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僚人家园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壮族在线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僚人人物 >> 人物写真 >> 正文 | 今天是: |
![]() |
大山里摇滚出的“三架马车” | |||
作者:蔡立梅 文章来源:南国早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 ![]() |
|
||
大山里摇滚出的“三架马车” 广西铜鼓乐队的“三驾马车”: 南国早报记者 蔡立梅 3月下旬的一天,小雨霏霏。在办公室里接到武鸣新歌王蒙海泊的电话,嘿,过来看看我们铜鼓乐队的音乐工作室啊。 敲开南宁市望州南路金桂花园小区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个高大的帅哥——就这样,一不留神又发现了埋藏在身边的一支民间乐队,3个壮族小伙子做主力的广西铜鼓乐队。 长得高高大大的阿农,是广西某区直单位网络中心的网络工程师,但他在大学时学的是机械系,又是个机械工程师。因为喜欢音乐,读大学时他已经是西大乐队的吉它手,玩起键盘来也很专业。不过,他现在的主要爱好已经变成了编曲、制作。鼠标一点,一首流行歌响起,这是他为一位北京歌手创作的,听后记者由衷地点评“不错”,他却说:“这是口水歌,我自己不是很喜欢,更喜欢那种融人民族元素的音乐,这是我们以后创作的一个主要方向。” 蒙海泊追述:多年前,乐队4个刚出大学校门的毛头小伙,时不时会接到一些演出邀请,其中一些是下乡演出。于是,这样一幕久不久就会出现:乐队成员从不同的方向赶到武鸣,一辆摩托车载着4个人和乐器,飞驰在乡间道路上。“那时阿农还在工地里,从大山里‘爬’出来,有时一走就是20多公里,全靠那么一点‘摇滚精冲’支撑着;超载不安全,可是没办法,只有一辆车,我们想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 1999年,铜鼓乐队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摇滚风格壮语歌曲《甫壮》,在武鸣剧院演出,初次听到本地壮语歌曲摇滚版的台下听众欢声雷动。2002年武鸣县举办龙眼节暨经贸会,他们创作并演唱了一首《龙眼花开》,这首歌在后来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武鸣电视台节目的片头曲。焦点乐队创作《中国.广西》这首歌,铜敲乐队也参与了录音制作。在今年举办的“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开幕式上,铜鼓乐队又推出了新作品——壮语三声部民歌《园中果芳香》。阿农说,乐队的追求是把壮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创作出壮语流行乐精品。 仔细一看,莫崇桂捣鼓出来的乐器,有一些与众不同:芦笙用铝管做,那个有裂纹的埙,比常见的埙多凿了几个孔。 “我自己做乐器是‘穷’字适出来的。”莫崇挂笑着说,他玩音乐是“一面笑,一面哭”。笑是因为很喜欢,从小就这样,听到音乐就会动起来;而且很“多手”,看到什么乐器都想摸,特别喜欢做木工,在广西艺术学院读音乐系时,他竟然“手痒”,将学院琴房的门拆了重做。哭是哭“穷”,学了那么多年音乐,生活一直清贫。工资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开支,买不起乐器,他就琢磨着自己制作。幸运的是,团里退休的覃立兴老师很支持他,教会他做葫芦丝和芦笙、现在,莫崇桂在南宁市民主路小学旁边开了个巴掌大的民族乐器店,把自己制作的乐器,便宜地卖给那些像他一样买不起昂贵乐器的音乐爱好者,由于他制作的乐器选料讲究,音色、音准俱佳,很受欢迎。 因为穷,莫崇棒曾经“沦落”广州街头卖艺。去年5月长假期间,他和阿衣到广州街头卖艺,体验生活。 在广州天河广场附近的一个地下通道,两个大小伙就那么一站,奠背着芦笙、笛子等等,那些他最拿手的乐器轮番上阵。而阿农是来广州探亲,没带吉它,他就临时拿来几个空易拉罐,敲打伴奏。卖艺生涯持续了5天,收入最多的一天是130元,最少的一天只有30元。 或许是因为有了这段卖艺生活体验,莫崇桂的葫芦丝吹奏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他说,自己正尝试着把各种民族乐器融入壮语新歌的创作中,搞点“另类”的。眼下,他正为参加2006年北京葫芦丝邀请赛作准备。 田阳歌会交流“取经”星夜赶路 4月4日晚,“布洛陀贝依歌会”在田阳举行,听说有不少乐队和壮语新歌登台亮相,铜鼓乐队当晚专程开车赶到田阳,观摩“取经”、交流。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班,他们又星夜赶回南宁。正好参加歌会的靖西“情歌王子”赵兵也要到南宁,就搭上了他们的顺风车。此后不久,赵兵就向记者索要阿农的电话,说那天晚上一直聊到南宁,阿农教他许多制作方面的东西,现在一碰到问题就想和他们交流。 两台液晶电脑,7000元一个的麦克风,所有的录制设备花了10多万元,这样一个音乐工作室,对于记者已走访过的民间自由音乐人来说,已算“奢华”。莫崇桂开玩笑说,这些发烧设备,“是用一块块砖头堆出来的”——毕业后阿农到一线工作岗位,也就是各个筑路开桥的工地上苦干了几年。辛苦挣来的钱一分分攒起来,几乎不去高消费,全花在买设备上。 默默积累了几年,终于实现了拥有一间音乐工作室的梦想。“三驾马车”现在踌躇满志,不仅打算将以前创作的壮语歌曲重新录制,而且要开足马力,创作新作品,使壮语新歌的风格更加多样化。对于未来。铜鼓乐队没有什么“野心”,他们的目标只是“立足民主路,走向青秀山”,仅此而已,说这话时,“三驾马车”笑成一团。 (转自<南国早报>4月14日第32版 记者蔡立梅) |
|||
文章录入:红棉树 责任编辑:红棉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