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学术篇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盘古国文化遗迹的实证考察---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四
作者:覃彩銮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研究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2    
      ★★★★★ 【字体:

盘古国文化遗迹的实证考察

 

——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四

覃彩銮

   

 

[  ]南朝粱人任昉(述异记)记载:“古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令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令人皆以盘为姓。”长期以来,对于任昉这一地理方位清楚、地点明确、内容翔实的记载,被一些神话研究者视为“伪作”而忽略不论或避而不谈。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在(述异记)申所记载的桂林郡及盘古国故地——来宾市及其相邻地区发现有大量的盘古庙,当地壮族民间至今仍流行对于盘古的信仰与祭祀之俗,保留有许多盘古地名和“以盘古为姓”的居民,印证了任昉(述异记)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进而实证了珠江流域是盘古神话的发源地,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是盘古神话的始创民族。

    [关键词]南海;盘古国;桂林;盘古祠;盘古神话;实证考察

    [  ]覃彩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10134011

 

下明村师公所唱“水泡天门”的唱本。

 

 

    南朝时期,梁人任昉在《述异记》中,对“桂林”、“南海盘古国”流传的盘古神话、盘古信仰与祭祀习俗及其文化遗存作了详细、具体的记述。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任昉这一地理方位清楚、地点明确、内容翔实、言之有据的重要记载,却被一些神话研究者视为“伪作”而忽略不论或避而不谈。为了检验和印证任昉《述异记》记载的真实性,2003年至2006年,由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民间文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考察组,依照任昉《述异记》中记载的内容,深入盘古国故地(即今广西和广东部分地区)及其中心地区(即昔桂林郡、今广西来宾市辖区)进行实证考察,发现了大量的盘古文化遗存和信仰习俗,包括盘古庙、盘古神话、盘古信仰和祭祀习俗、盘古墓、盘古地名和以“盘”为姓等。通过调查获得的资料,实证了任昉《述异记》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本文专门就任昉《述异记》中有关盘古国的记载逐一介绍实证考察的结果。

 

    一、“南海中有盘古国”考辨

    南朝梁人任昉在《述异记》中,对秦汉以来各地流传的盘古神话、信仰习俗及其文化遗存做了详细、具体的记述。记云:

    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泣为江河,气为风,声音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申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为姓。防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

    任昉《述异记》中的上述记载,一方面是对三国时吴人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中有关盘古神话的记载作了追述和引伸,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具体内容,首次指明了“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为姓。”这种方位及地点明确,内容翔实具体的记载,为南朝以前的史籍所未见。它记录和反映了岭南地区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以盘古祠为载体的了盘古文化系列,为我们重构岭南原住民族的盘古文化记忆,揭示盘古神话的起源及其始创民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料依据。

    任昉《述异记》中首次提到“南海中有盘古国”。其中包含有两个概念,一是“南海”,二是“盘古国”。那么,“南海”指的是何方?“盘古国”又属于何种性质之实体,位处何方?对此重要的记载,此前一直为史学和神话学界所忽视,故而少有人做过认真的考证。经过实地考察与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述异记》中所指的“南海”是泛指今岭南两广地区;而“盘古国”的中心在今广西红水河中下游的来宾、武宣、象州及西江上游的桂平一带,范围东至贺州八步、富川一带,南达广东的广州一带,北至柳州市的融安、鹿寨,西至今广西上思一带。在这一广大区域里,至今还保留着丰富的盘古文化遗存。根据岭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族及其先民的历史发展规律,盘古国经历了从神话王国到历史王国的发展演变历程。

 

    ()“南海”考释

    任昉《述异记》中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指明了“盘古国”在“南海中”。而历史上所称的“南海”,除了作为海域的“南海”之外,通常还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行政建置单位——郡、府或县名称;另一种是地理方位名称。说它是一种行政建置单位名称,就是历史上曾经在今广东省广州一带建立或设置过南海郡、南海府或南海县。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3),秦始皇派兵南征,统一了岭南地区,于其地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的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派遣20万大军南征,一举平定了盘踞岭南达90多年的南越国赵氏政权,再次统一了岭南,并将秦朝设置的三郡地分设南海、郁林、苍梧、合浦、日南、九真、交趾、朱崖、儋耳等九郡,其中南海郡治所仍驻番禺(今广州),辖境相当今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地区。

    另一方面,“南海”通常又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方位词或泛指的区域。这是因为今广东和广西地处我国五岭以南地区,南面濒临南海。所以,先秦古籍中常以南海泛指岭南或两广地区。正如《辞海.南海》条下所云:“南海,泛指我国南方。《左传.僖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诗.江汉》云:“于疆于理,至于南海。”任昉《述异记》中所说的“南海”,应是后者,即地处岭南的两广地区。

 

    ()“盘古国”考释

    任昉《述异记》中所称的“盘古国”,其原初的起因与由来,应是一个由特定的文化概念和地理方位构成的复合词,而不是通常意义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建置单位。它首先是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概念。即是一个以广为流传盘古神话、信仰和崇拜盘古为显著标志的神话王国;是一个以“盘古氏墓”、“盘古祠”、“以盘为姓”和盘古神话、盘古信仰及其习俗等文化要素构成的盘古文化体系为鲜明标志的文化圈;而后又逐步演变为一个地理方位词,即以盘古文化为标志的文化分布区域;进而发展演变为一个古老的政治实体——盘古古国,完成了从神话盘古国走向历史盘古国的跨越(详见郑超雄:(盘古神话与历史盘古国——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三》)

