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族概况
山魂水魄
骆越长风
族聚落
踏歌起舞
 

社会·时事

您的位置:
壮族在线>>>木棉会>>>濮僚资讯>>>社会·时事>>>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
壮族在线>>>>木棉会>>>>僚学·那文化>>>>综合僚学>>>>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

——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

来源网站:www.gxnews.com.cn 桂龙新闻网 2002年07月03日15:38:10 作者:俸代瑜
-------------------------------------------------------------------------

   

红水河流域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1988年11月、1989年4月,笔者曾两次到该流域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忻城、来宾、合山等地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调查。现根据调查所得材料,对该地区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 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所渭“民族传统文化”,是指该民族历史上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物质为基础,并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文化藉以产生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的、自然的)逐步变化、消失,这些文化本身也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逐步被淘汰;而一些文化藉以产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却具有相对稳定性、变化缓慢,这部分文化即被作为传统文化一代代流传下来。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秦汉以来,他们就活动在我国岭南广大地区,并一直繁衍到今天,成为我国唯一人口超过千万的少数民族。岭南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壮族文化的一系列特点:(一)“种禾稻芒麻,好桑蚕织绩。”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植物生长快,因此,在原始社会后期,“为了解决当地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食物来源……有的群体着重加强捕捞和采集,而有的则着重技术改进和动植物的遗传选择,从而走上了农业经济的道路 ……越族先民无疑是选择了后者,成为农业的最早发明者之一”。 今天,红水河流域仍有近95%的壮族从事农业生产。

(二)散而小的村落。岭南地区,山岭纵横,耕地少,且多散布于山脚或山间谷地之中,因而靠耕种土地为生的人们建成的村落必亦“散”而 “小”。红水河流域为广西著名的大石山区,岩溶广布,更是如此。 一个山由里,几户或几十户人家即自成村落,突与弊之间以翻山越 拗、怪石磷峋的羊肠小道相连。

(三)下畜上人的干栏建筑。为适应岭南高温多雨的气候和毒蛇猛兽出没无常的环境,壮族祖先创造了一种“干栏式”的房屋建筑,即用竹、木等材料把房屋建成二层也有三层),下层圈养家畜,上层住人。这种房屋既能避潮,又可防兽。今天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地区,特别是偏僻的农村,还有广泛的遗存。不过,在建筑材料上已由过去的竹、木、草等转变为石、 砖、泥等,或者混用。(四)吃苦耐劳的性格。壮族自古于岭南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与各种自然灾害搏斗,因而很早就养成了一种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民族个性”。红水河流域石山遍野,耕地稀少,加诸土地的植被历史上被严重破坏、气候失调、水旱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更为艰苦。因而吃苦耐劳的性格在当地壮族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五)略显保守的民族心理。岭南的自然环境封闭,居落之间,山水阻隔,来往不便,人口流动少,实际上各居落自成体系。居落之间这种相对隔绝的状态造就了略显保守的壮族心理。这对于山岭连亘的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当然也未能例外。

岭南又是我国最早归于中央集权国家版图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派兵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这里设置了桂林、象、南海三郡,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沿袭这种统治,这样,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很早便陆续传人壮族地区,并对壮族文化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今天,壮族文化在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语言、节日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汉文化特点。 民族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以上罗列的,只是壮族文 化中比较突出的特点,事实上,壮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它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不可能完全用文字一一列出的。

二、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人民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创造和发明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它不仅在过去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对今天乃至后人的生产、生活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红水河流域是壮族的聚居区,在来宾以上十县一市的372万 (1987年)总人口中,壮族267万,占70%以上。因而该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壮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可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一)有利方面。这是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影响的主要方面。它主要表现在:第一,壮族人民吃苦耐劳的美德成为发展商品经济的力量源泉。由于受恶劣环境和自然经济之累,壮族人民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美德。他们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十分强烈。

发展商品经济是实现这种愿望的必由之路,一旦为他们所认识,他们就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人到这种生产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底子薄、起步晚的红水河流域商品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原因。第二,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壮族人民培育和引进了一系列适合本地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这为各种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红水河流域山多地少,有限的耕地多分布于山间突谷之中,由于植被被破坏,土壤的蓄水性能差。根据这些特点,壮族人民主要栽种那些抗旱能力强,易于生产的作物,如玉米、花生、大豆、木薯、红薯、芭蕉芋、甘蔗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目前,该流域的许多乡镇企业,如食品加工厂、淀粉加工厂、饮料厂、糖厂等,就是根据这些资源特点建立起来的。第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壮族人民逐步认识了各种动植物的不同功用,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工艺,这大大拓展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域,有利于民族地区商品生产特点的形成,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如利用猫豆提取左颇多巴,用拘木皮、沙树皮、青檀树等制作纸张;用金银花、蛤以、黑米制作饮料;用竹、草藤甚至玉米衣之类搞编织,等等,所有这些项目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第四,壮、汉两族长期杂居所形成的良好的民族关系促进了红水河流域各族人民在发展商品生产过程中与先进汉族地区的协作和交流。目前,红水河流域有许多工厂、企业与区内外汉族地区的有关单位建立了联系,它们或联营、或技术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来宾喜民食品厂与上海某食品厂合资经营,仅1988年上半年就增值21万元。

