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族概况
山魂水魄
骆越长风
族聚落
踏歌起舞
 

社会·时事

您的位置:
濮僚网·壮族在线>>>木棉会>>>濮僚资讯>>>社会·时事>>>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与现代态文明
濮僚网·壮族在线>>>>木棉会>>>>僚学·那文化>>>>综合僚学>>>>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与现代态文明

——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

来源网站:www.gxnews.com.cn 桂龙新闻网 2002年07月03日15:59:58 作者:廖明君
-------------------------------------------------------------------------

 
 
一、红水河流域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其上游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在贵州省望漠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始称红水河,并自西向东横贯广西中部,至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改称黔江。红水河于流全长659公里,自云贵高原的边缘,经东风岭、都阳山等山区,流至桂中平原,河床深切,坡降大,河水湍急,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流域包括百色地区的乐业县,河池地区的天峨县、南丹县、凤山县、东兰县以及巴马、大化、都安三个瑶族自治县,南宁地区的马山县,柳州地区的忻城县、来宾县。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具有亚热带区域性的气候条件,构成了在这一区域生活的人们的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也就是说,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决定了生活在这一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 

鉴于上述各方面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对这一地区的任何探索,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它的相对独立性。具体地说,“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更需要从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崇拜文化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一文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作深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探究。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弄清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崇拜文化的底蕴,也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符合红水河流域实际的现代生态文明。

二、红水河流域历史悠久的人文环境

考古发掘表明,红水河流域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在活动。 如考古工作者就在红水河流域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新圩岩发现了古猿化石。新圩位于巴马县城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圩岩发掘出了古猿化石。此外,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南丹等县,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不少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充分证明了,自古以来,在红水河流域这块红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劳作。而且,我们的祖先在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创造出了以铜鼓艺术、民族歌舞等为代表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征的红水河流域的文明。

三、独具特色的自然崇拜文化与生态观

(一)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的发生、分类、主要内蕴

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的影响下,红水河流域的先民们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性和灵性。因此,他们并没有把人类自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而是视为相互平等的伙伴。他们认为,在某些方面人类必须得到大自然的帮助,才可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于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崇拜文化。

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崇拜文化主要可以分为天体崇拜(对太阳、月亮、星星和雷等的崇拜)、非生物崇拜(对土、石、水、火等的崇 拜)、植物崇拜(对树、竹、花、葫芦等的崇拜)和动物崇拜(对蛙、狗、牛、蛇、乌等的崇拜)四大类。 鉴于篇幅关系,我们在此先以雷为天体崇拜的代表、水为非生物崇拜的代表、花为植物崇拜的代表、蛙为动物崇拜的代表来论述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的内涵。在红水河流域,一向流传着“地下舅公大,天上雷公大”的说 法。这就非常明显的表明,在对天体崇拜中,红水河流域是以对雷的崇拜最为重要。同样,人们一直相传每年的农历八月至第二年农历二月,天上的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下太平,是吉利的季节,因此,大家就选择在这一个时期内举办婚事。而每年的农历三月至七月,天上的雷公出门行事,不时雷声隆隆,禁止人间举办婚事。

如果有谁敢于违反,就要受到雷公的惩罚,不但婚事办得不顺当,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的美满幸福。鉴于婚嫁对于人类繁衍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可知所谓的“地下舅公大,天上雷公大”,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以雷公的权威来与舅公所具有的道德权威相比较,而是因为雷公具有主宰人类繁衍的巨大权威。

在红水河流域,一直流传着一个著名的神话《布伯的故事》:在远古时代,壮族始祖布伯与雷神为天旱降雨问题发生了冲突。于是,雷神为了报复人类,降下大雨,使人类陷于种族消亡的危机之中。然而,在伏素兄妹的感动下,雷神最终还是不忍心让人类灭 绝,便留下一颗聚集其特殊生殖力的牙齿。那一颗牙齿种植后长出一个大葫芦,在滔滔洪水之中拯救了伏亲兄妹,使人类得以继续繁衍。

确实,在红水河流域的神话传说中,雷神不但是与各民族的祖宗神如壮族的布洛陀等是同胞兄弟,同时还在洪水神话中扮演着可以毁灭人类却又可以拯救人类的重要角色。 此外,雷神在红水河流域还具有降雨的文化功能。一旦遭遇久旱不雨,人们往往就要祭祖雷神,把降雨进而获得丰收的希望寄托在雷神的身上。