    任昉《述异记》中在记述“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之后,紧接着说“南海中有盘古国”。从其词序和词义而言,“南海中有盘古国”乃因“桂林有盘古祠”而得名,即在“南海”地区(今岭南两广地区),有一个以“盘古氏墓”、“盘古之魂”、“盘古祠”、“以盘为姓”等盘古文化为标志的“盘古国”。也就是说,“盘古国”的中心是在“南海中”的桂林郡,即今广西象州一带。从任昉(述异记)中先记述“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然后才说“南海中盘古国”,显而易见,“南海中有盘古国”与“桂林有盘古祠”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所以说,盘古国的中心是在昔“桂林郡”。三国时,吴国孙皓凤凰三年(274)分郁林郡地增设桂林、始安、临贺三郡。其中的桂林郡,郡治武安(在今广西象州县境),统辖武安、桂林、潭中等县。区域包括今柳州市辖区中部、南部,来宾市及河池中部等广大地区。也就是说,今柳州市、柳江、柳城、鹿寨及来宾市兴宾区、象州、武宣、兴宾、忻城以及相邻的桂平、贵港部分地区,是任昉《述异记》中所称的“盘古国”的中心地区。“盘古祠”不仅是盘古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供奉盘古神像和举行祭拜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盘古神话、盘古信仰及其习俗的集中体现,也是盘古文化特色最为鲜明、盘古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积淀最为丰厚的文化载体。从今象州、武宣、柳江、桂平一带保存有大量的盘古庙、盘古地名、以盘古为姓,广为流传着盘古神话与盘古信仰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和世代传承的盘古文化体系可资为证。所以说,三国至南朝时的桂林郡应是盘古国的中心地区,也是包括盘古神话在内的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昔盘古国的范围包括今广西中部、南部、东北部及广东中部与西部地区。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由此可以断定,这一地区的原住民族西瓯、骆越及其后裔壮族应是盘古神话的始创民族。

 

甘东村盘古庙中的拜盘古仪式

 

    二、“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实证考察

    任昉(述异记》载云:“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这是我国史籍中首次出现的有关盘古祠的地点、文化载体和祭祀对象清楚明确的一段记载。其重要意义在于:  (1)指明桂林有盘古祠。此前的徐整在《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中,只记述了盘古诞生于鸡子和垂死化生的神话传说,未言及人们对于盘古的崇拜与祭祀习俗,更未言及修建供奉盘古的祠庙及其地点。而《述异记)则弥补了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记载的阙如,表明任昉收集和采录的盘古神话与信俗资料比徐整更丰富、更翔实、更具体。(2)首次指明桂林有盘古祠。此前史籍所记载的只是有关盘古诞生与开天辟地的神话,既未言明其神话流传的地区,更未言及已神圣化、偶像化的盘古供奉的具体地点,而任昉《述异记》则对盘古神话流传的地区、将盘古神圣化、偶像化及供奉盘古祠庙的地点作了明确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和揭示盘古神话的起源地和始创民族提供了明确而有力的证据。(3)首次指明桂林(即当时的桂

林郡,始建于三国时代吴国孙皓凤凰三年,南朝因之)有盘古祠,当地居民有信仰、崇拜和祭祀盘古之俗。(4)首次完整记述了南海及桂林郡原住民族开创的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以盘古祠为载体,包括盘古信俗、盘古地名、盘古墓、盘古魂、以盘为姓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盘古文化类型。

    我们认为:任昉《述异记)中“桂林有盘古祠”的这段记载,所指有两种可能:一是指当时的桂林郡治所附近及辖区内修建有许多盘古祠,当地居民普遍有信仰和祭祀盘古之俗;二是当时的桂林郡治所(今广西象州县)建有一座大型盘古祠,当地居民流行信仰和祭祀盘古之俗。经过实地考察,证明了两种可能的存在,即在昔桂林郡治附近,有一座大型的盘古庙——勾漏山盘古大庙;而在昔桂林郡辖区内,至今仍保存着数十座盘古祠庙,当地壮族以及后来迁入的汉族一直都保持着信仰和祭祀盘古之俗。

 

    ()勾漏山盘古大庙

    20038月和20053月,我们先后两次前往桂林郡故地今象州县进行调查,在象州县境内发现有3座盘古庙,其中一座位于象州县城东边的柳江河畔,此庙为一组规模宏大的院落式建筑,坐北朝南,前有庙门,中有庭院,后有大殿,大殿内供奉着高大的彩色盘古塑像,当地群众于每年春节举行隆重的祭拜盘古活动,每一个村子或街道都组织舞狮队前来祭拜,香火旺盛。此庙已于20世纪40年代毁掉了一部分,解放后建象州柳江大桥时由于地处桥头,全部被拆。另一座是在妙皇乡盘古村前;还有一座是在妙皇乡大明村东面的勾漏山上。其庙所在的妙皇乡,原称“庙皇”,意为规模最大的庙宇,堪称庙中之王。20世纪60年代,为避“庙”字含有迷信色彩,于是改称妙皇。

