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社会篇 >> 专稿综述 >> 正文 | 今天是: |
![]() |
语言文化多元化意义点滴谈 | |||
作者:IhPe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
|
||
语言文化多元化意义点滴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香港友人IhPei在 2004-1-27 3:29:54 发表于壮族在线论坛(僚人家园)] 本来答应了红棉树贝侬分享一下香港在推动研习本地文化的经验,但由于工作太忙,迟没有介绍,十分抱歉。 香港现时有两个大型的中学历史文化考察比赛,一个是由香港教育署(现改为教统局)和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合办的,一个是由香港教育署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合办的,这两项活动都是香港学界一年一度的盛事。我在中五时,曾参加前者的比赛,考察研究香港一条由中国内战时国民党逃港官兵难民组成的村落,称为调景岭。我们组的报告后来得到了该年冠军。当年的亚军是另一所学校考察香港的「倒夜香」(即为没有厕所的旧楼宇清倒粪便的服务)。我的中学以前也曾以考察日本侵港至香港投降的十八天抗战为题,赢得另一届的冠军。 该比赛的网址如下: 而由香港历史博物馆主办的比赛,网址如下: 这一类活动,都是在回归前开始的,主要原因,是以往在殖民地时代,港英政府是有意不让香港人知道自己历史文化的,但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政府发现有必要教育下一代,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地方,因此大力支持各学校开展研习本地史的活动,目的是透过学生研习本地历史文化,培养出爱港爱国之心,因为在研习过程中,大家都会发现,香港的历史文化,其实是和祖国息息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 事隔差不多九年了,这九年来,我还经常回去给主办单位向新参加比赛的中学生作分享。事实上,当年参加那比赛,是没有甚么老师指导的,只凭我们一班同学自己去做。有一年之久,我们自己每个星期天,都乘车到那遥远的村落,自己找人安排访问、自己找联络人、自己拍照、录音、整理资料。个中的经验,真的是在课本中学不到的。而在往后的日子,我发现这比赛的经验,对我帮助极大,首先是自己对身旁的环境会更加敏感,学会从另一角度欣赏身边的东西,学会了「自学」。当年的比赛,无疑使我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路,直至我念硕士,要自己找题目进行研究,运用的,其实也是这次比赛的技巧。 在今日的教育制度之下,学生可能会在学业上得到不错的分数,却不一定表示学生是社会合用的人。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太过「被动」,要求学生念课本的内容、要求学生依考卷的指示去做,很容易令学生得缺乏主动、缺乏创意。而这一类的课外活动,则可补日常课堂之不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未来学生出到社会工作,遇到的大大小小问题,都是课本上找不到答案的,要他们自己去解决。因此,这些课本没有教授的技能,往往对学生的未来更加重要。 除此之外,研习本地文化和历史,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对自己社会、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前香港人有一个特性,就是成功的香港人,都不愿意留在香港,而宁愿离乡别井,到外国定居发展。「月是人家的圆」,这在九十年代的香港,是很普遍的偏见。结果,最好的人材都走了,只留下没有那么成功的在故地。可是,在政府多年推动本地文化后,情况已有不同。我们这一辈人,很多人的想法是,不管现在在甚么地方升学工作,未来都要回到香港去发展。即使不能回来,都会关心香港,努力为生我育我的香港作出回馈。我自己就曾多次和朋友说过,未来不管我到甚么地方念博士,我都会把一面特区旗帜带上,挂在自己的房间,表示不忘自己的家园。我学成之后,一定会把学会的东西拿回香港,为香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不可以忘本,否则他就会失去自己。可是,不忘本是要教育出来的,这不是人的天性。 在此,再谈一谈语言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自己的语言,那么文化也危矣。现今国际语言学界已一致认为,语言多样化,和生物学上的物种多样化,是一样重要的。我们之间需要共同语(如普通话),但也要保持、发展其他语言的活力,使不同语言和谐并存。 去年十一月我到曼谷参加一个有关亚洲濒危语言的国际会议,就学习到不少东西,现在拿出来分享一下: 为甚么人们会转用其他语言? 为甚么语言消亡对社会不利? 一个少数族裔长老谈孩子们放弃母语: 最后,一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母亲谈到孩子学习政府为他们民族创造的新文字:(注: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世界上语言最复杂的地方,一个和广西差不多大的岛上就有超过八百种语言,现时英语是当地的绝对强势语言,大量岛民正放弃本身的语言,改用英语) 大抵从这些外国(主要是亚洲国家)的节录,大家可以看到本身语言文字对个人的重要。这对我们中国人特别具意义。普通话当年推广的原意,是令汉族各方言的人有共通的语言,但政府并没有说要灭绝方言,而表示方言和普通话可以长时期并存。谈到民族语言时,中央政府更加以宪法形式,定明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语言的自由,而普通话则是各民族之间的交际语。正如今日英语是国际的交际语一样,我们要学好英语,好跟其他国家沟通,但不代表我们就只应说英语、不应说自己的母语。可是,在中国,很多人却歪曲当年中央政府的原意,把推广普通话和灭绝其他方言的生存空间划上等号。更甚者,是把国家的方言政策,套到民族语言之上,不单没有好好发展民族语言,反而待之如一般汉语方言,连推广都不敢。这实在是违背了国家宪法的精神。以前日本统治台湾的时候,就要求台湾的中国人改说日语、甚至以日语思考。解放前民国政府对待中国少数民族,也是不相伯仲,定立了汉化政策,禁止民族语言的发展。当年一些先进份子进行拼音壮文的试验,甚至会被视为反动份子而杀害。解放之后,国家定下了民族平等的方针。可是,现在反而是社会和经济的力量,催使各地人民放弃本身语言,改说普通话。我们要学好普通话,但就不可以发展自己的语言吗?中国文化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多种多样、灿烂缤纷。难道一天如果所有本来的颜色给抹掉,而只代之以单一的、主宰的颜色,这又是我们中国之福吗?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