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学术篇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壮族民族的大认同包含了姓氏宗族的小认同
作者:亚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字体:

壮民族的大认同,实际已包含了姓氏宗族的小认同

                                               ——答“黄上黄”贝侬

亚南

[本文由亚南2005-07-22 22:30首次发表于壮族在线论坛(僚人家园),请查看此帖37楼]

(36楼 黄中黄:十分感谢亚南贝侬。能否把《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二》也贴上来?

  作为广西黄姓的后裔,非常感谢各位贝侬对黄姓历史的探究。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特别是受侬智高起义这一事件的影响,很多壮族先民为了躲避迫害,纷纷效仿表示祖源出自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街,是随狄青将军来广西平定叛乱的。我走过一些左江沿岸一些地方,从墓碑上反映,很多都是这样叙述的。很多黄姓的家谱上叙述,显赫的黄姓壮族左江土官世系是出自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街的黄胜奇公,于皇佑四年随狄青将军来广西平定叛乱后于迁江(现来宾市)为官,后裔广众,其中一枝发展成为显赫的黄姓左江土官世系。不知其可信程度有多少,尚未发现有家谱记载与黄峒蛮有关的资料,也就是说黄姓的土著世系一直得不到反映,唐宋以前世系根本无记录。树高百丈叶落归根,人行千里寻根问祖,非常想弄清楚水源出处,请各位指教。)

回 36 楼贝侬:

   关于您提出贴一些后续田野调查手记,由于一些说法需要收集资料做根据,故需要一定的时间整理后才能在网上发表。先暂时简单的对您如何“寻根问祖”以及黄氏家谱与黄峒蛮关系试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指教。

   您说的“尚未发现有家谱记载与黄峒蛮有关的资料”,那是因为广西的家谱最早从明代才开始有的。俗语曰:“事出有因”,凡事存在,都是根据需要才有的,家谱亦然。首先家谱的出现是土官出于依附中原政权的政治需要而编造的,最原始的初衷、动机和目的并不是记载本家族的历史。稍微翻一下历史就会知道,“改土归流”最早也是从明代开始的,这使土官开始意识到了世袭的土司权势受到威胁,于是出现了为表示依附中原王朝需要而编造家谱的现象。所以“黄姓的土著世系一直得不到反映,唐宋以前世系根本无记录”是正常的,也不会有一本真正有史实根据记载最早宗族承袭的家谱。

   广西的壮族先民在历史上首先经历了原始群→氏族部落→古国→大小方国等历史阶段;秦朝征服岭南后,骆越的“国家”形式消失,先民重新以峒为聚,形成大小部族;经过长时间互相的融合聚集,又形成了较大的部族。大的部族联盟集团有自己的军事首领,以酋为主。以后中原王朝对这些大部族实行了羁縻制度,授部分酋帅为“御史”“都督”、“刺史”等名称官职。后改羁縻制度为土司制度,对广西少数民族的部族酋帅按势力的大小授为“土知州”、“土知县”、“土知峒”等名称官职。由于秦征服岭南后骆越旧地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及各部族受中原王朝羁縻后在政治上的被动和需要,酋帅们仿照中原习俗,借崇拜物、标志物取姓为记。为区别于其他不同部族,峒民跟随酋帅姓,以求识别和庇护;广西的土著民得姓便由来如此。姓是一定时期不同联盟集团的记号,被中原人所谓的“黄峒蛮”、“侬峒蛮”也如此而来。

   土著有姓后,广西有史籍记载的最早土酋是钦州宁氏;宁氏是被少数民族化了的汉籍土酋,势力曾经到达今钦州市、越南北部、左右江流域一带。宁氏土酋始于南朝,盛于隋朝,衰于唐朝。同时期,土著黄氏部族也并存于岭南溪峒,但受制于更强大的宁氏。唐初宁氏衰落后,土著的黄氏部族即“黄峒蛮”乘机在左江流域重新崛起。时黄氏部族继宁氏而成为势力最强的豪酋,与土著的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唐文宗年间,唐王朝讨伐黄氏部族所占的十八州,“黄峒蛮”遭到沉重的打击,势力被极度削弱,族姓成员因战祸大多奔散:一部分走出溪峒,融入汉族;一部分逃至安南,成为今天越南的黄姓;逃散至今贵、湘的,后世成为当地布依、侗族的黄姓;留居广西的,其后裔成了今日广西的壮族黄氏。至于宋代以后左江流域的黄氏土官,是留居于广西的“黄峒蛮”余部分散势力,继续在各地经过历史发展在政权上重新变化的结果。

   “峒”是壮族先民活动的重要地方;为此“黄峒蛮”才得以从“峒”的地缘文化发展中得族名,得人姓。壮族是稻耕民族,从古至今依附于“峒”生存和发展。“峒”文化的历史,就是壮人与壮族的历史。历史上“峒”与“骆越”也有着相似的含义;“骆”即田、即土地,甚至可以从土地引伸到“国家”。壮学权威、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研究员在《壮族稻作农业史》一书中对壮族的“僮”字来源有过深刻的研究,认为两汉至南北朝史书中所谓的乌浒、俚、僚等称呼,实在是汉字对“骆”的快读或慢读的音记,是同族的异代异称,也是“骆越”的同名异写。宋代出现的“壮”即“僮”,来自布依族“仲”的自称,“仲”或“僮”即汉对“峒”或“洞”的记音。而“仲”或“僮”作为一种自称,是“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表现,是民族自我意识的反映。民族成立的要素,在于“民族意识”的发现与确立。于是覃乃昌研究员说,“宋代‘僮’称的出现,是壮族形成的重要标志”。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见,广西土著黄氏的形成发展,与壮族的形成发展历史不可割裂,是完全包容在壮族的形成发展之中的。

   认识民族和认识宗族有着相近的视角,不同的方法。“宗族”是以完全的血缘关系认同为标志的,而“民族”主要是以地缘上的文化(包括血缘、语言、信仰等)认同为标志。广西土著民黄氏得姓来源自称呼为“黄峒蛮”的祖先。“黄峒蛮”是经过各个原始群、部落、部族在历史上互相融合聚集到某个“峒”里共同生活,最后峒民跟随酋长而姓所形成的一个集团,并不是由唯一的一个社会原始群所构成。不同的群、部当然其血缘不尽相同。以宗族认同的方法去追根溯源,最早的血缘关系是难以找到的;但是寻找地缘文化的“黄峒蛮”,即“峒”时,则可以找到了更加远古的“根”。所以要真正的“认祖”,不是简单的单认自己的姓,而首先是认识自己的民族,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笔者也是广西黄姓的后裔,早已意识到以宗族认同的方法去追溯自己的“水源出处”,在感觉是失落的:宗族世系血缘复杂家谱是造假的不说,家族历史最多的能追溯到一千年就了不起了。与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相比,没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意义。如果以地缘文化的方法去了解民族历史,认同民族文化,这样的“寻根认祖”感觉上可以“寻根”得更远,心理上会自觉“认祖”的自豪、伟大。

   结束语。关于您提出的“黄姓历史的探究”,通过历史资料的推断和考证,可以确切的认为:广西世居黄氏是壮族土著民,他们借黄姓宗族之名为记,源自壮族文化。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