    勾漏盘古大庙原建于大明村东面的勾漏山上,北距妙皇乡约8公里。这是一道山势巍峨、群山绵延、峰峦挺拔、林木葱郁、云雾燎绕的山脉,横跨象州、武宣两县,最高峰海拔932。“勾漏”系壮语,意指“葫芦”,与当地壮族民间流传的洪水遗民——盘古兄妹躲在葫芦里逃脱洪水劫难的神话有密切关系。据村中老人黄景周(80)介绍:古时候,在距离地面约300的勾漏山山腰上,有一座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盘古庙,庙门上书写“盘古大庙”四个大字,庙门朝向武宣,站在庙前向西南方向眺望,可以看到武宣县境。其庙以大块青石料和青砖砌成,大门内有宽敞的庭院,后有大殿,大殿正中供奉有形体高大的盘古彩色雕像,两边分立雷王、花婆诸神塑像。庙宇四周古树参天,景色幽静。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祭祀盘古诞辰日活动,周边村庄的群众纷纷前来参加。后来,因庙宇处在高山上,每年二月举行祭祀盘古诞辰活动时,正值细雨迷蒙之季,山势陡高路滑,每次登山祭拜需要二、三小时,极为不便,于是,当地群众就把庙迁到山下,在今山南的盘古村建一盘古庙,在山西面的大明村建一雷王庙,并赋予盘古之灵。而勾漏山上的盘古大庙因无法管理和祭拜,年久失修,渐渐地荒圮了。

    为了追寻勾漏山盘古大庙的踪迹,2006年,象州县委宣传部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察组,登上勾漏山,在草木葱郁、荆棘交错之中,找到了昔日的盘古大庙旧址。考察组用砍刀和镰刀砍树割草,开辟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空间,露出了庙宇的墙基。其墙基用巨型石块砌成,显露出当年庙宇规模的宏大。其大庙虽不复存在,但当地壮族民间一直流行着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流行着信仰、崇拜和祭祀盘古之俗,世代传承下来。由此判定,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桂林有盘古祠”,很可能指的就是勾漏山上的盘古大庙。

 

    ()桂林郡故地盘古庙实证考察

    为了实证任昉《述异记》中有关“桂林有盘古祠”记载的真实性,我们在桂林郡故地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专题调查,调查范围以昔桂林郡治(今象州县)为中心,然后扩大到昔桂林郡所辖范围及周边地区。经实地调查,在来宾市所辖的象州、武宣、兴宾、忻城等区、县,贵港市所辖的桂平市,柳州市所辖的柳州市区及柳江、融安、鹿寨等县,贺州市所辖的八步镇,已发现42座盘古庙(详见调查统计表)。这些庙宇主要是根据当地文化部门提供的线索前往考察,并非是全面普查。所以,昔桂林郡区域修建或保存的盘古庙远远不止此数。另据广东深圳市委党校曾祥委先生查阅相关资料统计,在广东境内,曾建有191座盘古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为瑶族修建的盘王庙)。首先,数量如此众多、分布如此广泛的盘古庙,堪称全国之冠,说明历史上南海(即两广地区)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以盘古祠庙为载体构成的以盘古文化为标志的“盘古国”存在的真实性;其次是在昔桂林郡地共发现近40座盘古庙,其中仅武宣一县就有26座之多,特别是在武宣县东乡镇的东乡河沿岸,几乎村村都建有盘古庙,地理上相连成片。其盘古庙数量如此之多,分布如此密集,同样为全国其他地方所未见。正是这些实证资料,印证了任昉《述异记》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桂林郡故地现存的盘古庙宇,具有以下特点:(1)除了兴宾区甘东村盘古庙、柳江县穿山乡仁安村盘古庙和柳州市盘龙盘古庙处于天然岩洞内之外,其余的皆分布在村前或旁侧田垌边的坡地上;庙门上多写有“盘古庙”三个大字。(2)庙宇中供奉的神像,除了兴宾区甘东盘古庙只供奉盘古兄妹两尊彩色塑像外,其余的庙宇内皆供奉盘古、雷王、土地公、三界公、花婆等诸多神像;盘古神像位居正中,形体也比较高大,其他神像分列左右两边,形体要比盘古神像略小,反映了盘古在壮族神灵信仰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壮族民间的多神信仰及其兼容与宽容的文化心理。(3)现存的庙宇虽然多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重建,但当地自古以来一直保持着信仰和祭拜盘古的传统,只是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原来修建和祭拜的盘古庙累遭毁坏,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民间传统信仰的复苏和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各地群众纷纷在原庙址上重建盘古庙,因财力所限,重建的庙宇规模普遍较小,没了往日的雄姿与堂皇;盘古神塑像也多请当地民间工匠塑造,因而盘古塑像形态各异,手持的器具也各不相同。(4)重建的庙宇建筑可分两大类型,即壮族地区的庙宇建筑多为结构简朴的砖木结构平房式,流行三开间平列式,有的只是一间小庙平房;而汉族地区的盘古庙流行平面呈“回”字三进院落式砖木结构,规模普遍高大宽敞,结构严密,装饰华丽,前有大门,内有迥廊、庭院、厢房、主殿,顶盖琉璃瓦,中脊塑双龙戏珠,属典型的岭南庙宇建筑风格。(5)汉族地区的盘古庙,其居民多是从广东、福建或其他地方迁来其地定居之后,沿用当地原住民族——壮族修建或祭拜的盘古庙,或是在原庙址上重建,因此,当地汉族只是信仰和祭拜被认为有开天辟地、创造万物之功的始祖盘古,而民间有关盘古神话保存较少,有关于赞颂盘古历史功绩的经文唱本则更少。而壮族地区凡是有盘古庙的地方,当地民间都流传着关于盘古开天地、造人伦的神话传说,流行唱颂盘古开天地、造人伦的功绩的戏剧、师公经文或山歌唱本,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盘古国故地盘古庙调查统计表

 

编号

庙宇名称

所在地

庙宇结构

修建时间

盘古诞辰Et

听属辖地

1

 