(二)不利方面。这是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影响的次要方面,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部分壮族群众保守的民族心理束缚着生产工具的更新和落后生产技术的改进,制约着生产效益的提高,从而也制约了更多的可用于交换的商品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红水河流域之所以缺乏可供买卖交换的商品,简陋的生产工具。落后的生产技术制约着生产效益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与解放初期相比,今天该流域的主要生产工具并没有多大的改进。从50年代的一些调查材料及老百姓的口叙可知,犁、耙、刀、锄等生产工具在当时甚至解放以前就已经在当地广为使用,但是直到今天,它们仍是一般家庭的主要生产工具,从形状到操作使用几乎都没有变。这些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既费力又费时。如一些僻远的山地,面积小,石头多,又分散,“碗一块、瓢一块”,用一种“脚犁”人工犁,一天还犁不到半亩。农民的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就耗费在这种低效益的劳动上。

不独工具简陋、原始,一些传统落后的耕作饲养方法也还十分流行。如猪的饲养,当地壮族仍采用传统的熟喂法。再如在东兰。 南丹、巴马等地的部分壮族中,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多采用“浪放”的形式饲养,当地叫“浪猪浪牛”,即每年农历八九月,农作物收割后,即把各类家庭禽畜放出来,让它们自己到外面觅食,一些大的牲畜,如牛、羊、猪等,晚上也不归圈,一直“浪”到第二年春种。

这种饲养,虽能节约饲料,也比较省事,但为此“小利”,却带来几大弊端,一是损害农作物,影响生产。在这些壮族地区,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别人的牲畜毁害自己的庄稼时,可以赶走,但不能伤害,否则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由于秋收各家早晚不一,早收的早“浪”,禽畜损坏庄稼之事屡有发生,一些晚收的庄稼只好派人到田地里看守,山上无人看守的树苗往往就遭到糟踏;二是影响环境卫生,导致各种禽畜疾病的滋染。禽畜“浪”放,粪便遍野,直接影响环境卫生,导致畜禽瘟疫的滋生。由于不同家庭,乃至不同村屯的禽畜群聚觅食,又极容易引起疾病的迅速传播和蔓延;三是畜禽浪放,粪便流失,不利于农家肥的积累。还有的地方,受传统刀耕火种的影响,耕作仍很粗放,秋收后不翻地,也不种绿肥,开春后翻土就种,也不施基肥,追肥、培土、除草、除虫、护理等等工序十分简单。

简陋的生产工具,原始的操作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导致了极度低下的作物产出。1987年马山县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为195 公斤,其中水稻为212公斤,玉米为143公斤,大豆为48公斤,红 薯54公斤,人均口粮只有217公斤,劳动产出仅能维持生计,自然就不可能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用来交换、发展商品经济了。所有 这些,无疑都是部分群众保守心理的表现,所以说红水河流域部分壮族群众保守的民族心理间接地影响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 展。

第二,传统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当地自然经济成分的存在,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很多人把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为自然经济束缚,这诚然是有道理的,然而自然经济的框架在少数民族地区何以会如此坚固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除历史和自然环境外,从少数民族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找到答案。

