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概况篇 >> 族情概况 >> 正文 | 今天是: |
![]() |
云南壮族族称的演变与分布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
|
||||||||||||||||||||||||
云南壮族世居地东经100度04分-106度11分、北纬21度45分-27度51分之间的广大区域,东起富宁县剥隘镇南廷村,西至丽江县龙蟠乡新联村,南起勐腊县瑶区乡沙仁村,北抵宁蒗县拉伯乡加泽村。云南省17个地、州、市127个县(市)皆有分布,大部分集中在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计100.3万人,其中文山州壮族87.8万人。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县有广南、富宁,10万-20万人的县有砚山、邱北,1万-10万人的县(市)有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个旧、蒙自、师宗、开远,0.1万-1万人的县(市区)有五华、官渡、禄劝、巧家、宣威、会泽、屏边、弥勒、泸西、元阳、金平、河口、勐腊、华坪、宁蒗等。 云南壮族源于古代越人。越人是我国古代南方最大的一族系,有于越、闽越、东瓯越、扬越、山越、滇越、夔越、南越、夜郎、西瓯越、骆越等。"越"这个字在古书中和"蛮""夷"等字的使用不同。后者是泛指南方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言,前者专指属于越人这个族群的族属。不论于越、滇越,还是西瓯越、骆越都是越人。非越人的少数民族,从来不用"越"作为族称。"越"人为这个族群的族称,是在春秋时吴、越建国后才用的。一部分云南的越人后裔,东汉至隋代称为濮或僚,唐宋时期多称僚,元明清至民国称侬人、沙人、土僚、仲家等。1958-1965年称为僮族,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族改为壮族。
一、 东汉至隋代的濮、僚 (一) 濮 黔西、滇东南有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汉杀郎竹王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同书又载:"兴古郡……多鸠僚、濮。""谈槁县,有濮、僚。"谈槁故治在今云南富源县城附近,北抵盘江,西至南北盘江源头一带,东接贵州盘县。滇黔桂交界之句町亦称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句町县,故句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句町故城在今云南广南。此外,云南之富宁,广西之西林、隆林、田林等县亦属其辖境。 滇池区域亦有濮人活动。《华阳志.南中志》载:"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崔唐候王国以什数。"这里的"夷"是氐羌系,属藏缅语族。"越"即百越系,包括濮和僚。 滇东的曲靖地区有濮人。杜预《春秋释例》云:"建宁郡南有濮夷,濮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张增祺先生认为:"建宁群为蜀汉置,郡治云南曲靖,非湖北石首之古建宁县。建宁县置于刘宋,杜预是晋代人,自然说的是云南的建宁郡。"《华阳国志.南中志》载:"章武初……李恢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一引《永昌郡传》说:"云南郡在建宁南四十五里,治云南县。亦多夷濮,分布山野,千五百人。"