料后倒相对忽略了。”(书中13页。)我看到确定韦昌辉的族籍,各专家学者主要从几方面来确定:一是从田野调查对语言的调查,二是从田野调查中对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的调查,三是从谱牒、方志等文献资料。不错,以上研究说明韦昌辉是讲客家话,族谱也说他的先祖来自于广东,因而是来自于广东的客家人。即从文化上大体来说,韦昌辉家族是汉族客家人的了。但我们就此落下结论,我认为还不够。首先中国人的族谱存在严重的伪托假造现象,仅靠谱牒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片面性。而又忽略了资料的研究,因此我认为以上结论是表面的现象,我细细研究,则发现并非都是如此。 (三) 我们都知道韦姓是广西壮族的大姓,相反客家人的韦姓人数是比较少的,虽然这不足以证明韦昌辉就是壮族。 据清朝《发逆初记》说:“发逆之兴,肇自粤西桂平县金田村民韦正(即韦昌辉)也。是乡有客民、土民之别,客民系粤东潮郡所迁,读书是务,绅士居多;土民则心地朴实,业农者多,呼为獞(壮)民,乃苗瑶侗獞(壮)四类之一,而韦正(即韦昌辉)即系土民,为天诛教首。”又说:“韦正独自带领其族人约有一千”参加太平军。1954年10月广西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去桂平调查,提出韦昌辉是壮族人,韦氏一世祖从明末迁来金田村,后来才分为五房,除季房仍留居金田村外,其他四房分居黎垌江、黄鳝冲、朱盏村、洪利村,这里都是壮族的居住地区。调查材料引用与韦昌辉同族韦妹的话,“韦昌辉的民族成份是壮族”。而罗尔纲在其《太平天国史迹调查》一书中,是以韦氏家族的语言和族谱来确认韦氏的族籍,而否认了以上调查结果。 我们仍可从金田韦氏族谱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传经堂族部》序言中说:“明末清初之时,乃系法成、法新公迁上来,初到桂平宣二里理村居住,到时有当兵马夫田耕种,后恐防有误公事,愿将其田交回总兵管理,另行耕读自兴创业。”这里可以知道韦氏初来桂平有所谓的“当兵马夫田耕种”,之前韦氏先居容县,再迁平南,明末清初才到桂平,而明朝始末粤东客家人并未有大量迁居广西。客家人移殖广西主要是在清朝同治以后,它是广东台山、开平、四会一带空前惨烈的土客械斗的产物。(见谢重光《客家形成发展史纲》275页) (四) 我们来看“当兵马夫田”是什么。明清时代桂西、桂西北地区隶属狼(“狼”,桂西壮族的一种族称)官、狼目的狼人、狼民分为几种。其中一种是耕种“庄田”的狼民,他们除向狼官缴纳一定钱粮外,还要为狼官耕种“庄田”。另一种是耕种“役田”的狼民,虽不需缴纳粮谷,但必须担负与其田地名称相应的劳役,他们从狼官那里领取“份地”,收获归自己所有。例如:“应伕则有伕田,应役则有役食田,若禁卒田、仵作田、吹手田、鼓手田、画匠田、裱匠田、柴薪田、马草田、花楼田、针线田、以至管沟、管河,凡有执役无不有田。”再一种是耕种“狼田”,无事为农,有事征调为兵,故狼兵是以服兵役为代价的。(见《中国民族关系史论集》150页)那么桂平韦昌辉先祖的所谓的“当兵马夫田”,似是一种“役田”,又是一种“狼田”,或为两者之结合,总之是与东迁的狼兵有关系。桂平狼兵来自于归德(今广西平果县)、思恩(今广西宜山),明成化年间(1465~1488)桂平有狼兵937名,清雍正仍有狼兵169名。(见《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304页)至于韦昌辉先祖先居容县、后居平南、再居桂平,而其在桂平仍有“当兵马夫田”,则应属明朝末年狼兵的调动。这在广东高州的韦氏狼兵也有向外调动的情况,根据高州《韦氏族谱》记载的韦氏迁徙,从广西归德州来高州的狼兵韦氏有迁调往广东信宜、化州、阳春及广西北流等地。
(五) 韦昌辉在金田村的家族,应该说是汉族化的壮族人,由于处在客家人的环境中,壮族人讲壮语会受歧视,久而久之,已经是讲客家话和粤语(金田村还讲粤语,所以韦家族谱又自认发脉于广东广州府)。文化上的汉族客家人化,并不能消除韦氏家族所受到的歧视,这种歧视就是在很多历史书中所说到的韦昌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他们说韦昌辉家因是暴发户,所以受到别的富户的歧视,韦家的社会地位很低。我认为并不是如此,史料并没有说韦家是做生意的,怎么会暴发,相反史志及口碑说韦家是有很多土地的地主,见前《发逆初记》所说土民“业农者多”,所以韦家发展成为地主。那有钱的地主为何会受歧视呢?韦家受到歧视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是壮族人。于是有韦家为了改变他们受歧视的地位,花钱去捐了个监生,又挂什么“成均进士”的匾牌,却被同村的谢姓捉弄,漏夜刮去“成均”两字,以致大湟江巡检王基借此拘索了韦昌辉,花了几百两银子才释放出来。在韦昌辉带领其本村全体韦氏家族成员几百人参加起义时,同村其他姓氏却没有参加,也说明了有可能是民族界限的问题存在。可以说韦氏家族与汉族文化上的同化并没有消除民族的界限,首先在意识上,当地汉族人知道韦氏家族原先的民族成份,虽然以前没有民族观念,但汉族对所谓的化外之族都是确认和歧视的,有明显的界限存在,只能逐步在漫长时光的同化中消除、淡化。其次在政治、经济中,对原土民的歧视,韦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十分低下,即使他们经济上十分富足,又捐了监生的名位,也不能消除汉族人对他们的歧视。
参考资料: 《客家形成发展史纲》(谢重光 2001年) 《中国民族关系史论集》(中国民族史协会 1988年) 《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苏建灵 1993年) 《壮族论稿》(范宏贵 顾有识 编 1989年) 《岭外壮族汇考》(谢启晃 郭在忠 莫俊卿 陆红妹 编1989年12月) 《太平天国史迹调查集》(罗尔纲 1958年5月) 高州黄塘《韦氏族谱》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