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族概况
山魂水魄
骆越长风
族聚落
踏歌起舞
 

新闻·纪实

您的位置:濮僚网·壮族在线>>>木棉会>>>濮僚资讯>>>新闻·纪实>>>红水河源头考察报告之一

红水河源头考察报告之一

来源网站:www.gxnews.com.cn 桂龙新闻网 2002年07月03日13:38:05

作者:蓝阳春 编辑:红棉树 2002.09.04
-------------------------------------------------------------------------
-
   

普天之下,千川万流;广野之上,万河千江。世界上大江长河 一时难以数尽,就我国来说能称得上“大”的河流也就有好几条,其中有一条便是南方的第一大江——珠江,全长2214公里,流经滇、 黔、桂、粤等省区,流域45万平方公里,汇纳水量3400亿立方米。

珠江有几条支流,其中大的一条是红水河。红水河有1000多公里 长,是珠江的主干流。红水河上游有两条支流,即南盘江和北盘江,其中南盘江是主要支流。古语有云:“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肩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及其气流届石,精薄肤寸,不崇朝而泽合灵宇者,神莫与并矣。”红水河流经广西的西北部及中部地区,是广西的主要河流,而它流经的这些地区居住的又多是壮族,因而它被称为壮族的母亲河。红水河发源于何处?这便成了人们都想懂得的知识,甚至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心头之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早记载红水河的北魏哪道元的《水经注》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滇游日记》等,对其源头的讲述也都显得相当的概略和模糊,人们难以得到一个明确的了解。直到公元 1985年,经过国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的多方踏勘和科学考证之后,最终才得以确认云南省沾益县城北50公里处的马雄山东麓出水洞为南 盘江——红水河——珠江的正源!1985年8月17日,国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以及滇、黔、桂、粤四省区的负责人在马雄山东麓出水洞前举行定源仪式,并在出水洞上方镌刻“珠江源”三字,同时勒《珠江源碑记》,追溯华夏历史,畅述红水河、珠江流域风土人情。至此,红水河一珠江正源的神秘面纱才终于被揭开,在世人面前露出了它端庄秀丽的容颜!

“黄帝画野,始分都已;大禹治水,初奠山川。珠流南国,得天独厚。沃水千里,源出马雄。古隶样打,今属曲靖。地当黔蜀之冲,山接乌蒙之险。三冬无冰雪,四季尽葱笼。滴水分三江,一脉 隔双盘。主峙巍峨,老高峙立。溪流涌泉,若暗若明。汇涓蛰流,出洞成河。水流浪淘,终年不绝。是乃珠江正源,海拔2100米。穿牛鼻,过花山,南盘九曲,清流激湍。红水千蟑,夹岸崇深。飞泻 黔得,直下西江。会北盘于蔗香,合融柳于石龙,迎合郁于桂平;接漓桂于梧州,乃越三榕,出羚羊,更会北东二江,锦织三角河网,八方分流,竞入南洋……聚九州之英华,集五岭之灵秀。气候温和, 风光奇美,河水充盈,物产丰饶,士工昌盛,旅茂繁荣,江水恒流,世民泽被。仰前朝之伟绩,秦渠宋堤;羡当代之风流,大化新丰……” 这是刻于红水河一珠江源头出水洞口右侧石壁上的《珠江源碑 记》的碑文,这碑文极富文采,可堪称是当今辞赋之精品。该碑文精要地概述了红水河一珠江源头的胜境及延伸流向和整个流域 的风貌,相当令人振奋和神往。其实,当你能对源头亲临其境,而 你得到的感受又不知比从碑文上得到的更为具体、更为亲切、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和更为强烈得多少倍了的啊!