蜀汉的云南郡属县七,其管辖范围相当于今祥云、弥渡、大理、洱源、下关、漾濞、宁蒗、姚安、大姚等县地。蜀汉的建宁郡,治味县(今曲靖市),属县十七,其辖区当括今曲靖地区大部、昆明市、玉溪地区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 滇西南的濮人主要分布在永昌郡境内。《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郑纯为太守。有闽濮、鸠僚、越、裸濮、身毒之民。"永昌郡之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括今云南省德宏州、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地区在内。 (二)僚
魏晋时期僚的一支又称鸠僚或鸠民,主要分布在滇东南的兴古郡和滇西南的永昌郡。《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兴古郡……多鸠僚.濮。""(永昌郡)……有穿胸.儋耳种.闽越濮.鸠僚。其渠帅皆曰王。" 东晋时期牂牁、夜郎等郡成为成汉与东晋反复争夺与鏖战之地。东晋与成汉双方争夺的目标不仅是土地,还有剥削对象的劳动人民。因此,成汉李寿时从南中地、牂牁等地掠夺僚人入蜀,以充实因战争而空荒的郊甸。梁朝李膺《益州记》载:"李雄时尝谴李寿攻朱,遂有南中地。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旁郡户三千以上实成都,又从牂牁引僚人入蜀境。自象山(今大相岭)以北尽为僚居。蜀本元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在《水经注.漾水篇》、《晋书.李势载记》、《北史·僚传》、唐代贾耽有类似的记载。李行时入蜀的僚人约十余万户,五十八万人。进衍,最盛时不会少于三四百万人。以今四川范围来看,《晋书.地理志》所载西晋设置15郡,即蜀、犍为、汶山、汉嘉、江阳、朱提、越崔、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郡、巴西、巴东、建平。除新都一郡外,其余14郡有僚。其中,又以岷、沱江中下游及渠江上游地区,即犍为、巴西2郡分布最为密集。 自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至北周灭亡,凡234年,益州扰攘不宁,成都频繁易主,南北朝廷虽不能切实经略南中,但历朝均委命持节都督遥领宁州。宁州属民有称为僚者。《梁书.徐文盛传》载:"徐文盛,字道茂,彭城人也。世仕魏为将。父庆之,天监初,率千余人自北归款,未至道卒。文盛仍统其众,稍立功绩,高祖甚优宠之。大同末,以为持节,督宁州刺史。先是州在僻远,所管郡蛮不识教义,贪欲财贿,劫篡相寻,前后刺史莫能制。文盛推心抚慰,示以威德,夷僚感之,风俗遂改。" 唐宋时期的壮族先民统称为僚。此时期的僚人主要分布在今滇、桂、黔、蜀诸省区。分布区域不同,或据首领的姓氏僚人有不同的称呼。
有宋有代活跃于今滇东南、桂西南及越南北部的是以侬氏为产的壮族先民。唐末以来侬氏就取代黄氏把持西原蛮地区,首先登场的侬氏首领有员州侬金勒、侬金澄、侬仲武和屯洞侬金意等。在侬智高起义前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侬氏首领有知党犹州侬全福、知万涯州侬存在武勒州侬当道以及特磨道(今云南广南、富宁)的侬夏卿等。侬智高起义失败的,侬氏势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部分侬姓改从他姓。《桂海虞衡志.志蛮》说:"智桂西、滇东南、越南北部的大姓。"