这就是说,在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崇拜文化中,雷神是具有生殖崇拜文化和丰殖崇拜文化的双重功能的。很显然,雷神所体现出来的生殖与丰殖的文化功能,正好是人类崇拜自然的主要目的所在。

我们知道,红水河流域的主体民族是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水(雨)量的多寡及分布,成为了红水河流域每年能否获得丰收的根本所在,进而也就成为了红水河流域的命脉所在。

于是,围绕着水量的多寡,雨水是否正常降临,在红水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习俗。同时,鉴于水是万物之源,在红水河流域先民的心中,水同时还是人类生命繁衍的关键因素。 对花的生殖崇拜,也是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如在红水河流域所流传的壮族神话传说中,女性始祖神姆六甲就是生于花中的…… 当人类还在混饨的时代,宇宙之间只有一团由大气结成的东 西,由屎壳郎来推动。后来飞来一只裸蜂,这裸蜂有钢一样的利齿,把这一团东西咬破了,出现了三个蛋黄一样的东西,一个飞上天,成为天空;一个飞到下边,成为水——海洋;在中间的就是大地。大地后来长草,草上开了花,花里长出一个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女人,这就是人类的始祖姆六甲。姆六甲受风而孕,撒了一泡尿,润湿了泥土,姆六甲拿起泥土按照自己捏成人形,后来就有了人类。

这一则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它叙述了宇宙世界的诞生,同时也叙述了人类始祖的出现以及人类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我们知道,红水河流域属亚热带气候,日照时间长,降雨充沛,植物繁茂,每年花季之时,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因此,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对花产生了注意,并进而将之与人类的繁衍相联系。如红水河流域的《巫经》就有这样的记载:“凡儿初生,精魂 蒂结于花树之间。花之华瘁,花婆主之。”当地壮语也称处于春情 萌发状的女性或雌性动物为“花”,同时还把受孕的女性和雌性动 物为“得花”。于是,很显然,在上述有关花生人的神话中,人类始祖姆六甲之所以是从花中生出来,实际上是红水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花的生殖力长期崇拜的必然结果。这种对花的生殖崇拜是如此的强烈,使得在神话中花不但生出了姆六甲,其强大的生殖力还通过姆六甲继续发挥作用——创造出了人类万物。

除了姆六甲,在红水河流域还存在着一系列以“花王神”为代表的女性生育神。在本质上,“花王神”应该是以姆六甲为原型的。在上面那一则姆六甲从花中生出来的神话的影响下,人们多以为人类都是从姆六甲后院花园里的花朵中转生到世上来的。也就是说,生于花的姆六甲掌管着人类的生育权。因此,没有生育的妇女在花王神生日的那天,都要到野外采花来佩带。而且,怀孕的时候,为了保证生出的孩子具有灵魂,还必须请师公到野外去求花。孩子出生时,也还要请巫婆到野外去请花——摘一把野花放到母亲的床头来安花王神位。此后,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祭拜花王神位,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直到孩子结婚成家,母亲床头的花王神位才能拆除。 实际上,在红水河流域,花除了如上所述那样对人类的生殖。长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外,还对人类死而转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从留存于这一地区的“还花归天娘”的丧俗中看出 ——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和都安等县,如果有婴儿或未满16岁的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夭折,父母就要在三天内准备好鸡、 鸭、小猪、红鸡蛋、红糯米饭以及两扎红纸花,放在房门口的竹桌上。然后,先请摩公向天娘(花婆)诉说主人丧子的哀思,而后由丧子之母肩挑红蛋等物品站在条凳上,随摩公向天娘(花婆)哭诉,退 还白纸花(死者的灵魂),恳求天娘(花婆)再送红花——赐给儿女。 摩公则代表天娘(花婆)训斥她管养不周,然后赐给她一枝红花,并 告诫她今后要精心护花,疼爱子女。最后,丧子之母把红花插在房门上,烧香朝拜,转悲为喜,满怀生育的希望。