壮族生活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节日”和“礼仪”特别多,这与壮族传统的农业社会有关。在农业社会中,居民聚族或聚姓而居,几族或几姓甚至单族、单姓自成村落,世代依附在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土地上从事劳动,居落稳定、牢固。居落里各家各户彼此之间都熟悉,人们相互之间朝夕相处,天天见面,彼此都了解。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四周熟人的注视,善恶好坏,极易传播。由于生产力所限,各自维持生存的能力有限,任何家庭、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家庭、个人而独立存在。生 产、生活中,特别是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往往需要别的人家帮助,而要得到这种帮助,博个好名声非常重要。“节才”、“礼仪”于是变 得非常重要。如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地区,尽管各地过的节日不完全一致,但几乎每月都有节日却是共同的特点。按时序计有农历一月的春节、元宵(正月十五)三月三。清明。谷雨、四月八(有的地 方也叫“敬牛节”)、五月端午、六月六、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中 秋节、重阳节、冬至、灶王节(腊月二十三日)。节日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人们“过节”如过分铺张就有问题了。如红水河地区的壮 族地区,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内容,或祭祖,或祭神,或欢歌娱乐庆 祝丰富,但一般都大吃一餐,在吃的食物上还极为讲究,不同的节日吃不同的食物。一些大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人们还相互往来赠送礼物(往往是食物)。在人际关系上,红水河的流域的壮族还特别注重一个“礼”字,“礼”数周到与否也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名誉的好坏,往往也受到人们的监督与议论,按目的分,礼有四类: 庆祝性礼仪,如三朝酒、满月酒、周岁酒。生日酒;慰问性礼仪,如慰问死了人或遭意外事故的人家;孝敬性礼仪,突出表现为外甥对舅父和女婿对岳文的“孝敬”;一般礼仪,多为一些行为准则,如年轻 人给年老的让路这类。“礼”多且常用“物”来代表,行不同“礼”用 不同的“物”,这在许多地方已成惯例。典型的如男女青年恋爱的关系决定后,要行“定亲”礼,一般男方要给女方去“三个一百二”即 120斤米,120斤肉,120斤酒,有的还要送其他礼物。到结婚时,男家还要送与此相似的礼物到女家,还要宴请前来参加婚礼的宾 朋,多达几十桌上百桌,不仅举办婚礼的主家要耗费大量的米、肉、酒、钱,来参加的宾朋也根据亲戚关系的远近不同备置十几、几十以至百多元礼物,其他礼仪,亦与此类似。

总之,各种“节日”和“礼仪”所需之物多种多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负担,这样发展商品生产所需的资金自然无法积累。

第三,传统的育人方式阻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商品经济,普遍面;惯“三缺”问题,即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红水河流域也不例外,其商品经济不发达,劳动力素质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当地的劳动力素质低,与这一地区的壮族传统的育人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红水河流域壮族对人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和学校教育三种途径来完成的。由于教学经费不足,师资缺乏,以及大石山区教学点分散等原因,学校教育并不发达,不少青年只能接受几年的小学学校的教育,由于受目前我国教材的内容偏离实践弊端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基础比汉族差,语言不同等原因,这种影响更大人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未来劳动中并没有得到运用,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不大。因此,当地真正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家庭范围内由父母或更高的长辈执行,社会教育则由村落里的长辈执行。二者在教育内容方面并无明确划分,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伦 理道德和处世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后者则侧重于族源。祖源等方面 的教育。这两种教育的实质实际上是年老的一代给年轻的一代灌 输他们从历代祖先那里学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教训;这些生活。

生产经验固然十分可贵,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些不科学的方面。这样,一方面是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学校教育不发达,另一方面是发达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有些已经过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从事现代化商品生产的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和整体劳动力素质的低下。

第四,市场偏小、偏少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使商品经济顺利发展,就必须有大批布局合理、机制健全的市场供其商品流通。红水河流域壮族地区,由于在居落分布上具有“小而散”的特 点,居落之间人们的经济联系不多,难以形成功能健全的市场。目前,该流域的集市普遍偏少偏小,特别是石山区,往往几个乡共一个圩市。有的山区里的老百姓赶一次圩,要起大早,走几小时的路程。市场机制不全,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五,一些落后的民族传统思想、观念成为发展商品经济的 “束缚网”。红水河流域部分壮族群众中,存在着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如“要面子”、“随大流”、“等。靠、要”。“重农轻商”思想、“安 贫乐命”、“迷信”思想、“自卑”思想,等等,织成了一道阻碍商品经 济发展的“束缚网”。如南丹壮族中流传一句民谚;“脸面(即面子)来得快,锅头也要卖”,就是上述观念的真实反映。又如对一些陈规陋习的害处,群众自己虽然也有所认识,如天峨等地的群众对放 “浪猪浪牛”,糟踏庄稼,影响环境卫生,也深知其害,说是“一家浪牛,百家骂娘”,但由于人们自古如此,只好随俗,安之若素了。再如笔者在东兰、巴马、都安等地调查时,屡屡听到有人反映那里的 汉族“能干”,“什么脏活、累活他们都肯,“二百来斤的担子一个人挑着走”,所以尽管他们生活在同样甚至更恶劣的环境里,他们的生活一般都比较好。这无异于告诉我们,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比汉族更安于现状,安于过节制、清贫的生活。

三、意见与建议

红水河流域是广西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因此如何发展商品经济,使当地经济建设赶上全区乃至全国的步伐,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关于石山地区的建设,已有不少民族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意义的建议和构想。笔者不揣浅陋,也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一述管见。