据史载,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为邕管羁縻州洞的许多首领是侬姓族人,如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归附的七源州属下林洞首领侬善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五月归附的邕州缘边溪洞首领侬广琳,册封为定远将南侬族的主要来泊。中国壮族的侬支系,自称布侬,主要分布在广西靖西、德保和云南文山州的砚山、广南、文山、麻栗坡、马关等地。与壮族自称布土的支系合起来,约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越南侬族总人口超过6万据1982上越南人口统计资料)。位居越南53个少数民族的第二位。 在"右江溪洞之外",还有"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的山僚,地域上与侬氏杂居,住在边僻山区,尚未得到王朝的恩准而自置州洞。这部分僚人又称"花角蛮",元初曾与特磨道侬氏产生纠纷,遭到云南参政忽速刺的攻击。《经世大典.招抚总录》载:"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十二月,云南省参政忽速刺攻破花角蛮等寨,其酋长韦郎遁走。初,广南西道宣抚使兼知特磨道侬士富上言,安宁州沈法昔,招引唐兴州黄梦祥、漂碎县林言与花角蛮围土富所居,杀掠,夺虎符,执其子信以去。又攻其峨州隘岸百姓,既而又言梦祥结盼望殿州岑聪引归仁州、归洛州、上降州、利州军四千人烧劫罗佐州官农郎生所辖那闷村豚那寡州南村、鲁谷村、富州那罗村。……十月三日,忽速刺进讨,十二月七日过昔阳江,经杜箐,九日至花角蛮木苇寨,破之。十二日,攻其寨第一门,贼败夺门。盖其寨十三重也。十四日九道进攻,自辰鏖战,第次破其门,日暮入寨,贼败走,蛮酋韦郎达不知所在。"花角蛮去特磨四日程,安宁州十日程,离唐兴州、睢殿州皆八日程。特磨道元代设广南西路安抚司,治所今广南县城。忽速刺十月三日进讨花角蛮,第四天过昔阳江(今西洋江),可知,花仍蛮的势力范围当在今西洋江流域云南广南县与广西田林县接壤地带。在山僚的西面,今云南文山州境内又有与山僚相近的罗坐、夜回等部落。《桂海虞志·志蛮》说:"而峨州(今富宁剥隘)以西又有罗坐、夜回、计利、流求、万寿、多岭、阿悮等蛮,谓之蛮尊,酋自谓太保。大抵与山僚相似,但有首领耳。" (二)滇东、黔西之僚 蛮《旧唐书·南蛮传》说:"蛮,首领亦称谢氏。其地北至充州一百五十里,东至辰州(今湖南沅陵)二千四百里,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九百里……西至昆明(今大理洱海一带)九百里。""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遗使来朝,以其地为州,拜(谢龙羽)刺史,封夜郎郡公。"从记载来看,蛮位于今贵州大部分地区,且括云南东部一些地区。以州为中心,因其与汉代的夜郎国有关,唐朝封其首领为夜郎郡公。 东谢蛮与南谢蛮 《旧唐书·南蛮传》载:"其地在黔州(今四川彭水)西数百里,南接守宫僚,西连夷子,北至白蛮。……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谢)元深入朝……以其地应州(今黔东南这台江、剑河至黔南的三都一带),仍拜(谢)元深为刺史,隶黔州都督府。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来朝见,为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今福泉、龙里、贵定、惠水、独山等地)。"东谢、南谢蛮因部落首领的名称而得名。 西赵蛮 《旧唐书·南蛮传》载:"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其界东至夷子,西至昆明,南至西洱河。山洞阻深,莫知道里。其风俗物产与东谢同。首领赵氏,世为酋长。有户万余。贞观领赵磨为刺史。"明州在今贵州省贞丰县。