这是1999年5月13日的早晨,薄云天气。在沾益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和县水利旅游部门的同志的带领下,我满足了许多年来的渴望,我把红水河一珠江的源头进行了仔细的探察和征询。

洞口。一这是一个神奇的出水洞口,位于马雄山东麓一个不高的山坡坡脚临近地面的石壁上。从科研考证得知,红水河一珠江源头所在地的滇东高原(云贵高原中部人在亿万年前曾经无数次地沧海桑田的变化,至少在8000万年前海水退去,地壳隆起便成了现在地形地貌的基本格局,到了距今300万年的时候,则完全形成了今日的地形地貌,也就是说,红水河一珠江的源头的形成已经有300万年的时间了。马雄山则是云南省东北部、邻近贵州省境的云贵高原台地上的一组山坡,虽然山的相对高度不算太高,但海拔高度却不低,主峰海拔2444米,洞口海拔2100米。

别看洞口距离地面只有3米多高,但它的海拔高度却是与广西的最高峰(也是华南最高峰)猫儿山的高度相提并论了,因而它成为流向海拔高度较低的两广地区的河流的源头地位那又无疑是在所 当然的了。这洞口高约3米,宽约6米。水从洞内流出,到洞口跌下一个有两三亩宽的浅潭,潭水再流进小河沟,流向南方,流向远方。源头之水大部分从洞内流出,也有小部分是从靠近洞口处的潭底涌出,洞内和潭底涌流出的水都是地下水。也就是说,源头之水是由洞中和潭底石穴两处流出,旱季时则只有潭底冒水,水冒成 河,常年不断;平时雨季则上洞泉水暴涌,两水相喷汇,声震山野。

岩层。——源头一带的岭坡都是土坡,很少见到石山。但这一带岭坡泥土覆盖下的岩层却多是淡红灰蓝色的石灰岩,因而有不少的溶洞,如离源头不远、沾益县城附近的天生洞,就是一个较大的石灰岩溶洞,洞有三层,共好几公里长。而源头出水洞是一个典型的地下溶洞。其实,红水河——珠江源头之水是马雄山丛中两条小细流汇集于一个山谷中,然后进人一个地下溶洞变成伏流流了近两公里便从山坡断壁的洞口流出,而洞口下边从潭底冒出的水则是另一条伏流喷出的,两股伏流会到一处,这自然又是一种难得的巧合了。

植被。——源头一带岭坡上长的树木多为松林,只是看出这 些松林亦不是太古老,看来多是近一二十年前才栽下的。据源头管理部门的介绍,现正加强对源头环境生态的保护工作,以涵养水源,近些年来栽种了源头水保林木100万株,使“珠保工程”作珠江流域环境保护工程)进一步得到了实施,这是令人十分高兴的好事,现源头一带林木覆盖率为 50%左右。当然,源头马雄山一带山上也仍长有不少古老的植被树种存活至今,其植被类型属泛北植物区系、喜马拉雅山森林植被亚区,以高原特有的喜钙性成分为标志,主要有元江拷林、清青岗林等半温性常绿阔叶林及云南松林,其中以山毛律科、烨林科、胡桃科、杨柳科、橡科等植物占优势,而且还有滇玉兰、云南含笑、滇润桶云南樟、滇朴、梁王茶等高原特有树种,这些珍贵的树木,不仅为保护源头水源起到了很大作 用,更是成了当今开发源头旅游观光事业的宝贵资源而令人倾慕。

土壤。一源头一带都是红土壤。其实,南盘江北盘江及红水河流经的地域都是红土壤,由于大多数土岭林木较少,水土易流 失,便造成红泥人河,尽染红色,这就是造成红水河为什么这样红 的原因了。当然,红水河流域的红土色,不管是南盘江还是北盘江,反正是越靠近源头的地带其颜色就越盛,这种红是深红、赤红,红得非常火热,红得非常耀眼,红得非常沉实。源头一带岭坡红土 地上种的多是玉米、烤烟、马铃薯、桑树等,只有在坝子(山中田润)才种有水稻。

气候。一源头一带地面海拔2000米左右,由于经纬度及地形的关系,这里气候有滇东高原的显著特征,属亚热带温暖带共存的类型,即冷凉、空气干燥清爽、昼夜温差大,有着“四季如春,稍阴如秋,遇雨如冬,寒不侵肤”等特点,冬天只有马雄山顶上结冰,山脚及地面有短时下雪;热天只有中午超过30℃,而早晚均凉爽,年均温度14.5℃,雨量充沛。

