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概况篇 >> 文化风俗 >> 正文 今天是:
壮剧与德保
作者:僚人老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字体:

壮剧与德保

本站旧版发布时间:2005-2-2 2:21:26 

壮剧,是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一个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

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其中包括广西的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和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并受到汉族戏曲和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壮剧的演出。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南路壮剧源自当地的民间歌舞。

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起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表演形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唱、做合并的一般戏曲表演。由于演唱中多用“呀哈嗨”为衬腔,又叫做“呀哈戏”。主要唱腔有慢板类的“平板”、“叹调”,中板类的“采花”、“喜调”,快板类的“快喜调”、“高腔”,以及散板类的“哭调”、“寒调”、“诗调”等。伴奏乐器以胡琴类的清胡、厚胡和小三弦为主。

壮剧在广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人民政权的成立,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关怀下,壮剧逐步的形成了从音乐唱腔、表演风格、舞美服装等别具一格的民族大戏。

1951年3月,在德保人民政府的安排下,由曾经参加过广西学生军的林中鹤领头组建了“安东街业余演剧团”,利用当地木偶戏的音乐唱腔,改编了当时在北方老区流行的《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获得的巨大的成功,一些剧中的唱段也在群众中流行传唱,很受欢迎。

在演出成功的鼓舞下,该团又推出《白蛇传》、《血泪仇》和《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剧目。

1954年,县文化科领导安东街业余演剧团根据壮族民间传说,创作了壮剧《宝葫芦》。当时,专门调用木偶戏艺人赵孟伯老师傅加盟,参加剧本修改和演出。赵孟伯老师傅是一个眼睛不方便的艺人,但是他的唱功和演技很好,同时也是一位编剧能手。

1954年,桂西壮族自治州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德保的节目《宝葫芦》和《捞虾舞》获得了优秀节目奖。(《宝葫芦》剧本由莎红、龙辛翻译整理;《捞虾舞》由黄小曼、张润增协排)

1955年,以该节目为核心,组成了由广西音乐工作室主任满谦子任领队的广西代表队赴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当时主要演员是:张琴音、赵孟伯、农正丰、黄炳兴)

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时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欧阳予倩也邀请广西代表队到中戏小礼堂进行演出。

这次会演,源自德保的《宝葫芦》、《捞虾舞》都获得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的优秀节目奖。

壮剧上京会演获奖的消息传回广西、传回壮剧发源地的德保,人们都非常兴奋,少数民族艺术能到北京登大雅之堂,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美,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这一切,使得壮族艺术家们十分激动。同时,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955年5月25日,德保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科宣布正式成立德保壮剧团,由赵孟伯、农正丰、张琴音担任副团长。(团长暂缺)

1957年,百色地区文化科在德保召开南、北路壮戏老艺人座谈会,交流传统剧目和表演风格探讨壮剧发展与壮剧演出队伍的建设问题。

1957年8月,百色地区文化科决定以德保壮剧团为基础,合并靖西壮剧团,新的名称是《南天壮剧团》。后来又改称为《靖德壮剧团》,过了不久,还是改回来叫《德保壮剧团》。

团里的骨干成员新增了木偶戏艺人黄灯炜,他更是多才多艺,能编能演。

1958年3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由黄灯炜改编、蓝鸿恩、侯枫、周游整理翻译、滕泱凡导演的壮剧《红铜鼓》在自治区首府南宁献演,引起很大的轰动。(该剧的剧本在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剧本评选时获三等奖。)

1958年8月,德保壮剧团改制为地方国营。

1958年底,为了发展壮族民族文化,自治区文化局派出滕泱凡到德保,就德保壮剧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安排。

1959年2月,德保壮剧团特别从隆林招收了5名演员,连同本团的全体人员共44人,在南宁的广西文艺干部学校进行了接近1年的培训。

1960年2月,百色地区宣传部和广西自治区文化剧为德保壮剧团升了一级,在德保壮剧团的基础上,成立右江壮剧团,直属百色地区文化局领导。地区领导调了田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农天德担任右江壮剧团的团长,赵孟伯、农正丰、张琴音仍然担任副团长。

1961年,右江壮剧团在自治区文化局的支持下,加强了作曲、导演、编剧、舞美等艺术骨干力量,壮剧艺术发展随之进入了新的时代。大型壮剧《百鸟衣》就在当地演出了300多场,还为苏联专家、国家文联参观团作了专场演出。《民族画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戏剧报》和《广西日报》都发表了评论和剧照。

其他的移植剧目《洪湖赤卫队》、《半把剪刀》、《夺印》等,也得到了好评。

1964年,壮剧《水轮泵之歌》出台,参加了自治区现代剧观摩汇演。中唱公司还出了唱片。

1965年,右江壮剧团调进南宁,进行了整顿提高,在广西各地招收了一大批学员,并由广西京剧团、广西歌舞团、广西戏曲学校、广西艺术学院借调了基本功、身段、声乐、文艺理论教师,对原来的右江壮剧团和新学员进行教育培训。

1965年8月,自治区有关领导正式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成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成立30多年来,努力开掘本民族的文化宝藏,注重继承与创新,先后创作演出了《宝葫芦》、《百鸟衣》、《外乡来的情人》、《红铜鼓传奇》、《瓦氏夫人》、《金花银花》、《羽人梦》、《月满桂花江》、《醉洒英雄》、《歌王》等传统和现代剧目,多次获国家及自治区奖励,4次代表广西参加全国重大的艺术活动。特别是大型风情壮剧《歌王》,以其瑰丽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团结的积极主题,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化大奖及多项文化单项奖、’97曹禺戏剧文学奖。

说到壮剧,不得不提到刚刚去世(2005-01-23去世)的素有德保县民间文艺泰斗美誉的、德保县山歌协会前会长、德保县壮文学校前校长、壮剧艺术前辈何仕雄老师。

20034月,壮族在线站长红棉树在德保县城采访了这位老先生。何仕雄老先生于1923出生,自幼熟悉德保、靖西、那破一带的各路山歌,师从南路壮剧民间艺人,集德靖地区一带民间诗歌、说唱、壮剧等才艺于一身,堪称德靖地区民间文艺泰斗。以能编善唱、出口成歌而出名,且善于组织和指挥山歌活动。他精通南部壮语的靖西央话、侬安话、德保府话和马隘话,以及北部壮语的右江土语(田东、田阳一代的壮语方言)等多种壮语方言,

何老先生熟悉的壮剧唱腔的有平板、叹扳、采花、诗调、喜调、喜调转高腔、哭扳等,另外还有末伦、珍姐达汪等民间小调。作为南路壮剧的老艺术家,他的去世是壮族文化的一大损失。(完)



后记:在即将开幕的《2005春节德保靖西贝侬歌会》到来的时候,老怪整理手边的资料,敲出本文,也算是对本次活动的预先祝福!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