西赵蛮亦因其首领之姓氏而得名。 到了元代西南番的主体称为八番,也有称为西南五番、西南番、大龙番者。《元史·地理志》说:"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宣慰使塔海以西南八番、罗氏等国已归附者……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八十万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户八万九千四百。西南番二百一十寨。大龙番三百六十寨。" (三)滇南之僚 棠魔蛮唐.樊绰《云南志》卷四载:"棠魔蛮,去安南管内林西原十二日程。溪洞而居,俗养牛马。比年与汉博易。"由于安南经略使苛政,棠魔蛮不堪忍受,"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号白衣没命军"。这里所说的"白衣没命军",是南诏所建立的沿红河下游的"白衣族"组成的部队。《云南志》中的棠魔蛮是"白衣"中的一部分。江应梁先生指出,"百夷"就是从唐宋时期的"白衣"演化而来。林西原当在今越南老街附近,棠魔蛮居住地当在今红河州南部。汉晋时期,这一带属兴古郡的"鸠僚部"。 宋、齐、梁时期,僚人所在之地,汉人少。中央王朝由于分裂争战,虚弱不堪,大片土地荒废不置郡县,或虽置郡县,亦仅能控制城镇周围之地。很多地方完全成为僚人的世界,与汉族接触少,僚汉的融合很缓慢。北周以后,汉人逐渐增多,封建统治者在很多地方重新开置郡县,僚人与汉人交往增加,民族融合速度加快。至隋唐,全国统一,封建统治势力进一步深入到长江以南的山区以及内地的穷乡僻壤,开置了更多的郡县,并在少九民族聚居区创设羁縻州,从而僚汉融合大进一步。涪江以东至巴岭(今米仓山、大巴山)地区,接近中原,僚汉融合较快,约在唐代后期已基本融入汉族。到了南宋,岷江、沱江中下游地区,除个别地方尚有少数孓遗外,不再有僚人的踪迹。今重庆、涪陵以至贵州遵义的南平僚也大致在南宋中期与汉人融合。宜宾、泸州以南的僚人自唐代以来也在逐渐汉化,但其汉化的速度比较迟缓,直至明代中期为止,这一带的僚人还是对封建王朝的一个严重威胁,直到万历初年平定"都掌蛮"以后,融合的速度才加快。元代称宜宾、泸州以南的中分僚人为土僚。元.李京《云南志略》载:"土僚蛮,叙州南、乌蒙北皆是。"于清代他们中的大部分已从汉俗言语。光绪《叙州府志》卷二十二引《珙县志》:"土僚……县属此类颇少……间或有之,亦我改汉装。"同书卷四十三引《高县志》:"土僚……能说汉话,衣冠尽同。"凉山州之一部人,即晋代的越崔郡范围,魏晋前有濮人居住,东晋以后迁入部分僚人。直至近现代,在今甘洛、石棉县境内,尚有僚人的后裔……曲曲怀。《清溪县志》载:"曲曲乌,僚也。"根据1949年以前马长寿先生的调查,其语言、风俗已基本上同化于彝族,但仍还有僚人的遗俗。如其男女之名以行闪称:男名阿暮、谟列、谟甲等,女名阿宜、阿格、阿介等。这与《北史.僚传》所载僚人的称呼略同。 (五)夷子 与今金沙江流域的壮族关系密切。据《新唐书.南蛮传下》所记载的"夷子",分布区域变动不大。道光《云南通志》引《伯麟图说》说:"羿子,一名沙兔,昭通府属有之。"乾隆《镇雄县志》卷五说:"沙兔,一名仲家。"时至今日,禄劝县彝族仍称壮族为"沙兔濮"。据禄劝县壮族老人讲此地的潘家是从昭通巧家搬来的。 元至民国时期云南壮族有侬人、沙人、土僚、仲家等支系,主要分布在广南、文本、开化3府及其相邻地带。