居民。一源头一带现居住的都是汉族,讲云南地方汉话,风俗与其他地方的汉族大致相同。源头一带是西南边地开发得较早的地方之一。早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南盘江上游曾发现了许多新石器(经打磨),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化石。更令人十分惊奇的是,就在源头出水洞中200米深处发现了旧石器末新石器初期(1万年前)的古人类下颌化石,这说明1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红水河源头一带,并且源头出水洞是他们栖 息的场所。到了战国时的楚顷襄王二十年,为了开辟后方,派将军庄进人西南,这样巴、蜀、黔的道路才开始进人云南,但他要进人云南又必须打开长期关闭自锁的大门——源头的沾益,这是源头沾益值得骄傲的历史事件,因为沾益大门的打开,中原文化便从这里输人云南,这对往后沾益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到了 秦代,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便广筑道路,其中修筑的一 条从川、黔进人云南的五尺宽的“专线”,其首程几乎全在源头的沾益境内。专线的修成,不仅使秦朝在云南“置吏”,而且是云南历史上首次建立起一条与中原长期联系的纽带。到了三国时代,源头 及南盘江上游是诸葛亮“七擒七纵”之地……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经过源头一带,等等。总之,红水河一珠江源头是地灵人杰之地,出了不少的名人,但由于世 事的更迭,历史的沧桑,现在源头一带居住的汉族是否就是这里原著的民族,这就还有待进一步深人的考证了。

南盘源与北盘源。一南盘江的源头被定为红水河及珠江的正源。而实际上,红水河上游的另一条支流北盘江的源头与南盘江的源头却同出一处一马雄山,更严格地讲起来是两江同出一 源:即马雄山的丛山中有一条细流流到一个马鞍形的谷地后便分叉成二,一条向北汇同其他细流便成了北盘江,一条向南流汇同从 腻诺村附近流来的另一条细水后再流到一个大锅谷,水被山挡住 便流人山的断壁处的一个洞口,变成伏流流了近2公里,便从东面另一个山坡的断壁处的洞口流出,成为南盘江的源头,这就是红水河一珠江的正源。南北盘江两条流水如同兄弟姐妹一样,两者分手后弯弯曲曲、东盘西绕来到贵州省望漠县与广西乐业县交界处的蔗香街又汇合在一起成为红水河。这看似是两者的巧合,其实是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而使两者殊途同归,因为滇东北到黔西南这一大块地方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两条江水千盘万绕最后又流到一起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两条江为何取名为“盘”,似乎还未找到什么典故,据当地群众说主要是这两条江水多弯多折,盘来绕去,所以叫“盘江”,临近源头一带的好些县、市、乡镇的称呼也都因江而名,如盘县、下营盘、六盘水市、盘江乡等等。同出一处的两条江水,为何又把南盘江源头定为红水河一珠江的正源?看来原因主要是南盘江比北盘江流程长、水量大,流经的地域各方面的条件较有优势和影响,加上南盘江源头又是伏流从山洞中流出,这就更有这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等等,所以把南盘江源头定为红水河一珠江的正源,当然这对于自然与人文两大 方面来说都是很合乎情理的了。

珠江源头与黄河长江源头之比较。一我国最大的河流黄河、长江的发源地在青藏高原,我国的第三条大河珠江的发源地在云贵高原。虽然三条大河都发源于高原,但其自然风貌和文化是差异很大的。长江发源地唐古拉山山脉主峰海拔6624米,黄河发源地主峰5442米,而珠江源主峰只有2444米,低于前两者3000米以上。黄河、长江的源头酷冷至一40℃,长江源头最高气温也只在-2℃,常年冰封雪盖,而红水河一珠江源头则“四季如春,热 不酷人,寒不侵肤,草木葱笼,百花常开”。黄河、长江的源头至今人迹罕至而保存着全自然的状态,只有偶尔的时候留下一些探险家的足迹,而红水河——珠江源头既保存有自然环境的一定程度的原始风貌,又有人文历史,是古人类的起源地,是适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方。