甘东盘古庙

 

兴宾区良塘乡甘

东村后

天然岩洞

 

民国年间重建

 

六月十八

 

术兵巾

 

2

 

四贯盘古庙

 

兴宾区城厢乡四

贯村

硬山搁檩“回”

字形院落式

1995年重建

 

正月十五

 

来宾市

 

3

 

岜山盘古庙

 

兴宾区城厢乡岜

山村

硬山搁檩“回”

字形院落式

1995年重建

 

正月初八

 

来宾市

 

4

 

达昊盘古庙

 

武宜县东乡镇达

昊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7年重建

 

六月初六

 

来宾市

 

5

 

尊头盘古庙

 

武宣县东乡镇尊

头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2001年重建

 

十二月初九

 

来宾市

 

6

 

口六庙盘古

武宣县东乡镇口

六庙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83年重建

 

七月初七

 

来宾市

 

7

 

屯应盘古庙

 

武宜县东乡镇屯

应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5年重建

 

六月初二

 

来宾市

 

8

 

莫村盘古庙

 

武宣县东乡镇莫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咸丰三年重建;

1997年重建

正月十五

 

来宾市

 

9

 

花罗盘古庙

 

武宣县东乡镇花

罗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5年重建

 

正月初八

 

来宾市

 

10

 

上棉盘古庙

 

武宣县东乡镇上

棉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8年重建

 

六月初六

 

来宾市

 

11

 

堡村盘古庙

 

武宜县东乡镇堡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清咸丰五年重建;

1995年重建

六月初二

 

来宾市

 

 

 

编号

庙宇名称

所在地

庙宇结构

修建时间

盘古诞辰日

听属辖地

12

 

江村盘古庙

 

武宜县东乡镇江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88年重建

 

 

来宾市

 

13

 

根寨盘古庙

 

武宜县东乡镇根

寨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2年重建

 

 

来宾市

 

14

 

白沙盘古庙

 

武宜县东乡镇白

沙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8年重建

 

正月十五

 

来宾市

 

15

 

那里盘古神

农庙

武宣县东乡镇那

里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0年重建

 

三月初七

 

来宾市

 

16

 

北山盘古庙

 

武宣县东乡镇延

桥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5年重建

 

正月十二

 

来宾市

 

17

 

甘村盘古庙

 

武宣县东乡镇甘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4年重建

 

八月十五

 

来宾市

 

18

 

马道盘古庙

 

武宜县东乡镇马

道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78年重建

 

六月初二

 

来宾市

 

19

 

屯应盘古庙

 

武宜县东乡镇屯

应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2年重修

 

 

来宾市

 

20

 

那羊盘古庙

 

武宜县三里镇双

龙村那羊屯

三开间院落式砖

瓦结构平房

清代末年重建

 

正月二十日

 

来宾市

 

21

 

古立盘古祠

 

武宜县三里镇古

立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4年重建

 

六月初二

 

来宾市

 

22

 

勒马盘古庙

 

武宣县三里镇勒

马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建于明代;1994

年重修

正月十五

 

来宾市

 

23

 

杏村盘古庙

 

武宣县三里镇杏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2年重建

 

 

来宾市

 

24

 

霞山盘古庙

 

武宜县三里镇霞

山村

三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0年重建

 

 

来宾市

 

25

 

盘古顺风庙

 

武宣县思灵乡盘

古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2002年重建

 

二月初二

 

来宾市

 

26

 

大琳盘古庙

 

武宣县二塘乡大

琳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2年重建

 

六月初二

 

来宾市

 

27

 

七星盘古庙

 

武宣县大塘乡七

星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5年重修

 

 

来宾市

 

28

 

大祥盘古庙

 

武宜县桐岭镇大

祥村

一开间石木结构

平房

1998年重建

 

正月初二

 

来宾市

 

29

 

盘古村盘古

武宣县桐岭镇盘

古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民国年间重建

 

六月初六

 

来宾市

 

30

 

清水盘古庙

 

武宣县县城

 

二进三开间院落

式砖木结构

民国年间重建

 

 

来宾市

 

31

 

城厢盘古庙

 

象州县城厢镇

 

二进三开间院落

式砖木结构

建于明代

 

正月十五

 

来宾市

 

32

 

盘古村盘古

象州县妙皇乡盘

古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建于明代;1998

年重修。

六月初二

 

来宾市

 

33

 

勾漏山盘古

大庙

象州县妙皇乡大

明村

院落式砖木结构

 

建于明代;

 

二月十五

 

来宾市

 

34

 

龙寨盘古庙

 

忻城县大塘乡龙

往峒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56年重建

 

六月初六

 

来宾市

 

35

 

盘龙洞盘古

柳州市盘龙公园

 

天然洞穴,后改

建封山庑殿式。

清朝末年至民国

初年

 

柳州市

 

 

 

 

编号

庙宇名称

所在地

庙宇结构

修建时间

盘古诞辰日

所属辖地

36

 

仁安盘古庙

 

柳江县穿山镇仁

安村

洞穴与砖木结构

组合建筑

建于明代;1996

年重修。

三月初三

 

柳州市

 

37

 

珠玉盘古庙

 

融安县大巷乡珠

玉村

一开间砖瓦结构

平房

1998年重修

 

 

柳州市

 

38

 

大为盘古庙

 

桂平市寻旺乡大

为村

院落式砖木结构

 

清光绪十八年

(1838)

正月十五

 

贵港市

 

39

 