《粤西路考》曰:"罗台驿逾山而南经倒马坎……昔有普者辂者为夷贼巨魁,荼毒行旅,今就擒,其地隶普氏,而沙侬溷处夷患,时有普氏设哨守之。"侬人分布的东北界至广西府(今泸西县)境内,临安府的王弄山、教化三部(今文山县境内)也是侬人聚居区。天启《滇志》载,教化三部长官司的部夷有马喇、沙人、倮罗、侬人、野蒲、喇记等。侬人分布极南界在红河县境内。明神宗《万历实录》卷三百七十二说:"沙、侬二种,与思陀(今红河县)等九司错地而居。"这里所说的九司是指是指临安府所辖的9个土司而言。明代的侬人还有向西移的趋势。天启《滇志》在叙述临安府诸土司时曾有一段文字曰:"今莲花滩之外即交夷,而临安无南面之虞者,诸甸(临安边境诸土司)为之蔽也。惟是流官惮瘴,久不履其地,诸酋不袭,而自冠,事宜一始自相犄角,而渐相倾印,遂日寻干戈。数十年来,广南沙、侬以征戍,窃据其地。"有明一代沙侬势力最为强大,兵精且众,经常听从朝廷的调遣。由于临安府这境土司之间常发生纠纷,官兵又不能栉制,惟调遣能适应炎瘴之地的沙侬兵前往镇慑,侬人的部分西迁是完全有可能的。临安府所辖的纳更司(今元阳)也有侬人居住,始修于明弘治年间的《蒙自县志》卷一载:"纳更司……部夷种人四,侬人、僰夷、窝泥、沙人,村浇往往以蛮名,如蛮密、蛮拱、蛮课。"该书卷三《社会志》曰:"侬人,侬智高之后,亦作龙人,县初无此种,因纳更土司龙姓者兄弟相争,约侬人为助,后侬氏寝衷,侬人遂育种于蒙,其俗与沙人相似。"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以教化三部、王弄山、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下辖开化、王弄、安南、永平、东安、乐农、江那、逢春8里。据乾隆《开化府志》卷一记载,清代前期开化府内居住着侬人、土僚、沙人、濮拉、毋资、倮罗、摆夷、汉人、拉基、僰人、阿成、孟乌、阿戛、拉黑、喇欲等。8里总寨数1203,其中侬人265寨,居首位,土僚96寨,沙人47寨。开化府8里均有侬人居住。其中东安里(今砚山县)共173, 侬人75寨,占43.4%。以上2里是侬人分布最普遍的地区。麻栗坡的侬人有被称为土人者。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土人,其类独一,女人梳装与汉人同,青服短衣裙,言语与汉人同,婚丧礼与侬人同,稍识文教,田蓬与桂边接壤有其人。" 清中叶以后,由于汉族人口大量的移入,广南、开化府的民族状况发生变化,侬人聚居的村寨已不占这个地区的首位。以民国时的马关县为例,民国时期的马关县相当于清初的逢春、永平2里。据乾隆《开化府志》记载统计,清初永平、逢春2里计203寨,与其他民族杂居仅有5寨。据民国《马关县志》卷一统计,马关共计589寨,其中汉人269寨,侬人92寨,沙人18寨,土僚12寨。民国时期汉人聚居村寨高居首位,侬人退居第二位。在中边境地区增加了大量的苗族和少量的瑶族。 清代的广西府(治今泸西县),辖师宗州(今师宗县)、弥勒州(今弥勒县)、邱北州同(今邱北县)和维摩州(今砚山县)。府治、师宗州、邱北州同有侬人居住。清康熙《师宗州志》载:"(侬人)……五罗河、鲁克、丁利、坝陵、蚌别、坟节处多有。"师宗州的侬人少于沙人支系。临安府内建水州有侬人,清雍正九年《续修建水州志》卷二记载,建水州内居住着倮罗、霸夷、窝泥、毋资、濮拉、沙人、土僚、侬人、白人等。纳更司的瓦渣(今红河县境)也有侬人。嘉庆《临安府志》卷十八说:"瓦渣……计有种人五:侬人、濮拉、倮罗、僰夷、窝泥。"在个旧县境内也有侬人,民国《个旧县志》卷十有关于侬人的记载。 (二)沙人
清代广西府的沙人集中聚居在师宗州。清初师宗州(括今师宗县和邱北县的大部人)的主体民族当为“沙人”。康熙《师宗州志》卷三载:“师宗昔称羁縻州……沙人居其七,倮罗居其二,汉人只一耳。”“沙人有黑白二种……雄比、怒雄、沙完、龟缺等村寨有之。”历史记载如此,今人的口碑传说亦如是说。据高立士先生调查:“传说清初不仅南盘江流域的十三槽是壮族聚居区,而且今日的师宗县丹凤镇、大同、彩云乡,乃至西北的葵山乡、雄壁镇等处均有壮族分布。大同乡新安村及山外有沙人坟遗址。”沙人的主要聚居区在上下七槽。上七槽即黑耳、普槽、坝昂、五洛河、鲁克、蚌别、坝村,杆当于今日师宗县的五龙、高良、龙庆3个乡。康熙《师宗州志》卷三记载:“上七槽沙彝,白沙彝种也,惟黑尔为黑沙彝,性皆犷悍,好仇杀,近州者为上,无姓氏。”下六槽相当于今日邱北县东北部与师宗县接壤的地区。