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学术篇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书讯:《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
作者:红棉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9    
          ★★★ 【字体:

书讯:《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

作者:冯明洋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7218052312
·国别:中国大陆
·版次:1
·出版日期:2006-6
·开本:32
·精简装:精装
·页数:771

定价:¥62.00元

目录

引论
      一、“越歌”释
      二、《越人歌》考
      三、“越裔歌乐”辨
      四、《越歌》题解:岭南土著民族歌乐文化研究

第一章 百越文化积淀与岭南越歌特色
第一节  百越文化圈与岭南文化根
   一、从百越文化圈看越歌特色
   二、从岭南文化根看原生越歌
第二节  越俗好歌与越歌多彩
   一、越俗好歌与集群歌唱
   二、越歌多彩与土风古俗
第三节  文化积累与文化品格
   一、岭南越歌的文化积累
   二、岭南越歌的文化品格

第二章 百越文化中的音乐遗存
第一节  百越概念的时限与地域
第二节  百越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第三节  百越乐舞的文物与文献
   一、越人先民的“骨哨”之乐
   二、鸟类图腾与《玄鸟》乐舞
   三、古《击壤歌》与闽浙遗音
   四、楚越巫风与“活化石”解
     五、“四夷之任”与越地之任
   六、“南越乐舞”与外来乐器
   七、羊角纽钟与岭南古音

第四节  百越民歌的传世与遗音
   一、越歌的源起与创世的越歌
   二、图腾乐舞与古风俗歌
   三、依歌择偶与《串寨调》析
   四、族外抢婚与拦路、哭嫁
   五、古《越人歌》与水上民歌
   六、越汉杂处与《唱英台》变
第五节  百越歌乐的内合与外渐

第三章 越汉杂处历程与岭南越歌分布
第一节  越汉杂处越楚交融之音乐现象
   一、越楚交融与古三声腔
   二、越汉杂处与多色彩区
第二节  岭南壮语构成与民歌色彩区划
   一、壮语北部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二、壮语南部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第三节  岭南汉语构成与民歌色彩区划
   一、粤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二、闽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三、客家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四、桂柳话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五、平话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第四章 民族文化融合与岭南越歌风貌
第一节  瓯骆土著与壮族民歌
   一、西瓯人与壮歌北路风格
   二、骆越人与壮歌南路风格
第二节  南粤民系与汉族民歌
   一、南越人与广府民歌风格
   二、闽越人与潮汕民歌风格
   三、中原人与客家民歌风格
   四、桂(圭)人与桂柳民歌风格
   五、平话人与平话民歌风格

第五章 岭南越裔其他民族民歌述要
第一节  侗族民歌
   一、南路侗族民歌
   二、北路侗族民歌
第二节  瑶族民歌
   一、瑶族概况
   二、瑶歌题材
   三、瑶族支系与瑶歌分布
   四、瑶歌体裁与种类
第三节  畲族民歌
   一、畲族与畲歌
   二、关于畲歌的三个文本
   三、畲歌的称谓、体裁、基本调和分布情况
   四、凤凰山传说与潮州畲歌
第四节  仫佬族民歌
   一、仫佬族简况
   二、语言文字与文化生活
   三、关于“走坡”
   四、民歌的种类
   五、民歌的曲调
   六、民歌的结构
   七、民歌的词曲体式
第五节  毛南族民歌
   一、毛南族简况
   二、毛南族民歌

第六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一)“越徵”调式体系
第一节  越徵三音歌现象
第二节  越徵五音歌现象
第三节  越徵六音歌现象
第四节  越徵特性五、六音歌现象
第五节  越徵体系及其文化积淀

第七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二)多声音乐现象
第一节  岭南越歌中的多声音乐现象
   一、壮侗语族的多声部民歌
   二、其他语族的多声部民歌
第二节  越裔多声音乐的文化背景及其亚文化因素
   一、多声音乐发生、发展、发扬的文化背景
   二、多声音乐形成的亚文化因素

第八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三)“双声”腔调体系
第一节  北路“双声”的腔类体系
第二节  南路“双声”的调类体系
第三节  中路“双声”的综合体系

第九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四)“腔口”理论解读
第一节 “腔口”的要素
   一、声腔因素
    二、音列因素
   三、格韵因素
   四、调式因素
第二节 “腔口”的构成
   一、基本形式
   二、发展形式
   三、变化形式
第三节  “高音”的“跟”法
   一、跟腔法
   二、分声法
   三、分层法
第四节  “腔口”与“高音”声部结合的形态学分析
   一、衬腔体
   二、和腔体
   三、仿腔体

第十章 岭南越歌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早期民歌采风的基础建设与人才积累
   一、1920年代前后的开拓开发与基本建设
   二、1950年代以来的民族调查与民间会演
   三、1960年代以来的民歌集成与普查采风
第二节  当代民歌研究的资料梳理与文化转型
   一、越歌资料的复苏及其文化指向
   二、民歌集成的复苏及其文化建构
   三、宏观学科建设与微观越歌研究的文化转型
第三节  当下越歌研究的文化取向与文化守护
   一、音乐文化学方法实验与越歌研究的文化取向
   二、知识经济的文化分流与传统越歌的文化守护

第四节  百越文化的回归与重构
   一、岭南文化发展与本土歌乐走向
   二、珠江文化泛论与本土歌乐新声
   三、百越文化回归重构——本土歌乐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四、本土歌乐文化发展对策建议
    五、结语

附录:岭南本土歌乐田野工作实例《那坡各族音乐普查报告》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