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僚人家园
-什么是壮民族?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概况篇 >> 文化风俗 >> 正文 今天是: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西卷·综述部分(一)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1    
          ★★★ 【字体: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广西卷 (综述部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的曲艺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韵律独特,曲调丰富多彩,语言形象生动,风格多变,艺术特色浓厚。

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195835日成立,位于祖国南疆。东南与广东相邻,东北与湖南接壤,北与贵州相毗,西北与云南相连,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交界,南濒北部湾,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的沿海少数民族自治区。它幅员辽阔,南北宽约610千米,东西长约750千米,总面积236660平方米。据1992年全国人口普查4438万,占中国总人口3.76%,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10位。聚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42万,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现行的行政区划分为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贵港、玉林、钦州等地级市及南宁、百色、河池、柳州、梧州、贺州6个地区,下设9个县级市、12个民族自治县、60个县。南宁市为自治区首府。广西属于东部地区,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西南和华南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从全国的经济战略布局看,它连接着中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从经济发展状况看,它又属于西部待开发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西的这种地理环境,有其独特的意义。

    在四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广西土著居民的祖先——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先秦时期,它为古代百越民族分布的地区。秦统一中国以后,广西地区属桂林郡,广西称“桂”由此而来。三国时期,广西地区属吴。隋时,属扬州所辖。唐代广西先后属岭南道、岭南西道。宋代广西称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之称即由此开始。元朝时期,广西属湖广行省,后在湖广行省南部分设广西行中书省,开广西省之先河。明朝把省改为布政使司,置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设广西省,省会桂林。民国时期,广西仍然设省,省会一度迁南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广西省。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广西省,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设在南宁。

    广西少数民族中,壮、侗、仫佬、毛南、水5个原居民族同源于中国古代南方越族,他们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瑶、苗、京、彝、仡佬等5个民族于隋唐以后陆续由外地迁入。其中瑶族自隋唐开始由湖南和广东迁入,到明代广西已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苗族原生活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宋代以后,从湖南、贵州迁入。回族在广西定居始于宋代,主要从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湖南、广东、云南地等迁入。京族自明代开始由越南涂山等地迁入。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氐羌民族中的一支,于明洪武年间从云南等地迁入。仡佬族是清雍正年间由贵州迁入的。

    广西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中部、西部、西南、西北部,其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杂居的情况在广西相当普遍,几乎所有县、市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聚居。

    广西各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10个民族均有本民族的语言。除京族语言所属的语系、语族和语支尚未确定外,其他9个民族的语言均属汉藏语系。其中,壮语属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侗语、仫佬语、水语和毛南语均属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彝语属藏缅语族的彝语支。苗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瑶族有4种语言:约半数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话,属苗瑶语族苗语支;还有部分瑶族说“ 珈”话,属壮侗语族,也有部分瑶族操汉语方言。由于广西各民族长期杂居共处,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少数民族群众会讲汉语,其中又以桂北方言“柳州话”较为通行。汉族也有不少人会说壮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在民族杂居区,有的人能讲几种民族语言。

    他们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近几年已发展成为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民歌节。还有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苗年节、侗族的冬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京族的唱哈节、水族的端节、彝族的跳弓节、仡佬族的拜树节等都极具特色。每逢节日,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富有情趣。

    广西各族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自秦以后,不断爆发反暴政、反压迫以及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洪秀全为首领的金田起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和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的部队,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斗争中,取得了纸桥大捷和镇南关大捷。为了正义的事业和革命的胜利,广西各族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1925年,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的建立,掀开广西人民民主革命斗争的新篇章。1929年底、1930年初,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领导发动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工农民主政权,开辟了拥有20多个县、100多万人口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当时中国较大的10多个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中,中共广西省工委领导组织了10多万青年入伍,建立了多支抗日游击队,举行了有名的桂东南和钦廉抗日武装起义。中共广西地下组织开展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独裁、反对内战、反对卖国的斗争及护厂、护路、护校的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西,接管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族人民担负起保卫祖国南疆神圣领土的重任,并为之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中,除汉族外,壮、瑶、苗、侗、回这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据1992年统计,上述5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1452万、132万、132万、41.7万、6.8万。壮族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柳州、南宁等6个地区的60多个县、市;瑶族主要分布在金秀、巴马、都安、大化、富川、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县和一些边远山区;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等4个自治县;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龙胜等3个自治县;回族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宁三市和一些城镇。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的少数民族。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宜州、柳州等县、市;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南丹、都安等县;京族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市境内的 万尾、巫头、山心等地。水族、仡佬族和彝族,分别从贵州和云南迁来,居住在南丹、隆林、那坡等县。

    在文字方面,壮族人民曾借用汉字的形、声、义创造了一种方块壮字,称“土俗字”,最早见于唐代的碑文。但这种“土俗字”缺乏统一规范,书写难度大而未能广泛通行。为了保障壮族人民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1956年国家委托有关部门帮助壮族人民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壮文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在壮族聚居地区推行。