地台街盘古

桂平市麻垌镇地

台街

院落式砖木结构

 

清同治二年

(1863)

正月十五

 

贵港市

 

40

 

梁村盘古庙

 

桂平县麻垌镇梁

院落式砖木结构

 

1996年重建

 

正月十五

 

贵港市

 

41

 

滩头盘古庙

 

桂平市寻旺乡梁

津村

院落式砖木结构

 

1994年重建

 

正月初七

 

贵港市

 

42

 

莲塘盘古庙

 

贺州市八步区莲

塘村

院落式砖木结构

 

明万历年间

 

六月初六

 

贺州市

 

43

 

狮岭盘古庙

 

广东省广州市花

都区狮岭镇

三开间砖瓦结构

庑殿式

建于清嘉庆十四

(1089)

八月十二

 

广东省

 

44

 

 

肇庆盘古祖

殿

 

广东省肇庆市

 

 

院落式砖木结构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重建,

2003年修建。

 

广东省

 

 

 

注:表中所列只是调查组调查发现的盘古庙;在广西的临桂、灵川、义宁、修仁、罗城、全州、贺州、富川、钟山、平乐、荔浦、金秀、柳江、柳州、贵港、忻城、岑溪、南丹、宜州、融水、苍梧、百色、宾阳、灵山等地,  目前都还保存有盘古庙;据深圳市委党校曾祥委先生查阅方志、典籍及调查资料统计,在广东省各市县曾修建有191座盘古庙(其中有一部分属瑶族建的盘王庙),其中广州市13座,肇庆市48座,韶州23座,南雄17座,连州59座,潮州11座,惠州12座,高州5座,廉州1座。

 

()“今人祝祀”盘古之俗

    据任昉《述异记》记载,早在南朝以前,桂林郡或盘古国的原住民族就流行信仰和“祝祀”盘古之俗。随着盘古国子民的繁衍与发展,其祝祀之俗不断传承下来。从以上所列的盘古庙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凡有盘古庙的地方,多定有隆重祭拜盘古的节日一一盘古诞辰日。其祭祀活动有以下特点:

    (1)凡相邻村落举行祭祀盘古诞辰日的时间是不同的,错开祭祀日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相邻村落的群众能够相互参与,更有外地他乡的信众慕名而来,使节日更为隆重。

    (2)来宾市兴宾区和武宣县举行祭祀盘古诞辰活动时,都要举行抬盘古神像游村祈福仪式,届时鼓乐喧天,舞狮舞龙,彩旗飞扬,鞭炮齐放,人潮涌动。游神队伍穿街走巷,游完村巷游田垌,直到晚上,游神队伍才将盘古神像抬回庙里,归其原位。

    (3)盘古诞辰日晚上,各村都要组织师公队在盘古庙前举行演唱颂扬盘古功绩的戏剧、对唱山歌或舞狮活动,通宵达旦,庆祝盘古诞辰,祈求盘古赐福保佑。

    (4)每月的初一、十五,如家中有事需要祈求,人们就到庙里上香祭拜。习俗认为,所求之事若灵验,日后还要制作牌匾或红布条幅,送到庙里上香拜谢,俗称“还愿”。所以,在许多香火较旺的盘古庙里,墙壁或神龛上都挂有许多用红布制成的条幅,上书有酬谢之类的贺辞。

    (5)前来参加盘古诞辰祭祀活动或初一、十五到庙里上香的香客,除了当地的壮族群众之外,附近的汉族也一同参与,共同祝祀。

    (6)在当地群众的观念里,盘古已由原来的开天地、造人伦的始祖演变为庇护一方平安的保护神,位居诸神之首,成为当地民众心灵中的保护神,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保护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盘古文化,正是通过盘古庙和盘古信仰这一载体得以世代传承下来。

 

    三、盘古地名

    地名既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积淀的标志。盘古国故地的盘古地名也是如此,它是盘古国民众对于盘古信仰与盘古神话流传的历史印记。目前,我们课题组初步调查了来宾市辖区内的盘古地名,包括村庄名、山岭名、岩洞名、田峒名和稻田名。据清嘉庆(武宣县志》和民国《武宣县志》记载,境内的盘古村有5个,其中庙王区1(庙王区解放后划归象州县并改名妙皇,现为象州县妙皇乡),桐岭区2个,禄新区2个。目前已知的地名还有,兴宾区良塘乡来国村有盘古山1座;武宣县桐岭乡大祥村有盘古山1座,盘古洞和盘古泉各1个;二塘镇有盘古岭1座;大林乡大琳村有盘古岭1座;东乡镇有盘古山2座,盘古田1处;思灵乡有盘古山、盘古岩、盘古洞、盘古泉、盘古坝、盘古峒各1个。

 

    ()盘古村

    象州县妙皇乡盘古村。位于象州县、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县交界处的象州县境内。因该村的盘古庙是从勾漏山上搬下来的,故而名为“盘古村”。全村有三个自然屯,190多户,1100多人,全部是壮族。另据村民介绍,该村原来居住的全部是盘姓居民,大约在明清之际,其他姓氏的居民才来到这里,由于来的人多,有部分盘姓居民搬走,有一部分改从覃姓。