由上可知,花在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崇拜文化中,确实具有贯通生死的作用。而我们从中亦不难了解到红水河流域的先民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态度,即,在根本上,人与自然是相互贯通的。 下面我们以蛙为例来看一下红水河流域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的关系。在总体上,红水河流域人与蛙的关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非常 密切的。限于篇幅,在此我们暂以红水河流域著名的“蛙婆节”来进行阐说。

“蛙婆节”长期以来流传于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巴马、凤山和天 峨等地区,一般是一年举行一次,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行。这里所谓的“蛙婆”是对青蛙的尊称,主要指的是“青蛙姑娘”。整个节日活动以祭扫“蛙婆”为中心,时间一般长达一个月左右。具体说来,“蛙婆节”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找“蛙婆”。 2.孝“娃婆”。 3.游“蛙婆”。 4.葬“蛙婆”。 就整个“蛙婆节”而言,值得注意的,首先是作为主角的青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第一个找到青蛙的那个人的身份。在“蛙婆节”中,青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她不但具有神性,同时还被认为是女性——在远古时代女性往往与生育神有着密切的 联系。在“蛙婆节”中,第一个在田野里找到青蛙的那个人通常被 视为“青蛙姑娘”的配偶,从而被认为是生育神雷神的“女婿”,并因 此而具有主持“蛙婆节”的神圣权利。那时,人们对于人蛙婚嫁是以为道的,这一点可在如下一首在“蛙婆节”为人们广为传唱的 山歌中得到证实:“吉日接来蚂蚣娘,良辰结缘蚂蚁郎。壮家人人爱天女,年年天女嫁壮乡。”在笔者家乡宜州市,青蛙甚至因此而成为企盼婚姻歌谣中的比兴对象:“三月蚂蚣叫连连,想讨老婆没有钱。拿张板凳排妈坐,妈讲一年又一年。”

其次,在“蛙婆节”活动中,无论是《贺喜歌》、《蚂绒歌》、《报喜歌》还是《祈蚂蚁歌》,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祈求生殖——农作物的丰收、六畜的兴旺、人类生命的繁衍与健壮。 再次,举行“蛙婆节”所必需的铜鼓,本身就已积淀着许多的人 类生殖与农业丰殖的文化因素的。 最后,尤为重要的是,作为“蛙婆节”活动高潮的“葬青蛙”,从始至终,无不体现出人们对青蛙的生殖与丰殖的崇拜。

总之,一方面,青蛙由于其自身的体形和强盛的生殖力,被先民视为女性或男性的化身;另一方面,人们还把青蛙与生育神雷神相联系,与之来进一步加强青蛙的生殖力。这样,青蛙在红水河流 域的自然崇拜文化中,就同时具有了生殖与丰殖的文化功能,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动物的崇拜,是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紧密相联的。

综合上述,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的主要内蕴生殖崇拜文化和丰殖崇拜文化,前者以人类自身的繁衍发展为目的,后者则主要是以农作物的丰收为目的。此正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恩格斯曾经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 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善衍。”

具体说来,红水河流域的先民虽然对自身的繁衍和农作物的丰产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但由于受到其认识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未能够从科学上来弄清问题的关键所在。相反,在万物有灵以及交感律、相似律和接触律的影响下,以为事关人类切身利益的“两种生产”是受到自然界的神灵控制的,人类只有在它们的帮助下才可能较好地进行“两种生产”。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人类自身 的繁衍和农作物的丰产为主要目的的自然崇拜文化就在红水河流 域产生了。正是由于产生了与生殖与丰殖崇拜为主要内涵的自然崇拜文化,红水河流域的先民在其漫长的生活中,不但与自然万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对自然万物的倚重,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就不可能是主宰式的,而是互相依存式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红水河流域的自然观是以“物人合一”为核心的。于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红水河流域的生态观,也就必然是“以人为本、物我合一、和谐发展”。

(二)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的主要特点

1.相对独立性——红水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决定了它的自然崇拜文化与其他地区的自然崇拜文化相比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内在互为循环性——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的母文化 群与子文化圈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大循环以及由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各子文化圈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小循环,决定了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崇拜文化具有内在的互为循环性。

3.系统性——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各文化群、各文化丛和各文化圈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而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