    广西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和睦相处,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生活将他们紧紧连在一起,汉族人民离不开少数民族人民,少数民族人民也离不开汉族人民。大家团结奋进,共同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保卫祖国南疆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广西是中国重要侨乡之一,祖籍广西的海外华侨、华人约有260多万,分布在92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关心广西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广西各民族流传的各种民歌,为广西赢得“歌海”之称。此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美动人的长诗、故事、传说、童话、民谣等成为民族文学的宝库。各民族的文艺更是绚丽多彩。其中有壮剧、师公戏、侗戏、苗戏、毛南戏等少数民族戏剧,还有桂戏、彩调、邕戏、牛娘戏、桂南采茶戏、粤戏、文场、渔鼓、唱师、末伦、古条、排见、哈典国等地方戏剧和曲艺。音乐、舞蹈品类繁多,各具特色。扁担舞、铜鼓舞、多耶、芦笙舞等极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采。壮锦、瑶锦、苗锦以及刺绣等,图案别致,纹样精美,色彩绚丽,名扬中外。名胜古迹,美不胜收。铜鼓和花山崖壁画闻名海内外。壮族的“干栏”、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以及汉族真武阁等建筑别具风格。民间医药内容丰富,疗法独特,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的珍宝。

    广西的民族文艺是在民族的土壤上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各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气质风韵,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方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影响较大的有取材于壮族生活并出于壮族作家之手的《百鸟衣》、《刘三姐》、《宝葫芦》、《蛇郎》等。广西文学艺术是祖国文艺园地里一枝艳丽的奇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壮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旧石器时代,今壮族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桂林甑皮岩人,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制造陶器和驯养家猪的古人类之一。据体质人类学的比较研究,甑皮岩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的体质特征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现代壮族人,又与其有着较明显的相似体质特征。壮族及其先民,是自古在这一地区生息繁衍的土著民族。同时,据考古资料及史籍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壮族先民就与中原民族有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交往。

    壮族源于我国岭南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和骆越两大支系。西周至东汉时称“西瓯”、“骆越”、“陆梁”,出现在《淮南子》、《史记》、《汉书》等古籍中。《后汉书·南蛮传》称“乌浒”、《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则称“俚”、《隋书》称“僚”、三国时代称“亻”、南宋称“撞”、元、明、清称“獞”,1949年后统称“僮”,1956年把“僮”改为“壮”。这些称呼,与壮族地区出土的中石器、新石器和“柳江人”的古人类有密切的联系,印证壮族是广西的一个土著民族。从远古以来就生息、战斗在祖国的南方,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为创造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贡献。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是壮傣语支里的重要语言之一。与它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在国内有布依语、侗语、傣语、仫佬语、毛南语、水语、黎语;在国外有老挝语,越南的土语、侬语,泰国语和缅甸北部的掸语等,其中布依语与壮语最为接近。根据壮语词汇和语音的差异,又分为南部和北部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界,以北属北部方言,以南属南部方言。宋代时曾使用汉字的形、音、义创造了方块壮字,称为“土俗字”,例如“田”字,壮语读“那”音,上音下义构成“那”字。在许多地方被用来记事记物,还用来记民歌,但缺乏规范,未能通用。1955年采用拉丁字母创制了拼音壮文。

    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用勤劳的双手和高度的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诸如铜鼓、花山崖壁画、壮锦和壮族歌圩等。

    铜鼓,用于军事、祭神、娱乐的青铜制器,约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用模型铸造,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和浮雕。纹饰花样各有不同,有的古朴庄重,造型优美,它的冶炼技术和造型艺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表现出壮族和南方各兄弟民族人民的祖先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

    花山古崖壁画,是用土红色赤铁矿粉画在石灰岩峭壁上的古老画图。在广西西南部壮族聚居的宁明县明江下游和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左江两岸,长达二百多公里的地段上,发现有84个地点,183处,其中最大的画幅位于宁明县驮龙乡巴耀村对岸的花山。花山古崖画画面长221.05米,高40米,1800多个舞蹈姿态的人物形象。还有其他动物、鸟类、铜鼓等图滕和画像;笔调清晰,风格古朴,形式奇特,内容是描绘古代壮族的先民崇拜的青蛙图腾,祭典天神的隆重仪典,成为壮族古代文化的珍品。从画面上看,这些崖画是当时壮族先民在未受外来影响的情况下创作的。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壮锦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它是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以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古今中外。据统计,传统织用的壮锦花纹图案有万字纹、水纹、菊花纹等,还有复杂的蝴蝶朝花、凤穿牡丹、双龙抢球、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数十种图案,可做床毯、被面、围裙、手提袋、头巾、衣边装饰等。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早在汉代刘向《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春秋时《越人歌》的记载,古老壮歌——《越人歌》。