源头与旅游业。一红水河源头一带“位处川 黔之错秀,势接乌蒙之险要”,自然景观奇特:山娇水秀,峰青土红,花木繁华,物朗气爽,缓丽迷人;人文景观古茂:建制久远,史事频迭,沧海桑田,民风淳和,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可说得天独厚。源头所在地的沾益县委、政府现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制定短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有些项目已开始实施并初见成效:现已 界定围栏源头及马雄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5平方公里;从县城到派头出水洞的旅游专用公路已修通;从出水洞到马雄山上各个景点旅游路已开始修筑,有的已投入使用;作为源头纪念性标志的大型壮观的石牌坊已建成;马雄山“门”已基本完工;景区内修建了一批亭、台、棚、舍等等,已具备了有一定接待能力的旅游设施。目前,来源头旅游观光的中外宾客在逐渐增多,不久这里会成为人们共同向往的旅游热点那又将是无疑的了。

源头与徐霞客。——我国产生文字已有几千年,但过去的典籍都没有红水河——珠江源头的记载。我国最早记载山川河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同样没有红水河——珠江源头的记载,到了 北魏部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才出现了“温水”、“豚水”、“●●水” (温水即指今南盘江豚水、●●水即今红水河)的记载,但也没有指明温水发源于何处。但这不是说古人没有追寻山脉江源的愿望,而是由于山脉江河的纷乱交杂以及交通、科技等条件的限制,人们难以对江河的源头进行考究,当然也不乏有人想探索红水河——珠江的发源地,只是没有什么成果。到了明代末期,大旅行家、地理专家徐霞客为了考察南盘江北盘江,曾两次来到交水城 (即现在的沾益县城),目的是要穷追两条盘江的源头,他两次都投宿在当地富豪龚起潜家,由于当时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不灵通,他几次向龚起潜打听南、北盘江的源头在哪里时,龚都十分确确凿凿地回答盘江的源头不在沾益境内,这一误导使得本来再往北走几十公里便可到达盘江源头的徐霞客却不往北走而往西行,由寻甸趋省城昆明,这样,致使他与盘江源头失之交臂,未能亲临源始。

诚然,这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也不能责备龚起潜,更不能强求徐霞客,何况他经过后来的反复考证,最终 在文章中也确认了南盘江发源于沾益州炎方一带,与后来的定源地点相当吻合,只是他未能到达源头倒是成了历史永远的遗憾。

徐霞客早在360年前就准确地指出了南盘江——红水河—— 珠江发源于沾益州的炎方一带,之后清《沾益州志》又以现今花山水库尾部的牛鼻洞为源头,其他史籍也有相同的说法。这样,1942年以后方有考证者指出马雄山东麓出水洞为南盘江的源头。再后,又经水利部门多次组织人员进行实地勘察论证,直至1985年8月17日国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以及滇、黔、桂、粤四省区负责人在源头举行定源仪式,并在出水洞上方镌刻“珠江源”三个 大字,同时又在洞口右壁勒上《珠江源碑记》追溯华夏水利历史,描叙红水河——珠江流域风情。到这时,流淌了千万年,养育了南国代代子民,孕育了岭南灿烂文化的南方大江——红水河——珠江的正源被正式确定,徐霞客二人交水(今沾益)“穷盘江源尾”的夙愿终于实现了。现在,红水河——珠江的源头已成为地理的风光区、历史的闪亮点、世纪的新景观而昭示世界!

“我什么都可以放弃,今天竟然难离去。”当我要离开源头洞口时,一种分别的情慷在心中陡然猛涨,使我难以抬起脚,难以挪动一步。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这水之源头实在是太重要了吧,因为只因有了这水之源头,才有其生命,才有其人类乃是万物,人们常说的人类的家园,恐怕组成这家园最重要的成分便是这水了罢!如果说我对万物还有什么感情的话,那首先是对这水源更有其独钟了,因而我在离开源头洞口之时,我从心底里便喊出了这样的话语来:“红水河——珠江源,爱你万万年!!”

(广西日报副刊部副主任、主任记者蓝阳春 )

>>>>马雅山—红水河源头考察报告之二>>>>


僚学中心长期提供濮僚(壮族·布依族·岱侬族)学术资讯,转载或抄录请注明:《濮僚网·壮族在线》《木棉会·国际僚人资讯与协作中心》友情提供。

关于本站 | 联系本站 | 站务中心 | 僚学中心 | 资讯中心 | 影音专区 | 友情链接
2001-2002@ 濮僚网·壮族在线——红棉树·木棉会 版权所有
来信请寄:pouchoo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