    武宣县有5个盘古村,其中桐岭镇有3个,思灵乡和二塘镇各1个,分别称为盘古村、盘古屯、上盘古、下盘古、内盘古、外盘古。桐岭镇大琳村盘古屯位于县城南部20多公里处,有50多户,300多人。村的西北面有盘古庙一座,也称秀才庙。据该村现年93岁的黄兰芳老人()介绍,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祭祀盘古的日子,在盘古庙举行庙会活动,附近的村民都来参加。全村筹钱,杀牛祭祀,请戏班演戏,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四月初八也有人去拜庙、祭盘古。如遇久旱不雨,人们也去祭拜盘古求雨。思灵乡盘古村位于武宣县西南面约30公里处,因村东面有盘古洞、盘古泉和盘古祠而得名。全村100多户,400多人,全部是壮族,多覃姓。另外,在柳江县成团乡也有一个盘古村。

 

()盘古岭、盘古山

    武宣县思灵乡思劳村盘古岭,东北一西南走向,长10多千米,宽约5千米,海拔340多米,是武宣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土岭,当地壮语称为“ndoi盘古”,即“盘古岭”。岭的西南侧有村庄叫盘古屯,16户,100多人口,全为潘姓,壮族。盘古岭上有一个大洞叫盘古洞。由盘古屯上岭约300处有盘古庙一座,庙中有铸铁香炉,从香炉上的文字看,铸造时间在清朝乾隆年间。据村民介绍,该庙原在现址之前右侧15处,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搞打倒神庙运动时被毁,此庙为后来恢复重建。现年90岁的村民覃贺忠说,这座岭原来就叫盘古岭,开峒(即有人来这里居住)时才建起盘古庙。按当地习俗,每年六月初二是盘古的诞辰日,要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祭祀盘古。

    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盘古山。在兴宾区西北部,良塘乡政府所在地良塘街西面两千米处。以盘古山为首,有一道北南走向的十多千米的山脉。据当地群众说,从盘古山到南端的八仙岩有刃朵像莲花的山峰,故称这条山脉为莲花山。盘古山高约百米,山腰有盘古洞,洞中有庙,即盘古庙。山对面有猫狮山、大头狮山、人仔山、马鞍山、铁炮山、八仙岩,再远一点有龙山、石牛山、威虎山、白虎山、笔架山、螺蛳山等,形似向着盘古庙朝拜。盘古山脚下原来有一个小村,叫盘古村,因盘古山而得名,一百多年前,因兵荒马乱,几户人家都搬到山后背的甘东村去住了。

 

    ()盘古洞

    武宣县桐岭镇盘古山盘古洞。盘古山在大祥村境内,为高不过百米的石山,山上古树参天。山脚南侧有一个直径约5的不规则洞口的岩洞,叫盘古洞。据村民介绍,此洞口窄内宽,一直通到山体底部。洞口的西侧是盘古庙,是一座约4见方的平房,只有一个门,门眉写有“盘古庙”三个大字,庙的墙角上挂着一个写有“盘古庙”的灯笼。从山洞里流出的潺潺清泉,当地群众称之为盘古泉。在思灵乡盘古村东边也有一个盘古洞,因洞内曾修建有盘古祠而得名。从洞里流出的泉水称为盘古泉;洞口筑坝蓄水,分别称为盘古坝;泉水灌溉的田峒称为盘古峒。

 

    ()盘古田

    在武宣县东乡镇尊头村和思灵乡盘古村修建的盘古庙前,有一块被称为盘古田的稻田。按当地传统习俗,该田属村里的公田,也称庙田,种植的水稻专门用于祭祀盘古活动,由村里各家轮流耕种。

 

    四、盘古墓

    因为盘古是神话中的开天辟地造人伦者,并非真有其人,自然就不会有其坟墓。任昉《述异记》中有关于“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的记载,其中的“盘古氏墓”应是那些以“盘古”命名的山岭。而这些山岭,多是因其上建有盘古庙而得名,应是人们赋予的盘古之灵的寄居之地,是人们寄托对这位伟大神话人物的怀念之情而命名的,可以理解为人们心目之中的“盘古氏墓”,是“后人追葬盘古之魂”所为。这一记载中的“俗云”二字也说明了人们是为了怀念盘古而将这些山岭命名为“盘古”的,而不是真有其墓。再说,“亘三百余里”的大坟墓,也决非人力所能造的,只有高山大岭才可能作为盘古墓的象征。来宾市境内有多处盘古山、盘古岭、盘古岩、盘古洞、盘古泉等,便是“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的“盘古墓”的遗存。

 

    五、“今人皆以盘古为姓”

    任昉《述异记》说:“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从其记载可知,无论是“盘古国”还是“以盘古为姓”,在南朝以前已经存在于岭南地区。据初步调查,目前两广地区特别是桂林郡故地还有大量的盘姓居民,其中既有壮族,也有汉族和瑶族。

 

    ()广西象州县妙皇乡盘古村盘姓

    20039月我们课题组到象州县妙皇乡盘古村调查,该村有三个自然屯,190多户,1100多人口,全部是壮族,以覃、罗、廖、韦、周姓为大姓。据当地村民介绍,该村原为盘姓村民居住,我们迁来时,由于他们人口少,覃姓人口多,他们中有一部分迁走,有一部分改从覃姓。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平阳镇中山村盘姓   