    春秋时代楚令君子晰,于公元前528年游岭南,人们为他开了一个舟游盛会。一位榜 世越人为他唱了一段歌,以歌代言表示了敬意。汉字记音是“滥兮扑草滥予?昌桓(音护)泽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提随河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壮族语言学者韦庆稳先生根据当时的意译,先把记字的中古音拟为上古韵部,再构拟成相近语音的上古壮语,最后与现代壮语方言对照,结果发现,原歌的记音、音译、义译和壮语语言结构基本上相同,越歌与壮语的综合关系(包括歌体、韵律、意义、语音、语法、修辞等)是肯定的,这是一首古老的壮歌,词意是:“今夕何夕兮,舟中何人兮?大人来自王室。蒙赏识邀请兮,当面致谢意。欲瞻仰何处访兮,欲待游何处觅。仆感恩在心兮,君焉能知悉。”这首歌即使用现代壮语念,也能大体读通,其特点是:(1)倒装构词法,如晚今(今晚),晚哪(哪晚)。定语在中心语之后,是壮语语法区别于汉语的主体特征。(2)腰脚韵,如第三句的am与第四的am。(3)反映了壮语的习惯语。如“喉中感激”,这与汉语所说的“心中感谢”是不同的。仅这几点就可以说明这是壮语先民的作品。

[越语原文记音]

滥兮扑草滥予?昌桓(音护)泽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提随河湖。

[古壮语原歌直译]

晚今是晚哪,正中船位哪。正中王府王子到达,王子地见赏识我小人感激感激。天哪知王子与我小人游玩,小人喉中感受。

[汉语译文]

今晚是什么佳节?舟游如此隆重。船正中坐的是谁呀?是王府中的大人。王子接待又赏识,我只有感激。但不知何日能与你再来游?我内心感受你的厚意。

    这首歌的曲调虽然今日已不得而知,但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委婉动人的。难怪鄂君子晰听后,“乃  翁修裤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即以隆重的礼节破格优待了歌手。这首歌是划船的越人随感而发的,由此可见,越族乃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越人歌》无论就其音译、义译或韵律、语言结构、记音方法,均与壮语相同。自古以来壮族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善于用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斗争。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的一切领域里无事不歌,往往是以歌代言。人们从生到死,一直在歌的海洋里生活,初生下来的婴儿一面吸着母亲的乳汁,一面听着母亲唱的摇篮曲;长大了赶歌圩,找对象,要学唱情歌、对歌,结婚时唱哭嫁歌;老了有祝福歌;死后有哭丧歌。日常生活习俗中有春牛歌、拦路歌、庆贺歌、串寨歌、盘歌、酒歌等。安排生活还有时令歌、季节歌等。人们不仅用歌来恋爱求偶,传授知识,而且有的地方还用来代替械斗。清代刘锡蕃著的《岭表纪蛮》中记载:“桂西一带之土人(即壮人),如有两村以上发生重大之隙怨,亦当以歌代械斗。斯时两寨男女排列战场,交迭唱歌,互相谩骂,其点揭透碎,尖锐、刻薄,有非语言能形容者。如胜负不分,旁村出面和解,亦以歌相劝。以歌代斗,亦趣闻矣。”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也说:“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祖婚家喜葬,无不可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又云壮人“迭歌相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壮族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的圩市,相传源于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自唐代开始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春秋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带着五色糯米饭,一群群四面八方,如潮似海地聚到山坡上对唱山歌,歌场上歌声遍野,此起彼伏,青年男女通过歌圩来进行社交活动。

    《布洛陀》这部创世史诗,大约形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中期或后期,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马山和右江流域的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县。除了一般的口头传唱外,许多地方还有“土方块字”手抄本,多为师公和巫公以及民间歌手所保存和应用。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它以诗歌的语言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赞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族始祖的神化人物创世的伟大业绩。《布洛陀》中诗长达近万行,规模宏大,内容包罗万象,全诗分成四个部分共19章,有《礼歌》、《问答歌》、《石蛋歌》、《创造歌》、《造田地》、《造人》、《造太阳》、《造火》、《造米》、《造牛》、《治理歌》、《造天地》、《分姓》等。

    从全诗的故事内容来看,《布洛陀》从纵的方面,一直追溯到人类蒙昧时代至洪荒时代,由古及今地加以叙述;从横的方面,它广泛地触及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以至原始宗教活动等,从天上到地下,从神至人,从宇宙的形成到万物的来源,无不为它所描述。透过这部史诗,我们不难看到史前壮族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壮族人们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可以这样说,《布洛陀》这部史诗,是壮族远古时代的一面镜子。

    壮族还有许多叙事歌、古歌谣:如《古恨歌》、《盘古歌》、《开天辟地歌》、《唱东灵》、《马骨相之歌》、《特华之歌》、《唱谭清》、《唱离乱》及广泛流传在民间口头的《妈勒访天边》、《康定射太阳》等。

    其他民族如瑶族《盘王歌》、《密洛陀》、苗族《根引挪》、侗族《远祖歌》、仫佬族《水淹天门歌》、毛南族《谭氏始祖歌》、京族《宋珍歌》等。

    作为说唱艺术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曲艺音乐,就是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