由于我国的国情有别于他国,因此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十分强调要走自己的路,要有“中国特色”,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以此思想为指导,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无疑地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才能沿着自己的轨道,顺利地发展。

如何发挥、利用民族文化中优秀成分,剃除消极因素,发展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呢?笔者认为,在红水河流域发展“壮族特色” 的商品经济,必须注意对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统文化进行引导和利用:

(一)利用壮族歌舞、戏曲、节日,宣传商品经济知识。壮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美誉,能歌善舞是壮族的一大特点。壮族生活离不开歌,歌往往和戏曲联在一起。因此壮族地区,戏剧很多, 有壮欢、壮戏、师公戏、桂剧、彩调等。这些戏、剧都离不开“唱歌”, 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来宾县溯舍乡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业余 壮剧队,较大的尖山村,除壮剧队外,还有一个桂剧队。1988年11月笔者在当地调查时曾亲眼见到了他们秉烛排练节目的情景。目前,这些戏剧多偏向演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传说等,我们如能根据现实需要、编演一些与发展商品经济有关的节目,如更新观念计划生育、宣传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等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在其他民族中已有成功的先例,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隆乡用民间歌手采用民族形式宣传计划生育,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 后获得全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壮“歌”还有利于“圩”之形成。前已叙及,红水河流域壮族“小而散”的居落分布不利于“圩市”的形成,从而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壮“歌”则正相反,它有利于“圩”的形成。有人考证,壮族最初之“虚”(即后来之“圩”)因歌而成,“因歌而成虚、因歌而来货”“虚的内容,以歌为主,‘货’为次之。”只是到了后来“随着中原文化的南下冲荡,越人社会的进步,‘虚’脱落了‘歌’的内容,纯成货物交易场所”。 “歌”不仅能促进市场的形成,还能促进市场的发展和市场机的健全。目前红水河流域的市场普遍偏小、偏闭塞,“歌”能够吸 来四方顾客,引来各种信息。因此要善于发挥、利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自1984年以来,利用其传统的火把节召开物资交流会、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科技市场交易会、记者招待会,印发资料、派出人员参加省内外各种经济技术协作和交流会议,到发达地区考察等多种形式,寻找合作伙伴,经过三年努力,已谈判达成143个经济技术协作项目,引进资金26862万元。这就是利用民族特 殊文化发展商品经济取得的成功的典型例子。对壮族传统的三月三歌节,我们也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二)对传统文化中有科学根据的农业生产经验要总结推广。

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石山地区,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生产经验。如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获得更多的出产,他们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发明了几种作物间种、套种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益。对这类经验、方法,我们就应该继承和发扬,用以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东兰县武篆镇中和村七队农民梁克献,全家四口人,两个劳动力,综合经营养猪、大米、玉米加工、饲料粉碎、布匹印染等,用猪粪肥田,粉碎玉米杆、稻草、红薯藤作猪饲料。1988年全家经济收人达万元,成为该村有名的“冒尖户”。 又如当地有人在稻田里养鱼,也收到了很好的综合利用效益,所有这些都证明在红水河流域继承和发扬壮族传统生产中的优秀成分,发展商品经济,是大有可为的。

(三)扶植壮族传统手工业项目,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红水河 流域壮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业项目,如编织(竹编、藤编、草编)、织锦、刺绣、造纸、制作家具、加工食品、饮料等,这些手工业产品,一般都受到壮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喜爱,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加以利用,销路好的,我们还可以鼓励、扶持生产,办乡镇企业,作为“拳头”产品外销。这在少数民族中已有成功的先例。

在发挥、利用壮族文化中有用成分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剔除壮族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在目前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更 新简陋的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打破居落的封闭现状。(二)消除“节多”“礼多”的传统生活方式,限制对财物的浪费。(三)变更传统的育人方式,育人内容,变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主为学校教育为主。(四)剔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总之,在发展红水河流域壮族地区的商品经济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壮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剔除其不利因素,实现文化与经济 的最优组合。这样,红水河流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可以获得长足的进步。

相关内容

本资讯中心长期提供濮僚(壮族·布依族·岱侬族)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旅游等资讯,转载或抄录请注明:《濮僚网·壮族在线》《木棉会·国际僚人资讯与协作中心》友情提供。

关于本站 | 联系本站 | 站务中心 | 僚学中心 | 资讯中心 | 影音专区 | 友情链接
2001-2002@ 濮僚网·壮族在线——红棉树·木棉会 版权所有
来信请寄:pouchoong@hotmail.com