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概况篇 >> 族情概况 >> 正文 | 今天是: |
![]() |
广东壮族概况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
|
||
广东壮族概况
广东的壮族世代居住在粤北连山县南部,历史上称这里的壮胞为“峒民”,至今壮区仍流传着“宜善九村外七峒,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良民一半瑶”的俗谚。 从语言、风俗及宗支族谱的调查、史志记载及当地民间传说多方面考证,连山壮族大部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最早到连山定居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从广西富川迁至永丰、福堂的陆姓壮族先民。据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的记载,壮民多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广西迁来的。由此推断,壮族由广西迁来连山至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他们和相邻的汉、瑶族交错杂居,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民族聚居局面。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广东省内的壮族人口有18万多人,约占全国壮族总人口的0.92%。粤西北部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全县壮族人口42,8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约占全省壮族总人口的1/3。该县12个乡镇,均有壮族分布,集中聚居区分布于县境南面的小三江、福堂、永丰、加田、上帅等5个乡镇。此外,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自治乡,有壮族人口4000多人。其余壮族群众则散居省内90多个市县,其中的大部分散居于珠江三角洲的广州、东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江门等市,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他们大部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壮族聚居区。壮族目前是广东境内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广东壮族社会基本上以姓氏血缘为纽带 ,多数是一个姓氏一个村寨,也有二三个姓氏为一个村寨的 。建国前村寨内部多实“村老制”,并且保留着部分原始民主议事的痕迹--“里排众议”。 父系小家庭制是壮族主要的家庭结构,儿子长大成婚后多数即分家 。儿子有继承权,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严格遵守本民族同姓不通婚的原则 ,但与汉族通婚不受限制,与瑶族通婚则为数极少。婚仪有“订婚”、“行聘”(送彩礼)、“迎娶”、“回门”等 ,部分吸取了汉族的形式,但仍保持有本民族的特色。 壮族多同一姓氏住在一起建村立寨,壮语称为“班” 。如“班壮”、“班局”、“班罗”、“班瓦”、“班翁”、“班管”、“班陵”等。 广东壮族人以大米为主食 ,菜肴别具特色,几乎每家都有酸菜缸,一年四季都有浸酸豆角、芥菜等 。喜欢用生猪血配花生、香料等灌入猪肠,煮熟后切片待客。农历四月初八的“牛皇诞”有吃双色饭的习俗。糯米糍粑是壮族节日和喜庆中不可缺少的应节食品。 壮族女装无领右衽,袖宽大近尺 ,长至膝盖,用不同颜色的布条镶嵌滚边,一般有二三道边 。肩内贴布在外,起缝三道线,称作“反缚衫”。妇女加滚边兜肚(小围腰),腰间挂有一串穗形线筒 。姑娘出嫁举行婚礼时,着盛装,穿绣花衫、勾头花鞋,衫外罩有流苏的围肩,裤外加贴花腿筒、红绒布做成的散布裙 ,称“因”。男装有右衽与对襟两种,右衽衫反膊无领,衣纽用铜扣 ,系长腰带,对襟衫比较短窄。男女着长裤,式样无别,俗称牛头裤,无袋、无裤耳 ,用一铜线穿双带系裤头,后改用铜扣或布扣。建国后壮族服饰已随时代有所变化,除了节日和喜庆场合穿着本民族服装外,一般日常服装与汉族无异。 和其他地方的壮族一样,广东壮族重视过春节 ,从年尾几天到除夕、大年初一直至正月元宵节才结束活动。节日里,男女老少村与村隔河对唱 ,以知识歌为主要内容,如猜迷、计算等,通宵达旦。比较重要的节日还有二月二 、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九、冬至等。 广东壮族信仰多神,受汉族道教影响较深 。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神明主宰,处处皆有神灵。另外还保留崇拜自然景象,如日蚀、月蚀等。 壮歌是壮族各种不同类型民歌的通称,其中有坐堂歌、年晚歌、呵哩歌、情歌、杂歌等。在粤北的百里壮乡,有出门三步起歌声的美誉,习俗有以歌迎客、经歌奉茶、以歌送亲之风。壮歌主要的形式是四句、五句一节 ,也有长达六七十句构成一节的自由体,但五句最为流行。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