康熙《师宗州志》卷上载:“下六槽沙彝曰阿宁乡、宜常、补罗、六桂、锅底、者旦,先拭目以待维摩州,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维摩隶师宗焉,地近粤西广南、暑湿。蛮人更悍,名白沙人。”上七槽的沙人聚居状况至今仍未改变。今日师宗县五龙、高良、龙庆3乡的壮族19376人(1990年统计)占全县壮族总人口91%。据民国《邱北县志》统计,民国15年前后邱北县有人口约八万人,其中沙人二万余,占邱北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下六槽的沙人的聚居地的状况未改变。现在,这些地区仍是壮族沙支系的主要聚居。 清初开化府共有沙人聚居47寨,占总寨数的3.9%。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沙人逐渐被汉人同化。清初开化、乐农、王弄、安南4里有沙人聚居11寨,沙人与其他民族杂居3寨。民国时期文山县辖开化、乐农2里和安南、王划2里的大部分,沙人聚居的村寨已不复存在,公有与其他民族杂居的6个寨。清初永平、逢春2里有沙人聚居19寨。民国时期马关县括永平、逢春2里,仅有沙人聚居18寨。 清代的临安府(治今建水县),辖建水县、石屏州(今石屏县)、阿迷州(今开远市)、宁州(今华宁县)、通海县、河西县(今峨山县境)、习峨县(今峨山县)、蒙自县及纳楼茶甸长官司(今建水县南部)、亏容甸长官司(今红河县东南)、左能寨长官司、思陀甸长官司(今红河县西南)、落恐甸长官司(今红河县西南)。这些州县和各长官司辖地内均有沙居住。 滇南元江府也有沙人。康熙《元江府志》卷二说:"沙人,习俗多同侬人,慓劲过人。惟元江境内止在惠远、定南二里。"民国时期的《元江县志稿》内还有关于沙人的记载。现在元江已无沙人。个旧县内也有沙人,民国《个旧县志》记载:"沙人性狡而悍,多居山谷。"澄江府的路南州(今路南县)也有少量沙人。 沙人分布的西端在普洱府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载:"沙人,思茅有之,习俗多类广西(州)侬人……言语服色与摆夷相同,居多近水,喜食酒及腥辣等物……以耕种渔猎为业。"近代易武的沙人村、那着村仍有一部分壮族,即沙人。易武在清代属思茅管辖。道光《普洱府志》所记载的思茅沙人,实居住在易武。普洱府的他郎厅(今墨江县)也 人。道光《他郎厅志》说:"沙人,性强悍……居多近水,以渔猎为业。"近代以来,墨江已无壮族。普洱府边境的勐龙(今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龙)有较多的沙人。《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六十二载,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公元1766年7月)大学士管云贵总督杨应琚的奏章说:"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又有勐龙沙人头目叭护猛呈称:我所管地方约二千余里,并所管沙人暨共七十余寨,计一千余户,概请内附。……叭护猛等原籍内地广南夷民,流落外夷居住,现闻大兵攻克整欠,慕化来归。边外夷人种类甚多,一种之中,又有数种,惟沙人止系一种,幅员广阔,若准归附,可与整欠、孟艮犄角相倚,直与南掌、老挝接境。且沙人武勇,边方得此,尤资防范。"今西双版纳勐腊县仍有部分沙人居住,由于长期受傣族的影响,双方生活习性上已基本相同,只是语言上稍有差异而已。 (三)土僚