(三)红水河流域的生态文化观

如上所述,在历史悠久的自然崇拜文化的基础上,红水河流域 形成了“以人为本、物我合一、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观。“以人为本”,即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是与人类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物我 合一”,即认为人与自然万物不存在主客之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即人与自然万物的发展,都是不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是一种不构成矛盾和冲突的和谐发展。

四、红水河流域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

以上我们探讨了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崇拜文化及其自然观和生态观。现在,让我们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红水河流域的现代 化问题。 随着历史的推移,红水河流域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红水河流域的文化生态 环境也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作为其负面变化的典型代表,最为突出的就是贫困县群在红水河流域的形成。 红水河流域共有22个县(市),其中有西林、隆林、田林、乐业、天峨、南丹、河池、东兰、凤山、凌云、都安、巴马、大化、平果、宜州、马山、忻城、武宣、象州等19个县(市)属于贫困县,贫困县率为 86.36%,而广西的贫困县率为59.76%。也就是说,红水河流域 的贫困县率比广西平均水平高26.7百分点。而且,红水河流域的贫困面最广,共达 543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6.09%,比广西的贫困面率高28.39个百分点;红水河流域贫困县人口的比例最高,贫困程度也最为严重。

关于导致红水河流域贫困县群出现的原因,不少学者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不少的结论,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

l.自然条件束缚论——主要认为红水河流域缺土少地,旱涝频繁,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发展经济的条件。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这种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才导致了目前整个红水河流域的贫困。

2.人口素质束缚论——主要认为红水河流域经济之所以落后和贫困,是由于当地人口素质太低所致。

3.民族传统文化束缚论——主要认为居住在红水河流域的壮、瑶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含有不利于发展经济的因素,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水河流域经济的发展。

4.政策导向失误论——主要认为红水河流域的贫困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政策上的失误有很大的关系,即当时高度集中的生产体制和“以粮为纲”的经济政策,对红水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应该说,上述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大家大多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来看问题,而实际上,红水河流域所存在的是人与自然的现代冲 突,这种冲突最大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即它所涉及到的东西是全面性的。因此,要探讨这一课题,也必须以综合的、全面的眼光来 进行审视。

五、建立科学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现代生态文明

(一)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红水河流域现代生态文明必须具有与其相对应的如下特点:

1.相对独立性——红水河流域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自然崇拜文化,决定了红水河流域的现代生态文明必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能脱离红水河流域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地区或国外的东西。

2.内在互为循环性——以对天空(体)的生态保护为主体,带动非生物生态保护、植物生态保护和动物生态保护,并使他们具有互动的内在循环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互为联系的生态文化保护圈。

3.系统性——在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所具有的系统性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科学中的系统理论,根据红水河流域的具体情况,建立具有系统性特点的壮族现代生态文明。

(二)树立从被动地敬畏自然到主动地顺应自然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1.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与未来人口发展

根据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特别是作为其内核的红水河流域生殖崇拜文的以人为本既注重人口的数量更注重人口的质量的特点,结合红水河流域的人口现状,科学地控制人口盲目增长,从总体上削减人口过量对于自然的压力; 同时,努力提高红水河流域的人口素质。

2.自然崇拜文化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充分发挥红水河流域人文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意控制现代化与现科技对于人文与自然的负效应,解决壮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资源问题。

3.自然崇拜文化与环境保护

充分发挥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物我合一”的自然观,针对红水河流域的环境现状,采取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积极措施,从长计议,全力保护好红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六、结束语

总之,根据红水河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针对红水河流域的生态现状,以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树立从被动地敬畏自然到主动地顺应自然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建立具有独立性、循环性和系统性的以“物找合一”为核心的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壮族现代生态文明,以实现红水河流域乃至壮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附记:《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油于篇幅和时间所限,难以在此全面展开,本文只是该课题的研究纲要;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指正,以使今后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科研课题。 (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民族艺术》主编、副研究员 廖明君 )

来源:红水河文化

相关内容

本资讯中心长期提供濮僚(壮族·布依族·岱侬族)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旅游等资讯,转载或抄录请注明:《濮僚网·壮族在线》《木棉会·国际僚人资讯与协作中心》友情提供。

关于本站 | 联系本站 | 站务中心 | 僚学中心 | 资讯中心 | 影音专区 | 友情链接
2001-2002@ 濮僚网·壮族在线——红棉树·木棉会 版权所有
来信请寄:pouchoo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