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概况篇 >> 文化风俗 >> 正文 今天是:
壮族民间文艺奇葩——靖西提线木偶戏
作者:梁明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字体:

靖西提线木偶戏

●梁明清

    靖西民间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壮剧、山歌、巫伦、抛绣球等外,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提线木偶戏。

    在靖西,群众多称提线木偶戏为“木雕戏”、“土戏”,由于表演师在演唱时多用“呀哈嗨”为衬腔,故又称“呀嗨戏”。提线木偶的脸谱一般用秋后砍伐的柚木或银木雕成,涂上褐石,根据要体现的人物个性用墨描绘五官,架肩配衣服,并在衣服双袖、双肩和背部系上细绳,细绳上端连接挂钩把手,由表演师操纵动作唱演。木偶身高一般在一尺左右。人物主要有“文武”、“小生”、“须生”、“丑生”、“红脸”、“花脸”、“花旦”、“刀马旦”、“青衣”、“闰门”等。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三弦、秦琴、木叶、锣、钹、木鱼等。音乐和唱腔有开场曲、高腔调、平调、诗调、采花调、喜调、叹调、哭调等,有时穿插巫伦调、下甲山歌,属板腔板体和联曲体相结合的形式。没有预编的固定唱本,表演师出演前看小说,记住对话、情节,登台后随编随唱,常连演十几甚至几十场。戏目大都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白蛇传》等。近年来陆续有些表演师用现代戏目表演,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内容。

    靖西大部分地方都有请提线木偶戏表演的习惯。北部乡镇村屯如今逢润年闹春还保持请提线木偶戏助兴的习惯,而且一演就是数天。提线木偶戏表演时,在露天空地用木板等围搭一个舞台,台内挂幕布作为场背景,表演师在幕布后面从上方探出木偶操纵唱演为了表演的生动性,表演师前面另有幕布摭挡,使台下观众看不到人,老生、小生、花旦、老旦以及“千军万马”均由表演师一人操作,既有类似旁白的情节叙述,又有现场动作表现,既有唱调,又有对白,遇上打斗情节,刀来枪往吆喝阵阵……

    据考证,靖西提线木偶戏的来历有三种传说。其一是,南宋张天宗部下抗元失败来到那鉴(今靖西旧州街)定居,由江西籍士兵所传授(据《梦梁录》一书介绍,那时江西已有了“傀儡戏”),后来,靖西本土艺人将壮话、本地曲调套上去,即成为“土戏”。其二是,在清代中叶时,在曼巷(今靖西新靖镇亮表村大晚屯)有一个叫岑公继柳的人,年轻时候在越南老街看到从中国云南请来的木偶戏演出,回乡后即仿演起“土戏”来。岑公继柳成为靖西“土戏”的第一代表演师,后本村黄公花、黄志原、黄永吉、黄英武、黄登伟和黄满珍、农英等相继传承为第二至第七代表演师,已流传200多年。其三是,100多年前,在今靖西同德乡足表村一带,由廖瑞麟、张公孟炳为第一代表演师把木偶作为“演员”摆在凳子上开始演板凳戏,后第二、第三、第四代表演师廖绍文、廖植璜、冯正明改用提线木偶表演。

    靖西提线木偶戏的来历,究竟真正源于以上哪种传说,难于定论,但把它们看作是提线木偶戏流传的多个支派是可以肯定的。提线木偶戏在靖西发源已久,流传甚广。从民国10年1921年起,即从曼巷黄英武表演师以后,提线木偶戏在靖西发展繁荣,业余戏组不断出现,近年业余戏组一度发展到了30余个。他们不但在本地演出,而且常应邀到德保、那坡,大新、云南富宁和越南高平等地表演。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