按头饰的形状,开化府的土僚分为尖头、平头和搭头3种。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土僚人,系本地土著,多住于热带地……搭头土僚,其类女人服长裙,衣小黑色,头纂扭于顶上,以巾裹其发夹下,种田而食。……尖头土僚,其性质礼教与土僚相似,足以女人头上以包尖为美故名。……平头土僚,与两类大我相同,惟女人头纂是平的,亦因之故名。" 广南府和广西府也有部分土僚。道光《广南府志》载,广南府有花土僚和白土僚两种。他们与开化府的这两种土僚在衣饰和婚丧习俗等方面相一致。乾隆《广西府志》卷二十一载,广西本府有土僚,弥勒州(今弥勒县)有土僚18寨。民国《邱北县志》统计,邱北县有土僚人口千余,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8%,分为黑土僚和花土僚。民国《邱北县志》说:“土 ,状类摆夷,惟妇女以黑布盖头者为黑土僚,花布盖头者为花土僚。亦读书,习尚与摆夷同。”
清代蒙自县境也有仲家。《续修蒙自县志》卷三载:"苗子,三苗之裔,有九种,黔省最多,流入滇中者惟仲家花苗而已。"平彝县(今富源县)的仲家,被称为仲彝。康熙《平彝县志》载:"仲家习俗俭约,男女皆事犁锄,服短衣长裙,构楼而居,好食犬鼠,病不服药,惟务祭鬼,相传为宋时因罪投荒者,祀祖犹类华,俗多姓王。"《弥勒州志》认为境内的仲家即沙人。文曰:"种家亦人仲家,即沙人也。性刚直,出入佩刀,善弓弩好猎,亦善耕种。" (五)其他 "喇记"与"腊兔" "喇记"或写作"喇奚""那机"。天启《滇志》卷三十说:"教化三部长官司,部夷曰马喇、曰沙人、曰喇记。"直清代的记录中"喇记"写作"喇奚"。乾隆《开化府志》里甲附有喇记聚居寨2个,其一在逢春里(今马关),另一在东安里(今西畴),在王弄里有一寨腊兔与濮人混居。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喇奚,居深山,火耨刀耕。男子宽博大袖,垂髻于脑后。女人以五色毛线为衣,上作井口,自头罩而下。""喇记"是明代教化三部长官司、清代开化府境内的土著居民,何以称为"喇记"则不得而详。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明末清初之时,仅有土著人那机、瑶人,于兹水土平坝之地,陆续开挖成田,耕作居住其间。"后来广南侬氏的分支迁到老街(今西畴老街镇)治理各族,更名为牛羊土司。"那机"就是"喇记",居住在今麻栗坡北部与西畴连接地带的时间比侬人还早。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那机人,其类独一,语言与侬人通。原我郡系其先到,开挖为田,只知耕作而食,不知文教。清乾隆时,为侬人所逐。现本村只有数户,其服与摆夷同。"所谓"为侬人所逐",实际上是混合人"侬人"之中。因为他们的语言与侬人通,在"侬人"逐渐占多数的情况下,便很自然地与"侬人"相混合。 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说:"腊兔,与仆喇相似,怕近汉人,男女亦知耕织,婚丧饮食甚俭。男服蓝布大袖衫,有领;女服红布大袖衫,开一窝,从头套而服之。"道光《云南通志》引《伯麟图说》说:"腊兔,勤俭守法,治其田庐,罕与人往来。开化府有之。""腊兔"一名,未见于元、明时期记录,不知其来历。但其服饰与"喇奚"相似,且"喇"与"腊"是同志字,只是"兔"与"奚"不同。故其最初名称或相同,后来产生差异。而所谓"腊兔,与仆喇相似",是"怕近汉人"这一点与"仆喇"相似,并非民族与"仆喇"相同。乾隆《开化府志》、《伯麟图说》特别将"腊兔"列为工化府境内民族的一种,说明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开化府境内的"腊"不会太少。乾隆《开化府志》卷三《山种.里甲附》载清朝初年开化府各里的村寨及寨内的民族成分,其中永平里(今马关八寨)所属村寨分别为"侬人""沙人""摆夷""倮罗"等,其中有一个村寨为"腊兔寨",但寨内居民却为"侬人"。显然,这个村寨的侬人居民最初我为"腊兔",与侬人虽为同一民族,但存在地方性的差别,后来逐渐与"侬人"更为接近,乃放弃"腊兔"的称呼而成为侬人,村寨却依旧保留着过去的历史名称。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