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社会篇 >> 思辨诘问 >> 正文 | 今天是: |
![]() |
地方曲艺的荣光与尴尬 | ||||||||||
作者:赵玮 文章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
|
|||||||||
地方曲艺的荣光与尴尬 新华网广西频道 文、图/赵玮 覃广华 新华网广西频道 2004年10月26日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地方曲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类繁多,形式各异,拥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4年10月19日到21日,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广西南宁举行,这是事隔11年以后的又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曲艺盛会。
采访地方曲艺,每一个品类都能列举出长长的荣誉与辉煌。然而,过去活跃在各地的上百种地方曲艺,现在仍然出现在舞台上的只剩下几十种。 宁夏坐唱:只剩两个人在唱 宁夏坐唱是我国第一个获“文华奖”的曲艺曲种,也是宁夏唯一的一个地方曲种。它是宁夏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源于宁夏说书、宁夏小曲和宁夏清曲等民间曲艺音乐,在叙事和伴奏方面直接继承了宁夏说书的表现形式,1981年由银川市说唱艺术团演员徐明智挖掘整理并正式定名。但目前却只有两个人在创作并演唱,他们就是徐明智和赵杰。 坐唱表演在宁夏很受老百姓欢迎,徐明智介绍说:“在银川体育馆举行宁夏坐唱演出的时候,那效果简直就是天崩地裂,上去以后就唱一段是下不来的。宁夏坐唱《年轻的老汉》,现在好多三四十岁的观众,提起来都能说几句。”
徐明智说:“ 这一个曲种,就剩这两人演了,业余的也有,但是它不规范。这个东西我从18岁唱到50岁了,有时候我也问自己,这么好的东西难道就让他自生自灭了?他毕竟是我们宁夏唯一的没争议的地方曲种。” 杨建国,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地方曲艺发展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宁夏坐唱目前遭遇尴尬的根本原因就是后继乏人的问题,后面的年轻演员跟不上去,“所以我们现在讲宁夏坐唱还能唱多久?这是现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银川市说唱艺术团成立于1985年,共有34名演员,全团所需经费80%靠财政拨款,这些钱也只够给演员们发工资,能够用于宁夏坐唱创作、排练的经费几乎没有。 徐明智每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演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把很多想学宁夏坐唱的新人挡在门外。 徐明智说:“也有些人托各种关系来找我,说让自己的孩子跟着我学坐唱,但是我都没有答应,为什么呢?不能耽误人家孩子的前程嘛,如果说能保证人家学完以后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这还行,做不到那就把人家孩子耽误了。” 广西彩调:专场演出现代歌舞助阵 遭遇尴尬境地的还不止宁夏坐唱,很多地方戏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刘三姐》而为人们所知的广西彩调目前也生存在艰难中。
作为我国地方戏剧的优秀代表,广西彩调曾经有过辉煌。20世纪50年代,被正式定名为彩调剧;60年代,《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饮誉海内外;《五子图》使全国几十个剧种,几百个剧团争相上演;90年代的《哪呵咿呵嗨》荣获“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国家级奖项23项。 但是,在市场冲击下,原来分布在广西各地的数百家彩调剧团大多已纷纷解散,专业剧团仅剩广西彩调剧团及柳州市、桂林市彩调剧团等少数几家。 仅剩的几家剧团也举步维艰,很难走上市场。广西彩调剧团一级演员杨步云无奈地这样概括目前的市场现状:“有观众没有市场,大家不要钱的戏都喜欢看,但是一要钱的话买票的人就比较少。” 2003年9月,广西在宜州市举办“彩调艺术大赛”,由于是免费演出,观众如潮,演员进剧场都艰难,“但是卖票可能最多也是五六成,”杨步云说。 广西彩调剧团团长龙杰锋告诉记者,剧团为了生存和发展,对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外也在摸索走上市场的道路。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送戏下乡白看戏”习惯,使得最有彩调群众基础的县乡镇缺乏市场的培养,很难进行商业性演出,龙杰锋说:“本来彩调剧团应该演彩调,但是考虑到要稍微有些收入,而市场上对歌舞的需求量比较大,出于无奈,有时候就得演一些歌舞,否则更加没有办法挣到一点小钱,更加没有办法适应、生存下去。” 彩调界人士认为,广西彩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得到“特别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龙杰锋认为,彩调是广西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很浓郁的地域性,如果不保护它,任其自然消失,那对我们民族文化是很大的损失。 保护地方曲种时不我待 面对地方曲艺、戏曲逐步消失的现实,很多地方也在积极地想着各种办法。江西是我国的戏曲大省,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有重要位置的戈阳腔就发源于这里,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江西省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剧种已经消失。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龚国光告诉记者:“很多剧种现在没有了,消亡了,比如抚河戏和吉安戏就已经消亡了,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弥补。”
江西艺术档案馆的力量毕竟有限,在全国范围内,类似宁夏坐唱、广西彩调这样的地方曲艺、戏曲大多已经处于衰落、萎缩状态,有的甚至是逐步走向消亡。以地方剧种为例,1982年中国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尚有394种,但现在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却只有100多种,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也许用不了多久,地方曲艺、地方剧种就会消失殆尽。因此,对地方曲艺、地方剧种的保护迫在眉睫。 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构成的,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废。如果失之偏颇地只注重某一个方面,就是畸形发展。文化也是这样,也许在今天看来,这些剧种、曲种在整个文化中所占的位置并不见得有多么重要,但如果全国各地你丢我也丢,就有可能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逐步丢失殆尽。 杨建国认为,首先作为政府要管地方曲艺,要把它作为一种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来对待它。同时,地方曲艺的创作要跟上,要不断有新的节目,新的表现形式,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 西藏曲协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索朗次仁关注的是目前曲艺人才短缺问题。他说,在西藏主要的民族地方曲艺有10多种,但只有一支17人的曲艺队,而且年龄都偏大,年纪最大的土登老师已经71岁,但还在舞台上表演。他希望政府和社会重视曲艺人才的培养,多建立一些培训基地。 民族地方曲艺来源于群众的集体创作,曲艺工作者希望社会各界对它给予足够的关注,让这些少数民族珍贵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完)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