    2007年2月10,根据来宾市文化局周易副局长从市公安局户籍科查到的线索,我们课题组前往位于兴宾区西面约30公里的平阳镇中山村古就屯,对盘姓人家进行调查。古就屯有90户,330人,皆为壮族,全部姓盘。据其族谱记载:古就屯的盘姓人家来到古就这个地方居住已有20多代人了,其盘姓来源于开天辟地的盘古,称盘古为其始祖。第一代为盘刚,生有四子——盘古细、盘古麻、盘古行、盘古赵;长子盘古细又生盘平分、盘平半、盘平厘三子……据村老盘光前(83)介绍:老祖盘刚长子盘古细后裔繁多,分布四方,每年清明节时,其子裔都集中到盘古细墓前举行联宗祭盘古活动。从其祭祖登记的名册中,有来自忻城果遂乡古笛村,合山市歌旺村、里柳村、唐村、老矿村、新村,兴宾区迁江镇达里村、君村、达窝村、塘窝村,石陵镇全平村、九龙村,平阳镇古道村、古姜村、弄内村、大潘村、古晓村、古华村、弄鸦村、乔王村、能猫村、排盘村、白山村、定叩村的盘姓代表。特别是平阳镇以古就屯为中心的盘古村落,地理上相连成片,盘姓居民近万人。

    我们在中山村委主任的带领下,在距离古就屯南面约3公里的岜蓉山南面一个称为钳窝的谷口坡地上,查看了盘姓祖公盘古细的坟墓。墓碑上刻有“盘古细公乃盘刚之次孙,元化亡故,于明朝始葬于忻城县口北可,民国二十八年迁葬于上林县歌旺。已巳年已巳月已巳日已巳时再次迁葬于来宾县平阳乡中山村岜蓉山南面钳窝大地。前贤功绩不朽,数千后裔应得启示,特于墓前立碑,纪之农历一九八九年四月初五日立。”从其碑文记录可知,平阳一带的盘姓居民曾经历过多次迁徒,其中有一支先居住在忻城县果遂一带,后迁移到上林县,最后又迁居平阳镇古就一带。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乡凌动村盘姓

    2007年2月9,课题组根据原柳州地区专员、全国人大代表盘佐杰先生提供的线索,前往贵港市覃塘区樟木乡凌动村进行调查。凌动村位于贵港市西面约50公里处。这里四面环山,只有乡间小路通往覃塘圩。村前为一片平峒,是凌动村耕种的水田区,田峒东面有一片占地约250亩的水库。“凌动”当地壮语读音为“楞峒”,这里“楞”是深潭,“峒”即田峒,因村前这片田峒中有一深潭而得名。用汉字记音发生变异为“凌动”。全村有203户,893人,皆为壮族,其中有34是盘姓,14姓。据该村盘佐祥(72岁,原为凌动小学校长,盘佐杰先生的弟弟)介绍:凌动村的盘姓人是清朝时从来宾县(今属来宾市兴宾区)迁江一带迁来的。当时其老祖从迁江外出打猎,一路寻找猎物,来到凌动一带,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地势平坦,泉水潺潺,适合开辟种植水稻,于是就居住下来,后来娶当地的晕姓姑娘为妻,成家立业,繁衍子孙,至今已有10多代了。所以,这里的盘姓子孙至今还念念不忘来宾迁江是他们的故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故地去祭拜老祖宗。

    据其保存的“盘氏族谱”和“凌动村盘阐扬公世系图。前言”记载:

    据传,清初时期,我们的祖公盘平常出生于广西省迁江县岜瓦村,清朝顺治年间,因投谋生,移到振南乡古龙村定居立家,随后相娶伴侣,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盘阐咸,次子盘阐文,三子盘阐扬。三兄弟长大后分居三地,盘阐咸居住在龙庙村,盘阐文居住在龙标村,而盘阐扬公跟随亲戚晕发应公来到凌动村娶伴创业。

    阐扬公出生在清朝雍正年间(1719)农历九月二十五日,我们每年九月二十五日节就是盘阐扬公生日节。盘阐扬公生有五个儿子,长子盘仕英,次子盘仕才,三子盘仕显,四子盘盛珍,五子盘仕亮(又名盘盛陆公),世代发展,子孙绵绵,到现在已有十一代之多了。以班划分,第一代阐字班,第二代仕字班,第三代有字班,第四代忠字班,第五代日字班,第六代德字班,第七代上字班,第八代启字班,第九代兆字班,第十代书字班,第十一代东字班,属盘阐扬公后代,应世世代代纪祖思宗,念木之本,思水之源。

 

    ()广西容县六王镇盘姓

    2006年8月5课题组访问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退休干部盘桂生先生。盘桂生今年70岁,系广西容县六王镇水井村人。六王镇位于容县东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0多千米,地处东北一一西南走向的勾漏山脉的东侧,属丘陵地带。他说,六王镇的水井、莲塘、大山、天统等村居住的基本上是盘姓居民,大约有3000人口。此外,据他所知,与容县相邻的岑溪县、北流市境内也有不少盘姓居民。距离六王镇只有几十公里的岑溪县南渡镇就有一个盘古村,属行政村一级。紧靠容县六王镇的岑溪县境内也有盘姓居民。地处容县、岑溪交界一带的大山村建有盘姓宗祠,修有盘姓族谱。他还说,与六王镇相距不远的杨梅镇(属容县)也有盘姓居民。解放前任广西大学副校长(著名教育家马君武为校长)的盘珠祁即杨梅镇石琅村人,解放后调到北京中央文史馆工作,“文化大革命”后去世,享年105岁,人民日报发表了他去世的消息。盘桂生还说,据传说,我们的祖上是瑶族,实际上我的同乡在外地工作的盘姓人中有少数也已改为瑶族,例如在南宁糖厂工作的一位盘姓职工(容县杨梅镇石琅村人)和他的弟弟等。但是我们风俗习惯已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了。我们容县盘姓在家乡说的是容县话。

 

()全州县东山乡盘姓及族谱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主任盘朝月先生,现年68岁,瑶族,曾任过自治区教委副主任,现已退休。他原籍广西全州县东山乡夏福塘村,清乾隆年间他家迁到广西灌阳县居住。他说,全州东山瑶族乡是瑶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瑶族有相当一部分姓盘。其实全州、兴安、灌阳以至属湖南、广东等地处南岭山脉的瑶族中有许多是盘姓居民。我们和盘先生谈了盘姓的来源问题,他给我们拿出一份题为《盘氏受姓源流辨》的“新修盘氏族谱”的序言,他说,这里面讲的就是有关盘姓的来源问题,该文作者的观点是,盘姓源于古代华南地区的盘古国和盘古神话。

 

    ()盘姓源于盘古源于盘古国

    盘朝月先生给我们的题为《盘氏受姓源流辨》的《新修盘氏族谱》的序言,为木刻版复印件,作者署名为“零陵彭鹤年,号长龄”,撰写的年代不清。全文如下:

    盘之为姓,或曰盘庚迁殷,其后人姓祖名。或曰唐李愿居盘谷,其后人姓以所居之地名。或曰盘匕国遣使朝贡于梁,留居中原,其后人姓以国名。纷纷聚讼,不庸究詰,然则盘之为姓,何自始乎?始之于任昉《述异记》云:“盘古氏夫妇,阴阳之始也,天地万物之祖也。今南海中盘古国,人皆以盘古为姓”。意其国人有慕于中原如盘匕国者留居不返,久之,食齿日繁,散处于桂湘偏僻之都,遂去古而姓盘,亦犹欧阳夏侯、公羊左丘四复姓,乃有欧夏、公左之单姓也。

    盘氏处偏僻,安耕凿,罔竞浮荣,罔善逢迎故,累世无名于时,顾有疑盘姓之源于混沌氏为不确,抑昧于闻知见知之义耳,第闻知不似见知之确。余留寓桂之全湘之道有年矣,见夫姓盘之家无不祀盘古,而全之夏福塘且有盘古庙之建,遗碑可考也。碑文载谱中相习成风、相沿成俗,虽有圣哲。难于移易夫!至于难于移易,則相因垂,诸百千万禅而不变。于此益信盘姓之原于混沌氏,非本于纷匕聚讼之说也。若夫以为盘瓠之裔,是拟人于不伦,余甚恨之。不可以不辨。①

    这位彭鹤年先生的论述有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他不同意盘姓源自盘庚、盘谷、盘匕国等说法,而坚持认为盘姓始自于任昉(述异记)中的盘古国,这就说明,他认为盘古国是存在的。二是作者认为,盘古是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传说中混沌人物,怎么会成为盘姓之来源呢,最初疑为不确,但看到瑶族地区建有盘古庙,瑶民家中都祭祀盘古,所立石碑碑文说此习相沿成俗,于是更相信“盘姓之源于混沌氏”。三是作者认为,把瑶族说成是盘瓠的后裔,是不对的,“是拟人于不伦”,是作者所憎恨的,当然更不用说盘姓源自盘瓠了。四是关于盘古之怎样变成盘姓,作者举“欧阳夏侯”、“公羊左丘”等四复姓变成欧夏、公左之单姓的例子,认为是将“盘古”去“古”而姓盘。五是作者对任昉<述异记)中“今南海中盘古国,人皆以盘古为姓”的理解是,盘古国的国人“有慕于中原如盘匕国者留居不返,久之,食齿日繁,散处于桂湘偏僻之都”。于是将盘古二字“去古而姓盘”。这就是说盘古国是存在的,至于存在于哪个年代,则未做考证。

    总之,盘姓源于盘古源于盘古国。

 

    ()瑶族是以后到来的民族.是借用盘古、盘古国的盘字为姓的在盘姓居民中,为什么有很多是瑶族呢?

    瑶族原来生活在洞庭湖一带,是秦汉以后逐步南迁,直到宋代才逐步进入华南珠江流域的。他们以盘为姓,是出现在到达华南以后。

秦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初到2世纪),瑶族先民主要集中在湖南湘江、资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一带。后来,因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压迫,逐步向南迁徙。隋唐时期(六至十世纪初),瑶族主要居住地在长沙、武陵、零陵、巴陵、桂阳、澧阳、熙平等郡,即湖南大部分和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等地区。②从宋代开始,瑶族逐渐从岭北向岭南迁徒,南宋时今桂林附近的县已有大量的瑶人居住。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说:“瑶之属桂林者,兴安、灵川、临桂、义宁(治所在今临桂县五通镇)、永宁(治所在今荔浦县花乡境)诸邑,皆迫近山瑶。”据《元史.顺帝纪》记载,元朝之时瑶族已经分布于桂林地区、柳州地区和桂平、平南等桂中桂北地区。清代瑤族继续大批南迁广西,形成了“岭南无山不有瑤”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有一部分瑶族经过广西迁到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而早在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中,已有“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的记载了,当时瑶族尚未进入岭南。显而易见,瑶族是后来到达岭南地区。并借盘古之“盘”为姓的。

(注:本文第三、盘古地名;四、盘古墓;五、“今人以盘古为姓”部分主要承蒙覃乃昌研究员撰写,文中的部分盘古庙及盘古地名资料,承蒙武宣县文工团谭茂同先生提供。谨致谢枕)

 

     

1.此文原为木刻版的复印件,32开纸两页,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盘朝月先生提供,本文采用时加标点。

2(隋书)卷三一《地理志.荆州》。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